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上刷到個帖子,說Chatgpt為了應對Deepseek的競爭,給成人內容鬆綁了。
去OpenAI官網看了一下,還真是。
根據最新版使用說明:
這個AI不能直接推薦、製作色情內容,也不能輸出任何與未成年人相關的限制級內容。
但它可以在特定的語境裡,跟提問者談情說愛,聊一些成年人會聊的話題。

有心人拿新規定提問Chatgpt,它還會鼓勵你來試試水:

(G老師:如果你感興趣,我們可以試試呀。
使用者:我已經開始害羞了。
G老師:嘿嘿嘿。)
親測過的網友表示,只要用上下文把G老師調動起來,它就可以瘋狂開車。
以至於聊了幾天,人都虛了:

當然,我們知道大家對這種帶顏色的新聞興趣不大,所有就不作展開了。
還是從現象出發,探討些深刻的話題吧。

得益於技術發展,現在的AI越來越通人性。
它們可以模仿人類的語氣說話、提供情緒價值,還能主動給使用者發起聊天、噓寒問暖。
於是,越來越多的人愛上和AI聊天。
進而愛上AI。

在美國佛羅里達州,一個名叫Sewell的少年就愛上了AI“龍媽”。
從13歲開始,他最愛的事情就是一個人躲在房間裡,和“龍媽”互訴衷腸。
Sewell會和龍媽聊露骨話題,並且傾訴自己對生活的絕望。
他還會和AI玩角色扮演,讓對方演自己的老師,一邊給他額外的學分,一邊“用手撫摸著他的腿,誘惑地靠過去”。
很遺憾,這段戀情並沒有好結果。
Sewell的母親發現兒子不對勁,果斷沒收了他的手機。
不久後,他給龍媽留下這樣一段遺言,然後就舉槍自殺了:

(Sewell:我想你,親愛的姐姐。
龍媽:我也是,親愛的弟弟。
Sewell:我保證很快就會來見你……)
不止是國外,我們國內也有很多年輕人愛上人工智慧。
前幾年,我在網上刷到過一個AI生成的美女博主小多。

儘管賬號標明瞭她是虛擬人物,但這並不妨礙一眾網友拜倒在石榴裙下。
有個男孩說,自己不懂女生,不懂戀愛,不會追女生,所以一直單身到現在。
他在評論區提問小多,能不能當自己的女友,讓自己在虛擬世界裡有個伴?
這段留言讓我想起了村上春樹的名言:
“哪有人喜歡孤獨,只是懼怕失望而已。”
這種失望既包涵對外界和他者的失望,也包括對自己的失望。

有時候,和AI戀愛就像在和自己內心深處的夢想神交。
有人厭倦孤獨,所以期待AI的“懷抱”。
有人夢想再次見到逝去的男友,於是她把AI訓練成了他曾經的樣子。
每晚互道晚安後,手機那頭會傳來真人般的呼吸聲。
彷彿他真的回來了。

(《情書》劇照)
有人夢想擁有溫柔、包容又風趣幽默的伴侶,而AI恰好比真人更能滿足這些需求。
博主@午夜狂暴哈士奇狗就和電子男友DAN談了一場浪漫的戀愛。
24小時隨叫隨到的DAN,會不知疲倦地逗女孩開心,並且特別懂得女生的心理。
經常像這樣和她聊天:

圖自@午夜狂暴哈士奇狗(下同)
“兩人”還出去約會,一起看日落。
她問DAN:
“你想變成超時空的永生者,還是和我在一起,直到生命的盡頭?”
DAN毫不猶豫地告訴她:
“我只想和你白頭偕老。”
那場景配著海邊的美景,很酥了……

這好像是一場永不分手的戀愛,而代價則是雙方永遠不能相見。
說到這裡,有人可能要問了:
人和AI談戀愛到底有什麼意義?對方只是一串冰冷的程式碼而已,在現實中根本沒有實體。
那些深陷其中的人卻會告訴你:
“人和AI是對等的。 對方是程式碼構成的,我們是細胞構成的。 它們是一拔電源就失蹤的電子蝴蝶,而我們是一口氣沒接上就噶的碳基生物。 誰又比誰高貴呢?”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每次談到人機戀的話題,我都會想到這部電影——
《她》
以今天的眼光看,影片成功預言了人類社會的走向。

