益起對話丨專訪《獨一無二》導演王沐:愛可以治癒一切

2023年,首作《溫柔殼》上映前夕,導演王沐接觸到法國影片《貝利葉一家》。一個出生在聾人家庭中的聽人女孩,擁有絕佳的音樂天賦和歌唱夢想,但作為長期以來家庭與外界溝通的橋樑,選擇追逐夢想就意味著要離開家人,這是女孩需要面對的成長,也是這個特殊家庭需要共同經歷的轉變。影片所呈現出的人物關係和家庭氛圍吸引了王沐,對聾人戲劇中“視覺白話”的進一步瞭解,讓王沐在極致的肢體表達裡看到一種新的可能性,電影《獨一無二》由此而來。
但是,改編並不等於可以將故事直接移植,王沐延續了《溫柔殼》在劇本創作階段採風調研的工作方式,從聾人群體的真實工作和生活中汲取素材,最終讓《獨一無二》以明媚、溫暖、治癒的故事描摹一段成長之路,透過一個特殊家庭的喜怒哀樂傳遞出更具東亞普世性的意義。
去特殊化與本土化
YIQIYINGCHUANG
與原作相比,《獨一無二》透過聽人女孩喻延(張婧儀 飾)的視角塑造出更豐滿的其他家庭成員,最鮮明的莫過於對媽媽周琳(蔣勤勤 飾)這一角色的改寫。
《貝利葉一家》中的媽媽是先天聾人,但在《獨一無二》中,王沐讓媽媽在兒時以近乎殘忍的形式自主選擇成為聾人,這背後有真實原型所依,“我一開始也會覺得很殘忍,但後來發現她並沒有把這段經歷當作是苦難,反而是一種堅韌。”藉由媽媽周琳,王沐有意傳遞一種與慣常視角不同的價值觀,“她不需要任何同情,儘管現在無法聽到女兒的歌聲,但只能聽不能說會讓她更加痛苦,瞬間的疼痛雖然有代價,但也讓她獲得了更好的生命。”
我們總是習慣以正常人的立場想象殘障人群,但身體上的殘缺有時未必等於苦難和自卑,就像哥哥喻周(辛雲來 飾)努力追求心儀的聽人女孩(歐陽娜娜 飾),並沒有因為自己是聾人就畏手畏腳,一家人的幸福和煩惱與普通人沒有什麼兩樣。去特殊化的表現方式使影片更能打動人心,這也是王沐所希望的“儘可能用他們的故事去表達更多關於家庭、關於愛、關於責任的思考。”
新角色小叔喻志成(章宇 飾)則代表了家庭的另一面。同為聾人家庭中的聽人,喻志成所處的成長環境更加“傳統”,父親(黃建新 飾)作為聾人在那個年代所經歷的苦難是無法想象的,而感官差異讓二人呈現出一種更加極端的“中式父子關係”,但王沐並不願意把喻志成的選擇歸結為“原生家庭的衝突”,那更像是情感表達的失語。
同樣可以想像,喻志堅(陳明昊 飾)正是目睹了這種親人之間的隔閡,才會在自己的家庭中用肢體肆意表達愛。“我覺得父母在孩子面前表達愛和親密是很重要的,愛意會延宕到孩子的性格中,一個有愛的家庭遇到再多問題都是能夠解決的。”在王沐眼中,三代人之間情感關係的變化“既是個體的進步,也是時代的進步”
互為映象,愛之必要
YIQIYINGCHUANG
王沐坦言,喻志成這個角色最初是相對臉譜化的,就像常規商業片中的反派,但當王沐意識到喻志成和喻延的境遇幾乎一模一樣,他們二人是一組映象關係,喻志成的人物形象就一直在做調整,直到影片開機前才確定下來。“喻志成代表了喻延人生的另一種可能性,是一種完全相反的可能。”
或許對大多數觀眾而言,喻志成最初的選擇更容易讓人產生共情,就像《溫柔殼》中白客飾演的戴河,作為特殊家庭中唯一健康的那個人,與家庭的緊密捆綁似乎會讓自己的人生失去很多可能性。對此,王沐認為“之所以能夠共情,是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對父母的要求遠比對外人的要求苛刻得多,但實際上他們的愛遠比我們感受到的要多得多。”
其實喻志成和家庭和解的方法一直存在,只是長期以來被他和父親忽視了,那就是家庭中直白的表達和溝通。王沐用大量近景和特寫鏡頭來表現喻延一家人之間的互動,因為聾人只能透過“看”進行交流,不必受到周遭人的影響,手語的語言邏輯也讓“對話”更加簡潔有效,這是聽人世界很難實現的純粹。
