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個狂熱的戶外運動愛好者。我曾經,爬過乞力馬紮羅、走過戈壁、去過珠峰。
衝鋒衣?早就數不清買了多少件了。
而提到衝鋒衣,坊間還有這麼一個說法。這衝鋒衣啊,分成兩類:
有GORE-TEX的,和沒有GORE-TEX的。
一旦看到衝鋒衣上那個小小的、通常是黑色的菱形吊牌上——“GORE-TEX”,心裡彷彿就踏實了。甚至覺得,有了它,貴一點也值。

(圖片來自網際網路)
相似的衝鋒衣款式,有GORE-TEX和沒有GORE-TEX的,價格可能相差好幾倍。一件衣服,只要有GORE-TEX,隨隨便便就能賣大幾千,甚至上萬。
這是咋回事?要知道,GORE-TEX又不生產和銷售衣服,它只是一種“面料技術”。
一個“賣布料”的,憑什麼能“挾持”上萬塊的始祖鳥們?
仔細想想,買汽車的時候,你大概不會在意給你供輪胎螺絲的,是哪家工廠。買牛奶的時候,你也不會關心,給牛提供牧草的公司是誰。
提供“零部件”的供應商,似乎天然就應該默默無聞。
轉念一想,這又好像很正常。因為他們的客戶,本來也不是消費者,而是各大汽車品牌,牛奶品牌。
但GORE-TEX不一樣。英特爾(Intel)也不一樣。“燈,等燈等燈”的聲音和“Intel Inside”的小藍標,幾乎定義了一代人對“好電腦”的標準。還有音響領域的杜比(Dolby)、鞋底界的Vibram……
他們,都做到了一件事:把自己從默默無聞的“供應商”,變成了消費者熟知的“品牌”。
看似簡單的身份轉變,背後其實是巧妙的商業模式創新:“中間商品牌”(又叫做成分品牌)。
那麼,什麼是中間商品牌?為什麼又要如此大費周章,去讓不是自己客戶的消費者,看到自己呢?
今天,咱就以GORE-TEX這個“布料”為例,試著研究一下。
就從,一個“難題”,開始說起吧。
身處戶外,最怕什麼?“下雨”,肯定是最多人提到的選項。一下雨,衣服溼透,人就容易失溫,嚴重點的,命都沒了。
那怎麼辦?要不穿雨衣吧。可是,雨衣並不透氣。汗氣排不出去,在衣服下邊,也會造成悶溼,特別不舒服。
真是個難題。
但是,Gore(戈爾)公司,卻解決了它。他們,用一層薄膜,既擋住了大雨,又能讓汗氣順利排出去。這個布料技術,就是:GORE-TEX。

(圖片來自網際網路)
乾爽,透氣,我全都要。於是,這一下,就擊中了戶外愛好者的核心痛點。
但光有技術,還不夠。
如果把布料買走的品牌方,不熟悉面料的特性,或者加工廠的縫紉、壓膠技術不到位,生產出來的衣服,其實很難發揮面料效能。
這時候,消費者又怎麼會信賴你呢?
於是,Gore一咬牙,直接承諾:衣服不防水,找我!
啊?你一個做面料的,怎麼敢承擔衣服不防水的責任呢?
敢。因為,它選擇,直接介入服裝生產環節。
Gore制定了一套嚴苛的,甚至有點“變態”的標準。你想用GORE-TEX面料,不僅工廠要經過嚴格認證,樣衣還要送到試驗室反覆測試,包括在低溫、暴雨場景下的表現。

(圖片來自網際網路)
Gore說,來吧。如果衣服出了問題,衝我來。讓消費者來找我、罵我。但作為交換,請你把我,掛在衣服最明顯的地方,讓每一個消費者都清楚,是GORE-TEX在保護你們。
是的。就是咱們最開始看到的那個,著名的黑色菱形吊牌。
Guaranteed To Keep You Dry。保證讓你乾爽。

