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大家一個問題:
有些人對另一半的稱呼是甜甜的,比如寶貝、乖乖、甜心;
有些暱稱則是帶了點打情罵俏的意味,比如笨蛋、大豬蹄子;
在一些語言文化裡,甚至還會用動物、食物甚至日常物件的名字,來稱呼自己的戀人,比如阿拉伯語的falloutsi(小雞)、德語的Mausebär(老鼠熊)、荷蘭語的patatje(薯片)[1]。
或許這些暱稱聽起來有點羞恥,甚至有些挺莫名奇妙,但它們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彼此之間最為特殊的連線。
最近翻心理學研究時我就看到了一個概念——慣用語溝通(Idiomatic communication),恰恰解釋了暱稱對於親密關係的意義所在。
慣用語指的是關係雙方共同創造的一種獨特的溝通方式,它們常常只在關係內部流通,是那些只有彼此才能聽懂的暗語。
比起家人、朋友,慣用語會更加頻繁地出現在伴侶之間。研究裡還提到,關係越好的伴侶擁有的慣用語更多,使用得也會更加頻繁[2]。
換句話說,慣用語的存在就是相愛的證明。

5 種慣用語
看看你們的關係有幾種
在親密關係裡,慣用語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而是兩個人在互動中不斷積攢和生長出來的。具體來看,慣用語主要有以下5種:
1. 專屬的暱稱
關係裡最常見的一類慣用語就是給彼此起暱稱。
它既可以是親暱的稱謂,也可能是對對方的某個特質的打趣,比如對方很喜歡睡覺,就叫對方「困困」。

圖片來源:《老友記》
暱稱也並不限於對伴侶本人的稱呼,還可以用以指代你們關係之外的其他人。
就好比你曾跟伴侶吐槽了難纏的上司,乾脆給他起了個外號叫「髒東西」,從此之後你再提到「髒東西」,對方就會秒懂你在說誰。
2. 內部梗和笑話
親密的伴侶還會擁有很多內部梗,只是三言兩語或者一個眼神,就能勾起彼此的笑意。
它可能來源於某次一起開懷大笑的經歷、對方某次出糗的故事、一場無厘頭的吵架,後來就變成了只有你們之間才能聽懂的笑料。
有研究就發現,共享笑聲(shared laughter)是衡量一段關係的緊密度和支援感的重要指標,對長期伴侶的情緒連結具有積極作用[3]。
內部笑話的特別之處在於,它們是在長期相處過程中構建起來的一套語言體系。當你們能為同一件事笑出聲的時候,關係本身就在不斷被加固。
3. 承載著特殊意義的代號
有時候,一些看起來平平無奇的詞彙、地點或者物品,對你們而言有著特殊的含義。
比如一起常去吃的餐廳、牽手散步時常走的那條馬路、對方特別喜歡的某首歌,這些後來都變成了你們的暗號。

圖片來源:《喜劇之王單口季 第一季》
這個賦予意義的過程其實是一種關係敘事(relationship narratives)——一種透過回憶和講述共同經歷來建立親密感的方式[4]。
而這些共同經歷就會成為關係的錨點,不論何時再提起,對方都能言傳意會你的感受。
4. 特定場景下才會觸發的暗號
這類慣用語常常高度依賴說話的語境,只有在某些特定的時刻或者場合才會生效。比如在社交場合裡哪句話暗示對方想離開了、吵架時為了避免進一步衝突設定的安全詞。
這些表達需要你們之間有足夠的瞭解和信任才能完成,因為只有在足夠親密的關係裡,對方才會有識別和感知這些暗語的能力。
這類慣用語還會頻繁出現在性行為之中,或許是向對方傳遞的性暗示(sexual invitation),又或者過程中對某些行為的委婉表達。

圖片來源:《花樣年華》
對於一些伴侶來說,在性行為中使用這類語言,不僅可以規避可能會有的尷尬,也能提升彼此的性滿意度。
5. 心照不宣的表情和動作
慣用語並不侷限於語言,也可能是非語言形式的。比如每次分開前的擁抱、一起過馬路時下意識牽起的手。
這些看似微小的非語言行為,則是一種不必言說的默契。語言可以偽裝,但身體不會撒謊。非語言的慣用語,是親密關係最本能、也最深刻的表達形式。

慣用語最根本的作用是
構建起「我們」的共同身份
不論是哪類慣用語,它們都構成了伴侶之間獨一無二的語言世界。因為慣用語只存在兩個人之間,並且在日常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創造和使用。
研究就發現,在婚姻關係裡,那些婚姻滿意度更高的伴侶使用慣用語的頻率更高[5]。換句話說,越是親密的關係,越傾向於發展出共同的語言系統,可能是某個特別的暱稱,也可能是一句只有你們才懂的暗號。
這些慣用語的存在不僅讓溝通更加順暢,也在無形之中為這段關係劃出了邊界——這是「我們」兩個人的世界,外人難以進入。

圖片來源:《志明與春嬌》
雙方使用加密語言交流的過程,其實也是在不斷強化彼此的情感聯結的過程。
你們的生活、情緒和經歷層層地交織在一起,久而久之就會傾向於將自己和對方視作一個整體,站在「我們」而不是「我」的角度來看待世界。
這種共同的身份感,會培養起一種雙方互相依存的感覺,增強了關係的安全感和歸屬感,也讓兩個人的心更加靠近。

那種「被看見」的情感體驗
也被無形地強化著
在親密關係裡,我們都有著「被看見」的渴望。我們希望對方能夠讀懂我們的內心世界、理解我們的喜怒哀樂。
慣用語恰恰滿足了這種需求,那些專屬的暱稱和密語就是在向對方傳達——你在我心裡是獨一無二的、不可替代的。

