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前的法國網球公開賽上,中國網球運動員李娜在羅蘭加洛斯紅土球場創造歷史,贏下亞洲的第一個大滿貫冠軍。
今年七月,羅蘭加洛斯即將迎接新的挑戰和期待——舉辦2024年巴黎奧運會網球賽事,當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集到那片紅土球場,故事將如何書寫?
本期《黃金時代》對話網壇名將李娜,再回首,她與中國網球共成長的那個時代。
再回首 恍然如夢
“在中國,李娜是一個普通而平凡的名字,我猜全國大概有一百萬個叫李娜的人,很高興我成為了那個打網球的李娜。”退役五年後,李娜入選國際網球名人堂(International Tennis Hall of Fame),這也是第一次有亞洲球員獲得這個號稱“網球界奧斯卡”的榮譽。
“My name is Li Na from China. “Li Na” is a pretty simple and common name in China. I will guess maybe there are 1 million (with the) same name as me in China. I was so happy with what I chose.”
這當然不是她第一次創造歷史,在李娜15年的職業生涯中,紀錄從來都是用來打破的。也正因如此,“李娜”與“網球”彷彿是一個固定的排列組合,鮮少有人知道李娜本科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傳播專業。

李娜接受《中國日報香港版》採訪
“我可要檢驗一下你的專業水平怎麼樣,怕不怕啊?”李娜在採訪開始前還跟記者打趣,談及對於網球的感情和即將到來的退役十週年,她顯得有一絲猶疑和慎重,“可能是愛恨交織吧,我曾經一度非常排斥網球,但是有愛才有恨,現在更多的是感謝網球給我帶來的一切。”
網球讓人們熟知李娜的名字,也帶她開啟了一段特別的旅程,八歲的李娜怎麼也不會想到,當時討厭的網球將成為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羈絆。在那個大部分人還不清楚網球是一項什麼運動的90年代,李娜在武漢的灰色沙場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
She began to learn tennis in 1990 at the age of 8. At that time, tennis was called “hairy ball”, and most people did not know what kind of sport it was.
時隔多年後說起那個被訓練佔據的童年,她的話語中仍帶著一絲遺憾,“我幾乎沒有擁有過自己玩耍的時間,從小訓練的孩子都是沒有寒暑假的。”
李娜就這樣打進了省隊和國家隊,還拿下了幾個頗有含金量的冠軍,當所有人都以為她會繼續往前的時候,她按下了第一次暫停,選擇退役前往大學修讀新聞傳播專業。“新聞能讓我看到社會的更多面,更重要的是讓我瞭解那些記者究竟在想什麼。”兩年後,李娜重回賽場並拿下中國網球史上首個WTA(國際女子網球)巡迴賽單打冠軍,逐漸打出了更多成績。
2008年,中國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開始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體育事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In 2008, the Beijing Olympic Games were successfully held. China began to step forward to become a leading sporting nation, and the sports industry entered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同年年底,中國網球開始進行一系列體制改革,全面推動中網國際化、職業化發展。隨後,李娜、鄭潔等第一批以個人身份參賽的中國網球運動員逐漸在國際賽場打開了局面。
At the end of the same year, Chinese tennis began to carry out a series of institutional reforms to fully connect with the international tennis industry and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ennis.
“這是載入網球史的一刻!”現場解說激動不已,2011年法國羅蘭加洛斯紅土球場上誕生了首位贏得大滿貫單打冠軍的中國網球運動員。在網球這項高度職業化、由西方國家主導的運動專案裡,李娜用中國和亞洲網球的第一個大滿貫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
“Sport history! The first Chinese player to win a Grand Slam singles championship”. In a highly professional, Western-dominated sport, Li started a new era with the first Grand Slam of Chinese and Asian tennis.