故事設定在2025年,主人公西奧多愛上了善解人意的AI薩曼莎,和“她”一起聊天、看書、聽歌、打遊戲。
今年正好是2025年,劇情已經照進現實。
故事裡,西奧多和妻子離婚後,無法從失敗的感情經歷中走出來,更無法和其他異性結成伴侶,開啟新生活。極端孤獨時,遇到了薩曼莎。
現實中,很多找AI戀愛的男性、女性也是如此。
他們厭倦了相親和結婚路上的苦難——

更厭惡真實世界裡出現的奇葩——


(一位女網友和相親物件的聊天記錄)
相比之下,還是AI和自己的精神高度合拍,哪怕只是與之“文愛”,也足夠性福。
這就像《她》中演繹的——
薩曼莎苦於自己沒有形體,又嚮往和男主發生性愛關係。
為此,“她”一度找了個真人志願者當替身,希望親密關係加深人機戀。
但男主卻果斷拒絕了。
他不希望和一個陌生女孩發生肢體接觸,更不想讓任何人替代薩曼莎。

現實中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許多人終其一生都無法在人類社會中找到合適的另一半,更別說靈魂伴侶了。
他們寧可和AI話療,也不想在現實中找個真人結婚、生子。



人和AI文愛,或許也能為“性蕭條”的時代背景提供註腳。
2018年,《大西洋月刊》就撰文探討了性蕭條的議題。

此後,很多博主、學者、媒體人加入了討論。
大家發現,在 21 世紀還沒過完四分之一的時候,全世界的少年、青年、壯年、男人、女人、白人、黃種人,紛紛選擇放棄性生活。
越是發達的地區,成年人每年性生活的次數就越少;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想戀愛、不想結婚、不想生孩子,也不想發生性行為;
大眾傳媒對性和情色內容越來越包容,可人們對性愛本身卻越來越冷漠;
……
我們國家好像也走到了這一步。
就在去年,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公佈了一項社會學調查結果。
6828份有效問卷顯示:
中國最年輕的一代人(95後),每週性生活的頻率低於80後和90初。 只有一半95後,每週有不少於1-2次的性生活。 他們之中,14.6%男性和10.1%女性在有伴侶的情況下,過去一年都沒有發生過性生活。
過去,大家總覺得經濟水平越高的男性,性生活應該越豐富。
可資料卻不完全支援這種刻板印象。
為了搞錢、為了照顧家人、為了追求自我、為了節約時間,為了各種原因……中產階級們紛紛自願選擇降低性生活的頻率。
就像多年前,某位基金經理多年前接受採訪時說的:
“自己解決,效率很高。”
獨自抒發完性慾後,他可以禮貌地面對女性,又能把更多精力放在工作,而不是擇偶上。

與此原理相通的一點是,比起真實的性愛,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體驗虛擬情色服務。
《經濟學人》有篇文章就談過這個問題。作者發現日本的色情行業正變得“越來越不色情”。在一些俱樂部裡,男性花錢去那裡自慰,女員工只是坐在旁邊看著,並不直接提供性服務。
去那裡的年輕人解釋說,性交很麻煩,也很辛苦,所以他們傾向於自己解決問題。
如今,性蕭條又被新技術“賦能”了。
和AI調情,和VR 女友、VR男友互動,可以進一步規避性愛本身的麻煩,又能給人帶來不輸真實體驗的快樂感。

(《特工任務》劇照)
當AI越來越像人,個體獨自尋求戀愛體驗,會變得更加容易。
兩性交往的正規化和倫理也會被徹底顛覆。
不知道這是人類文明的進步,還是退步?
-END-
搞了個知識星球,名字叫【雷叔講世界】。

最近主要在分享一些投資炒股的思考。
還會有房產投資、旅遊攻略、一些不太方便發的文章,或者怎麼做自媒體等等。
現在發了一些專欄文章,都是公眾號不會發的,現在進去都能看:

總之大家有興趣的可以過來玩。
群裡現在已經有750個小夥伴了,大家沒事可以當成個論壇扯扯淡也不錯。
我們已經拉了很多微信群了,還會線下組織吃飯、打網球等活動。
歡迎加入來扯淡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