(圖片來自網際網路)
透過和頂級戶外品牌(比如始祖鳥、北面、巴塔哥尼亞等)合作,Gore接觸到了大量的消費者,積累了瞭解、信任、偏好。而因為Gore的專業,始祖鳥們,也可以賣得更貴。
技術難題攻克,C埠碑積累。飛輪迴圈之下,Gore真正打造出了:中間商品牌。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有點明白了?
Gore做的,遠不止是生產一個“好零件”那麼簡單。
它,或許重構了整個產業鏈的價值分佈。
舉個例子。傳統的B to B鏈條,大概長這樣:
供應商A(某種化工原料)→製造商B(用原料生產特殊塑膠)→品牌商C(用塑膠製造外殼的手機公司)→最終消費者D(就是你)。
A,只需要搞定B。B,只需要搞定C。C會努力讓你(也就是D),知道它的手機有多好。但它大機率不會告訴你,這手機外殼的塑膠是哪個供應商(A或B)提供的。
A和B的品牌價值,在你這裡,幾乎為零。
這是典型的B to B模式。價值,是單向流動的,而且往往是下游定義上游。因為,品牌商掌握了消費者入口,也掌握了對上游供應商的定價權,和選擇權。
供應商,往往很被動。
但以Gore為代表的“中間商品牌”,並不甘心只做幕後英雄。他們,選擇了一條更難,但回報也更巨大的路:
我直接,搞定最終消費者。
他們的目標,就是讓你在買衣服,買手機,買電腦的時候,不僅認最終產品的品牌,還要對它的“零部件”品牌,有所要求。
他們,要讓自己,成為產品的“加分項”,甚至“必選項”。
這就好比,以前你看電影,只關心導演和男女主角是誰(品牌商)。
但現在,有個“金牌配角”(中間商品牌),演技炸裂,深入人心。於是,你慢慢開始覺得,一部電影裡有他,才夠精彩,甚至專門為了看他而買票。這時候,“配角”的話語權,是不是就完全不同了?
英特爾(Intel),也是一位,特別著名的“配角”。
來,現在就低頭看看你辦公的電腦,上面是不是貼著一塊醒目的:intel inside?
這就是Intel在幾十年前提出的:“Intel Inside”合作營銷計劃。

(圖片來自網際網路)
這個計劃的核心,不是去跟 IBM、康柏這些整機電腦商們強調“我的CPU有多牛”,而是:直接面向最終消費者打廣告。
它跟各大電腦廠商商量:平常打廣告,費用很多吧?這樣,只要你在包裝上、廣告里加上我,我就幫你承擔部分廣告費。怎麼樣?
電腦廠商一聽,喜上眉梢。既能提升產品調性,還省下一筆費用,何樂不為?
於是,從IBM到戴爾,從惠普到聯想。幾乎所有主流電腦品牌的廣告結尾,都加上了那個藍白色的“Intel Inside”標識“燈,等燈等燈”。
消費者被日復一日地影響,慢慢開始覺得:噢。用Intel的電腦,靠譜。
來自C端的強大拉力,最終反過來“挾持”了電腦廠商。如果哪家廠商不用Intel的晶片,或者用了但不在廣告裡說,產品可能就不好賣。
就這樣,Intel,一家原本藏在機箱裡的B to B供應商,硬生生把自己打造成了“CPU 標準”,賺取了鉅額利潤。
這,就是一個“B to B to C”,的完美閉環。
所以,“中間商品牌”,到底是什麼?
它是to B企業,主動選擇的一種“越級”品牌戰略。目的,是直接捕獲最終消費者的心智。讓消費者覺得:
我不懂,但我信GORE-TEX。我外行,但我知道Intel。
更重要的是,它賦予了那些真正提供核心價值的技術和品質,應有的“姓名權”和“定價權”。
這幾年,隨著咱們中國實力的提升和市場的變化,也有一些企業,開始嘗試這條道路。
比如,華為在智慧汽車領域的技術輸出。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在動力電池領域的品牌化(麒麟電池、刀片電池等),都隱約可見中間商品牌的影子。
或許,未來商業的競爭,會更加深入到產業鏈的“內部”。
核心“成分”的品牌之戰,或許才剛剛開始。
Gore用了幾十年時間,把一張薄膜,變成了全球戶外愛好者的“信仰”。Intel用五個音符,統治了整個PC時代的半壁江山。
它們證明了,即使你不是那個站在臺前的“主角”,但只要你創造了核心價值,並讓這份價值被看見,你同樣有機會,改寫行業格局。
現在,輪到你了。
你的“Inside”時刻,會是什麼呢?
P.S.
很多人相信,人工智慧是未來。卻不知道,該如何擁抱這個未來。
很多人認為,人工智慧是機會。卻不知道,如何才能不錯過機會。
所以今年,我和我的團隊,也正式推出了,2025“進化的力量·劉潤年中大課”。
6月7日,在上海影城,我會用一天的時間,和你好好聊聊人工智慧。
不做現場直播。也不做事後回放。就讓我與你,獨家分享。
6月7日,就讓我們,現場見!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參考資料
-
ISPO:How Ingredient Brands Influence People's Shopping Habits
https://www.ispo.com/en/companies/heres-how-ingredient-brands-win-over-their-clients#:~:text=Communication%20along%20the%20entire%20value,chain

觀點 / 劉潤 主筆 / 景九 編輯 / 歌平 版面 / 黃靜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570原創文章


品牌推廣 |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