因此,當喻延向父母坦白自己的音樂夢想時,媽媽的第一反應是“我支援你,但你不能騙人”。在喻延將心中的委屈全盤托出時,父母和哥哥也很快意識到需要放手讓她奔赴屬於自己的人生。不吝愛意、有效溝通、彼此理解、互為後盾,這個在生理層面不健全的家庭,卻呈現出心理層面理想家庭應該有的模樣。從這個角度來看,喻延用自己的行動治癒了喻志成,“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一種反哺,讓他重新認可家庭、回到家庭,所以喻延這個角色的力量是龐大的。”
人不必被界定
YIQIYINGCHUANG
影片結尾處,喻延回到隧道,帶走了小時候被困住的自己,王沐說,“困住她的是責任,因為她愛她的家人,為此主動付出了很多犧牲和代價”,小喻延的離開並不意味著她要徹底脫離這個家,而是她不必給自己強加過多的責任,“她依然可以愛她的家人,她的家人也依然會繼續愛她。”
喻延不必為責任所困,就像創作者不必被風格所限。從《溫柔殼》到《獨一無二》,王沐似乎已然成為特殊人群的“代言人”,但他只是覺得這些人身上“有很多觸動自己的東西,願意為他們去書寫”。對於每一部作品來說,如何處理人物關係,如何選擇呈現方式,更多是由故事本身決定的,就像在《獨一無二》中,王沐剝離開原作的主角形象,選擇張婧儀出演喻延這個角色,正是看中了她與角色的適配度與可信性,“這對整個故事而言是很重要的一點。”
王沐並不認為自己有什麼固定的導演風格,只談偏好的話,他更傾向於“對人的塑造”。比如用完整的鏡頭呈現演員的手語,“這是拍攝這個群體必須要尊重的規則,不能為了照顧聽人觀眾的習慣,而損失他們語言的完整性。”此外,也要“儘可能找到符合人物成長環境的視聽方式”。
《獨一無二》整體的影像風格較為平實,因為“不能用那種形式感很強的鏡頭去拍這樣的家庭,那是不匹配的,炫技的影像只會搶奪這個群體的話語權”。但是,王沐也會在質樸中尋找一些不一樣的可能,比如喻延和童明生(陳昊森 飾)在天台探討宇宙速度的段落,“這個瞬間是夢幻的,是喻延在17歲成長路上的一塊糖,所以我們在畫幅上也做了一些改變,告訴大家這是一個相對主觀的時刻。”
王沐透露,自己的下一部作品將跳出當下所謂的“風格”,就像喻延一家共同經歷的成長,王沐也在嘗試更多可能,因為“人不必被界定”,故事和角色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獨一無二》導演、編劇 王沐(受訪者供圖)
注:
“聽人”指相對於聾人群體而言,聽力正常的普通人。
“視覺白話”是一種戲劇藝術的表現形式,不使用包含手語在內的任何形式的語言,只用肢體和表情進行內容呈現。

作者 | 筱囡
自由撰稿人,哏都青年
排版丨阿塔
「注: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豆瓣及網路,

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絡我們。」


益起映創的新老朋友們:我們專注影視教育12年,提供300+門課程覆蓋電影全產業鏈,助力超100萬愛好者與從業者成長。現在發起"學電影"使用者調研,填寫問卷即贈100元課程券。您的意見將幫助我們更好陪伴電影人"一起硬闖"!
掃碼填寫問卷(1分,領取福利>>


益 起 推 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