長大後 我就成了你
據央視新聞資料,超過1億人在電視機前觀看了這場比賽,而在隨後的幾年裡,四大網球大滿貫(Grand Slam)賽事的轉播接連創下收視率紀錄,網球開始成為中國老百姓茶餘飯後的熱門話題。2014年,李娜在澳大利亞墨爾本捧起第二座單打大滿貫獎盃,世界排名躍升至第二。
At the 2014 Australian Open, Li Na won her second singles Grand Slam title and jumped to No 2 in the world ranking, making history again.
四大網球大滿貫(Grand Slam Tennis)為網球最高級別賽事,分別是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法國網球公開賽、溫布林登網球錦標賽、美國網球公開賽。
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李娜”這個名字的字首總會加上網球。她曾在自傳中寫道, “我深愛的運動在我深愛的國家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尊敬,而這一切又和我的努力不無關係,真是讓我倍感欣慰。”她說網球開始融入民眾的生活,“這比一個世界冠軍、一個大滿貫冠軍更值得高興。”
“如果說我還有什麼心願,那就是希望網球運動儘早在中國開花結果,我迫切地希望看到中國小將們能夠脫穎而出,走向世界賽場。”
——李娜自傳《獨自上場》
那時候的李娜還不知道,命運的齒輪已經開始轉動。有一個同樣來自湖北的女孩守在電視機前觀看了澳網的那場歷史對決,十年後,那個女孩站上了同一個賽場,成為第二位闖入澳網單打決賽的中國網球運動員,她就是鄭欽文。
“十年前的那場決賽,我就坐在電視機前,從頭看到尾。”年輕的臉龐上滿是自信和堅定,細數著當年隔空感受到的力量,“在娜姐沒有贏之前,你會發現那個舞臺可能是不可觸控的,但是在她打破了那個屏障之後,你就會發現原來那個(目標)也是我們可以達到的,把不可能變為可能,這很重要。”
“Before Li Na’s victory, you would feel like that stage might be untouchable, but after she broke that barrier, you can see that the goal is also within our reach. To make the impossible possible, which I think is very important”.

中國網球
頂峰相見
賽場永遠不缺夢想和希望。2023年,中國網球運動員吳易昺逆轉比賽成為中國首位ATP巡迴賽男單冠軍,張之臻、鄭欽文分別摘得杭州亞運會網球男女單打冠軍並提前鎖定巴黎奧運參賽資格,王欣瑜斬獲法網女雙冠軍…越來越多中國面孔出現在國際大賽,“95後”“00後”球員正在不斷給中國網球帶來新的驚喜。
下一站,他們的代表將齊聚巴黎,在那個熟悉的羅蘭加洛斯球場開始新的征程。
“現在的小朋友明顯要比我們那時候自信,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因為社會在發展。”李娜對於年輕運動員的崛起絲毫沒有感到意外,“歐美髮展網球一百多年後亞洲才剛開始,這本身是在一個不平等的條件下對比,如果我們是同一時間去發展,還說不準到底是誰發展得更好。”直截了當、正面回擊是李娜的殺手鐧,無論從前還是現在。
“The reason is that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ve been developing tennis for a longer period of time, and it was only after more than 100 years of development that Asia began to develop. I believe that if we develop at the same time, it is difficult to say whether Europe, America or Asia will develop better”.
彈指之間,距離李娜宣佈退役已經過去了十年,法網奪冠的不敢置信和澳網再捧杯的欣喜若狂彷彿還在眼前。無數次的起跳、揮拍換來了觀眾的歡呼、比賽的輸贏、歷史的記錄,喧囂過後,仍擁有重新上場的勇氣和麵對自我的坦然才是體育和傳奇的魅力。
從“愛恨交織”到“不可或缺”,與網球相伴的那段日子,她更多時候是球員、冠軍和榜樣,走到人生下半場,李娜是母親、妻子,也是無限可能的自己。
出品人 / 周立
監製 / 史小鳳
責編 / 鄭宛瑩
編導 、文稿/ 薛婧琪
拍攝 / 朱薇潔、薛婧琪
海報 / 梁沛怡
編輯 / 張耀月
《中國日報香港版》出品
推 薦 閱 讀

關鍵詞
冠軍
網球公開賽
體育
中國網球
羅蘭加洛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