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航空難的已知和未知

印度航空一架波音787客機在起飛一分鐘後失事,留下未解的謎團與漫長的追問
文|《財經》記者 王靜儀 實習生 蔣雨彤
編輯|施智梁
6月12日下午,印度航空一架原計劃飛往英國倫敦的客機,在起飛一分鐘後失事,於古吉拉特邦艾哈邁達巴德機場附近墜毀。
這場災難最終導致機上241人遇難,僅1名乘客奇蹟生還,地面至少38人死亡,總遇難人數升至279人,是最近十年來全球最嚴重的航空災難。
事故機型為波音787-8夢想客機,註冊號為VTANB,機齡11.5年。這也是波音787機型自2011年投入運營以來的首次空難。
航空專家們都留意到了失事飛機的姿態異常。儘管飛機處於起飛階段,但現場畫面顯示,飛機的機頭似乎是向上的,並沒有處於爬升狀態。這究竟是天災還是人禍,飛機黑匣子已經找到,原因有待調查。
事故發生的一週來,充滿了悲劇和混亂。失去親人的家屬們等待著親人遺體的歸來,印度航空的數十個航班取消,在全世界範圍內,波音飛機的口碑遭受懷疑,乘客們人心惶惶。
墜機事件同時促使人們重新審視印度航空和蓬勃增長的印度民航業。印度航空近年大舉購買飛機、著力擴張,印度也已成為全球僅次於中美的第三大民航市場,客流快速增長。此番空難,恐將為印度航空的擴張計劃蒙上陰影,印度航空業的安全和監管現狀也將面臨徹底重估。
279條生命的逝去,只留下一個11A座位的倖存者和全球航空業的沉重疑問。
起飛一分鐘後失事
艾哈邁達巴德機場管制塔臺最後一次接收到AI171航班的訊號,是當地時間2025年6月12日13時39分。
這架載有242人的波音787-8客機剛從跑道升空不到一分鐘,飛行員發出“Mayday”緊急求救訊號後,便從雷達消失,和地面的通訊中斷。
AI171航班原定飛往英國倫敦蓋特維克機場,但即時飛行追蹤資料顯示,飛機最後高度僅190米,撞向了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區,現場頓時升起了巨大的火球和濃煙。艾哈邁達巴德是古吉拉特邦的首府,人口超過500萬。
飛機墜毀地點位於距離機場僅1.2公里的醫學院宿舍樓,爆炸產生的火球將這棟五層建築吞噬,黑煙在數公里外清晰可見。當地電視臺播放的墜機現場畫面顯示,消防人員向起火建築噴水,大樓樓體漆黑,外牆玻璃幾乎全部被毀,部分飛機殘骸甚至卡在樓頂上。
印度民航局確認,機上載有242人,包括230名乘客和10名空乘、2名飛行員。事件造成機上241人遇難、僅1名印度裔英國籍乘客奇蹟生還。乘客中包括169名印度籍、53名英國籍、1名加拿大籍和7名葡萄牙籍乘客。
事故發生後90分鐘,印度總理莫迪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這是“國家的悲劇”,宣佈成立專項工作組協調救援。國家災難救援部隊90名成員、7輛消防車和多輛救護車火速封鎖現場,展開“戰時狀態”救援。
當地時間14日,印度警方釋出訊息稱遇難人數已升至279人,地面上亦有至少38人遭波及遇難,並有多人受傷。
事發一週後的19日,救援仍在繼續,210名遇難者身份已確認,其中187人遺體已移交家屬,還有不少失去親人的家屬們仍在等待著遺體的歸來。
回到機型來看,這是一架波音787-8夢想客機,註冊號為VTANB,機齡11.5年。儘管尚無證據顯示空難與波音本身存在技術缺陷有關,事故發生當日,波音股價大跌7.33%-8.26%,市值蒸發超80億美元。
該事故是波音787機型自2011年投入運營以來的首次空難。就在一個多月前,波音才剛剛紀念了787夢想客機完成運送10億名乘客的里程碑。

2025年6月13日,在印度古吉拉特邦艾哈邁達巴德,墜機事故現場的客機殘骸。圖/法新
波音在此前的新聞稿表示,787飛行投用14年來,全球已有超過1175架,飛行時間超過3000萬個小時,平均每天都有48萬乘客乘坐787飛機。該機型憑藉節油性好,獲得了來自89家客戶的2000多架訂單,是全球最暢銷的寬體客機。
波音公司承諾,將配合由印度航空事故調查局主導的調查。歷經多日檢查之後,印度民航總局(DGCA)6月17日表示,對印度航空波音機隊的監測未發現任何重大安全隱患,飛機及相關維護系統符合現行安全標準。
在人員方面,印度民航總局披露,該航班機長為航線教員,擁有8200小時飛行經歷,副駕駛則有1100小時飛行經驗,是標準的“老帶新”組合。
事發後一週,印度航空有80多架航班取消,部分原因是技術問題,再加上乘客因空調和娛樂系統故障而驚慌失措,將這些視為航班即將失事的不祥預兆。印度航空在6月18日宣佈,由於致命空難後持續的安全檢查和運營中斷,未來幾周將把寬體機的國際航班削減15%。
飛機姿態異常的未解謎團
悲劇發生,大家要追問的是:為什麼?