圖片來源:《愛在黎明破曉前》
親密關係人際過程模型認為,關係的親密感是在兩個人交流互動的過程中產生的,往往會具備以下3個要素[6]:

自我表露:願意向伴侶敞開心扉,分享自己內心深處真實的想法和感受。
伴侶回應:伴侶不但認真傾聽了你的表達,而且能夠做出積極的回應。
對回應的感知:僅僅有伴侶的回應也是不夠的,需要自我表露的一方能夠真切感受到對方的理解和關注。
換句話說,只有當雙方都能穩妥地接住對方的感受,親密感才真正產生。舉個例子,一方向另一方說「自己電量告急了」,另一方不需多言,就能立刻明白「ta 現在很累,需要一個抱抱」。
在這個過程中,對方不僅聽懂了你說的每個字,也讀懂了你的畫外音。當你最幽微的情緒被對方捕捉到的時候,就會有一種被真正看見和接納的體驗。
這種透過慣用語積攢起來的默契,讓關係的雙方都能夠坦然地表達自己的脆弱,無需擔心自己被誤解或者忽視。

圖片來源:《花樣年華》

沒有比使用慣用語更加
輕盈的調情啦
有句話是說,談戀愛一定要找一個能玩到一起去的人。這句話的確有一定道理,嬉戲(playfulness)與關係的親密程度密切相關[7]。
那些擁有很多慣用語的伴侶,往往很擅長給關係加入嬉戲的行為,就比如想念對方不直接說「我想你了」,而是說「今晚月色真美」。這種互動既向對方確認了愛意,也給關係賦予了更多曖昧和拉扯的意味。
心理學家 Baxter(1992)描述了親密關係中常見的八類親密遊戲[7]:

1.私人口頭編碼:只有彼此能夠理解的暗號和黑話;
2.角色扮演:臨時扮演非真實的角色;
3.戲弄:用輕佻的口吻挑逗對方;
4.親社會身體遊戲:和對方進行身體接觸和肢體互動,比如互相撓癢癢;
5.反社會身體遊戲:帶有輕微對抗色彩的身體互動,比如假裝搶奪某個東西;
6.遊戲:一起參與遊戲活動,線下游戲和網路遊戲都算;
7.八卦:一起吐槽朋友、同事等第三方的軼事;
8.公共表演:在他人面前故意展示特定關係形象,俗稱撒狗糧。
這些親密遊戲就像是另一種調情的方式,調情不一定是在某些特定場合才會觸發的動作,也可以是在日常相處過程中就能完成的一種輕盈的互動。
能夠在關係裡保有這種互動的伴侶,更容易走過關係裡的那些瑣碎和平淡,因為 ta 們始終有一個輕鬆愉悅的空間留給彼此。

圖片來源:《武林外傳》

不論關係發展到何種階段
都不要丟棄彼此的秘密語言
在親密關係的初期,我們對另一半有著很多的慣用語,尤其是在熱戀期,對對方的暱稱常常很肉麻。伴隨著關係的發展,慣用語反而慢慢變少了。
有研究就調研過,在婚姻的不同階段慣用語的使用頻率,結果發現那些結婚不到五年且沒有孩子的伴侶,是使用慣用語最多的一組,而那些婚齡更長的夫妻,變得越來越少使用慣用語[5]。
當關系進入更穩定的階段,雙方承擔的社會角色也更加多元,或許以前稱呼「寶貝」「乖乖」,現在變成了「隊友」「孩他爸」「孩他媽」。
因為生活重心的轉移,稱謂不再有高度的情感色彩,而變成了更偏向於功能性的稱呼,用以指代彼此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責任。
這些變化可能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雙方的溝通只剩下這些功能性的語言,親密感也會慢慢被稀釋。
慣用語是兩個人曾經相愛過的見證,也應該是彼此繼續相愛的方式。
在關係的不同階段,我們會有新的相處方式、新的體驗,也應當有新的表達。唯有保留、創造出更多帶有情感溫度的慣用語,我們才能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依然感受到那份獨特的愛與連線。


今日互動
你給伴侶的稱呼是什麼?
你們之間有什麼慣用語?

References:
[1]SKYPARK RYAN. (2019). Your Guide to Pet Names in Other Languages. https://www.skyparksecure.com/blog/pet-names-around-the-world
[2]Dunleavy, K. N., & Booth-Butterfield, M. (2009). Idiomatic communication in the stages of coming together and falling apart.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57(4), 416-432.
[3]Kurtz, L. E., & Algoe, S. B. (2015). Putting laughter in context: Shared laughter as behavioral indicator of relationship well‐being.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2(4), 573-590.
[4]Frost, D. M. (2013). The narrative construction of intimacy and affect in relationship stories: Implications for relationship quality, stability, and mental health.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30(3), 247-269.
[5]Bruess, C. J., & Pearson, J. C. (1993). Sweet Pea'andPussy Cat': An Examination of Idiom Use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Over the Life Cycle.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0(4), 609-615.
[6]Reis, H. (2018). Relationships, well-being and behaviour: selected works of Harry Reis. Routledge.
[7]Baxter, L. A. (1992). Root metaphors in accounts of developing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9(2), 253-275.
本文關鍵詞:慣用語、伴侶溝通
歡迎大家在 KY 賬號內搜尋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沒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圖片源自網路,侵權請聯絡
搜尋文章丨心理測試丨招聘丨轉載丨合作 請戳選單欄
作者 / 魚仔

天氣好極了,錢幾乎沒有。
合作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編輯 / KY主創們

我們同時提供專業的心理服務
包括:即時諮詢、心理教練、心理諮詢等
歡迎使用知我心理小程式或知我心理APP

點亮 紅心,越來越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