航空專家正試圖從有限資料中尋找線索。飛行軌跡顯示飛機在失事前出現低空低速狀態,引發對雙發失效或飛控系統故障的猜測。
調查已經開展,由印度航空當局牽頭,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將提供技術專長和協助,波音配合。因機上有英國公民,英國航空事故調查局也將參與其中。
調查人員正在重點調查可能的引擎故障、襟翼問題以及起落架配置情況,同時也在調查印度航空是否存在過失,例如維修問題。目前尚未給出官方解釋。
介面新聞援引加拿大魁北克大學的航空工程教授波泰茲(Ruxandra Botez)觀點稱,在現階段,根據公開的權威報道和官方資訊,業內估計事故原因可能是燃油汙染、維護或飛行員失誤等。但絕大多數事故是多個原因疊加造成的,以人為原因或維護不當為主,而不僅僅是單一原因所致。
資深機長陳建國對《財經》表示,此次空難事件有兩點異常。第一是飛機沒有收起起落架,通常來講,飛機起飛離地後,起落架會有一個收上的過程。但事故當中的客機並未收起起落架,這一點很反常。
陳建國說,第二個異常是,影片顯示飛機的襟翼也有可能處於收上狀態,這非常不利於飛機向上爬升,再加上起落架一直放下,飛機很難獲得足夠的升力,最終只能下降。“有一種可能就是這架飛機起飛後失去了動力,發動機可能因為某些原因沒有足夠的推力,也不能獲得足夠的加速度,也會導致客機無法爬升。”
航空顧問、諮詢公司安全作業系統執行長約翰·考克斯(John M. Cox)表示,從現場照片來看,儘管飛機處於起飛階段,但飛機的機頭似乎是向上的,沒有爬升,這是調查人員要關注的重點之一。
目前失事客機的兩個黑匣子均已被找到,分別為駕駛艙語音記錄器,以及飛行資料記錄器。由於黑匣子嚴重受損,將被送往美國進行資料提取,此後與印度航空事故調查局(AAIB)分享調查結果。
除了對於事故原因的探究,另一個公眾關注的焦點無疑是那位唯一的倖存者,和他的11A座位。他的生還經歷,讓關於航空出行與座位選擇的討論再度升溫,飛機上最安全的位置到底是哪兒?
業內一般有兩種觀點。第一種是飛機中部或尾部的座位更為安全。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在2017年釋出的一項研究,對自1971年以來發生的20起空難進行了分析。從統計資料來看,坐在機艙後部的乘客比前排乘客有更高的生還機率。
第二種情況是座位靠近機翼的乘客的生存率相對更高。因為理論上一旦進行緊急逃生,離艙門越近,耗時最短。
陳建國對《財經》表示,綜合歷史上的空難事故分析,飛機上座位的相對安全性是一致的。此次有一名乘客能在空難中幸運逃生,可能是飛機所有的衝擊力剛好在該乘客所處的位置是最弱的,而且也有可能是飛機在解體之後,該乘客的位置正好暴露出來。該乘客能夠倖存,並不代表這個位置就比別的位置更安全。
陳建國表示,空難的可能性分多種,失事時可能是前部著地、尾部著地、中部斷裂等。“這次空難時速大概是300公里,這麼大的速度下,主要的傷害是載荷急劇變化對人造成的傷害,並不是說哪個座位比哪個座位更安全。”
由於印度航空的這架飛機是以“機頭朝上”的姿態砸向地面,多名業內人士認為,這是坐在前排11A的乘客之所以倖存的重要原因。
很少有空難是單一因素導致的,一連串的意外疊加,才構成最終的災難性後果。事實究竟如何,印度航空部長奈杜預計將在三個月之內公佈墜機事故調查報告,未來幾周將有更多的調查結果披露。
被審視的印度航空
這起事故是印度航空自1985年以來的首起致命空難,促使人們重新審視印度航空乃至全印度民航業的所有方面,特別是印度正被宣傳為未來20年的頂級增長市場之際。
失事飛機屬於印度航空,這是印度的國家航空公司,也是印度規模最大的航空公司之一,近年完成財務重組,正在大力擴張。
印度航空1932年在孟買成立,歷經私有、國有、再度迴歸私有化的過程。由於機隊老化、航點不足、運營不佳等問題,過去30年一直大量虧損。幾屆印度政府注入大量資金拯救無果,老東家塔塔集團在2022年之後重新出資1800億盧比(約合人民幣154.7億元)拿下這塊“燙手山芋”。
停靠在英國倫敦希思羅機場的一架印度航空公司的空中客車A350-900飛機。圖/法新
塔塔集團接管時,印度航空積累了6000億盧比(約合人民幣497.4億元)的債務,部分飛機自2010年交付後從未更新裝置,寬體機商務艙座椅破損,新引進的波音787因缺件停飛。根據印度民航部2025年3月的披露,印航198架機隊中,27架機齡為10年-15年、43架超15年;旗下子公司印航快運101架飛機中,37%的機齡超15年。
塔塔集團聲稱要大幅改變現狀,其中投入最大的便是對老舊的機隊進行更新。印度航空曾在2023年創下紀錄,向波音和空客合計訂購了超470架飛機,隨後的2024年,印航又與空客簽訂了100架新飛機的訂單,積極引進飛機、開闢航線。
私有化後的印度航空逐步實現財務和運營改善。2024財年的淨虧損為444.4億盧比(約合人民幣37億元),相較於2023財年1137.9億盧比約合人民幣94.78億元)的虧損額,虧損大幅減少60%。
印度當前是全球第三大民航市場(僅次於美國和中國),而且還在快速增長,其中靛藍航空(約佔60%)和印度航空(佔30%)佔據了印度航空旅行市場90%以上的份額。
但此次發生慘烈的空難,給剛剛開始增長的印度航空沉重一擊。即使大部分墜機賠償料將由保險公司承擔,長期困擾印度航空的盈利難題和欠佳服務再次浮上水面,品牌也遭受沉重打擊。
據英國民航局資料,印航2024年被評為英國準點率最差航司,該航空公司從2024年從英國機場出發的平均時間比計劃晚45分48秒。基於1457條驗證評論,在Skytrax上印度航空綜合分僅僅拿到了總分10分中的4分,乘客抱怨座椅破損、娛樂系統不工作、飛機餐食難吃,地面客服服務態度差等諸多問題。
這起事件發生之際,乘客對印度航空公司,尤其是國有航空公司的不滿一直在上升。根據民航部2024-25年的年度消費者投訴資料,國內航空公司記錄了超過49000起乘客投訴,比上一年增長了17%。
空難過後經過調查,儘管印度民航總局整體認可了印度航空波音787機隊的安全水平,但對維護情況表示擔憂,建議加強工程、運營和地面處理部門之間的內部協調,確保備有充足的備件,以減少此類問題造成的乘客延誤,並嚴格遵守相關規定。
印度民航總局還建議印航實施更系統、更即時的缺陷報告機制,以確保運營部門和安全關鍵部門及時收到更新資訊,增強整體決策能力,並減少後續干擾。
此番空難,恐將為印度航空的擴張和盈利計劃蒙上陰影。
餘波未平:全球航空安全再臨拷問
墜機事件觸發監管連鎖反應。印度民航總局6月14日宣佈,對全國34架波音787進行全面檢查,截至6月18日已完成26架。印度民航部長奈杜在釋出會上強調:“我們正在制定預防緊急情況的程式”。
不止印度航空自身,印度民航業也遭到全面審視。
空難發生次日(6月13日),另一架印航航班因炸彈威脅緊急返航,雖證實為虛驚,卻暴露了安全管控的系統性脆弱。
印度民航總局在墜機後尋求加強對印度航空波音787機隊的監控,這引發了人們的質疑,因為這表明原本的監控並未達到100%。再加上人員長期不足、資金不足和專業人才短缺等問題,表明印度的航空市場監管機構急需徹底改造。
這不僅關乎航空公司,還關乎整個基礎設施,包括空中交通管制、機場、培訓和維修系統。
作為飛機制造商的波音公司,也面臨2018年波音737 MAX兩起空難以來最嚴峻危機。對這家過去一年每月虧損近10億美元的企業而言,這場悲劇無疑又是一重打擊。
過去幾年,波音飽受安全危機、品質控制問題與勞工罷工等困擾,財務受挫、員工士氣低落、公眾信任度驟降。
2024年,阿拉斯加航空一架波音客機在飛行途中艙門飛脫,導致波音須支付1.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1.5億元)賠償。此前,波音亦與美國西南航空就737Max長期停飛所造成的損失達成和解,賠償金額達4.28億美元。
本月早些時候,波音公司同意支付11億美元,以避免因2018年和2019年兩起737MAX客機致命墜機事故而受到起訴。
除了財務困境,波音還面對關於安全文化的嚴重質疑。此前波音工廠吹哨人約翰·巴尼特曾揭露波音787飛機生產過程中存在系統性風險,而他於2024年離奇死亡。波音方面否認了他對生產安全的指控。
今年5月,波音發表報告稱,波音正在持續改進質量水平,加強實施安全管理系統(SMS)、成立SMS倡導者團隊,深化行業交流,並在737產線上引入更多質量監督。2023年至2024年,員工透過公司“直言不諱”報告系統提交的安全隱患數量增加了220%。
事故發生當日,波音表示,已經與印度航空董事長通話,將提供全力支援。同時一支波音團隊已就緒,隨時準備支援由印度飛機事故調查局領導的調查工作。
這場十年來最嚴重的空難,279條生命逝去,撕開了航空安全防線的致命裂口。從波音工廠的生產標準,到印航的維護質量;從飛行員培訓體系,到機場淨空管理——每個環節都需要經受嚴格審查。
事發一週後,艾哈邁達巴德的墜機現場仍在清理,而關於事故原因的調查,也在印度以及全球監管的審慎評估中持續推進。
責編 | 王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