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急提醒!在香港看到這些東西千萬別碰!會出人命!

六十萬港漂都在這兒
這個週末,暴雨突襲香港。
從4月25日凌晨開始,香港天文臺便頻繁釋出天氣預警,不斷提示大雨、強雷將持續影響本港
圖源:香港01
根據天文臺資料,大嶼山、新界西部等地降雨量顯著,部分割槽域還伴有狂風和雷暴氣溫明顯下降。
週末期間,預計還會出現暴雨,風勢進一步加強
圖源:星島頭條
大家出門記得帶好雨傘和外套!
不過,風雨過後,還有一波“隱形危機”正在悄悄襲……

別碰,有毒!

每次暴雨之後,圈妹總能在小區路邊、公園草叢看到這種體型驚人的大蝸牛——差不多一根手指長,有的甚至更大!
圖源:網路
剛來香港那年,圈妹還覺得這東西有點可愛,甚至伸手摸了一下它的觸角,看它“害羞”地把頭縮了回去。
腦子裡想的是,原來香港不只蟑螂大啊……

當時還發了個朋友圈,結果被香港同事一眼識破:“這個不能碰!有毒啊!”
原來這種“巨型蝸牛”叫做非洲大蝸牛,是全球百大惡性入侵物種之一在夏季雨後尤其多見。
除此之外,它還是多種寄生蟲和致病菌的中間宿主,尤其會傳播結核病、嗜酸性腦膜炎等疾病。
圖源:網路
如果用手接觸了它,輕則皮膚髮紅髮炎,重則可能感染病毒,攻擊你的免疫系統!
圖源:網路
曾經就有內地小朋友因為玩了非洲大蝸牛,結果感染了廣州管圓線蟲,不慎得了腦膜炎。
圖源:微博@人民日報
所以,第一次來香港的遊客和港漂朋友們,看到非洲大蝸牛可千萬不要碰哦!

拍一下可能毀容

另一位“毒蟲界大明星”最近也悄悄上線了——隱翅蟲。
香港作為亞熱帶氣候地區,每年夏季都會迎來隱翅蟲的活躍期。
圖源:東網
這種蟲子看起來其貌不揚,小小一隻,黑色細長,看起來甚至有點像小螞蟻。
本身並不致命,但是殺傷力十足。
它的蟲體每個部位都含有強酸性毒素,落在人體表面會分泌毒汁,如果不小心拍碎(拍死)就會立刻釋放毒汁。
最開始是灼燒感,而後就是大面積的皮膚紅腫、起水泡如果處理不當,還可能會引發嚴重的感染。
圖源:東網
所以,如果停在身上千萬不能拍,一不小心就會毀容!
有內地醫院最近通報,已經連續接診200多宗因隱翅蟲導致的皮膚炎病例,單日接診量甚至高達20宗!
圖源:東網
如果你在身上發現這種蟲子,可以吹走或者用紙輕輕趕走。
如果發現蟲體在皮膚表面破裂,一定要立刻用紙巾擦淨毒液,再用肥皂水沖洗至少15分鐘,並塗上消炎藥膏。
一旦皮膚出現大面積紅腫灼痛,儘快就醫,別硬扛!

不是蚊子但更毒

還有這個東西令人頭大。
許多人在公園或者戶外被咬,紅腫又奇癢,以為是蚊子,其實很可能是討厭的吸血蠓
圖源:香港經濟日報
這種昆蟲的體型比蚊子還小,只有芝麻那麼大。
全身棕褐色,喜歡攻擊裸露皮膚,比如腿、腳踝、手臂,甚至臉。
圖源:香港01
被蠓叮咬後,皮膚會出現紅色丘疹,持續發癢和疼痛,有時甚至幾天不退,抓破之後還容易引發皮膚感染甚至膿皰瘡。
圖源:網路
看這個朋友被叮成這個樣子,真的是很毒了。

於是便有朋友拿出了祖傳的特效驅蚊水:
圖源:小紅書
聽說還可以殺蟑螂

(圈妹沒試過)

圖源:小紅書
不過就驅蚊蟲來說的確是好用的!夏天常備,蚊蟲走開!
如果已經被咬了,那就用上無比滴!褪紅止癢槓槓的!
圖源:小紅書

還有這些讓人頭皮發麻……

氣溫回升之後,香港的蟲子是多到讓人頭皮發麻的程度。

比如,這種深深扎進皮膚的蜱蟲
圖源:星島頭條
一般出現在本港的郊野公園,喜愛登山等戶外活動的人非常容易被咬傷。
要是被咬還不能直接拔出來:
圖源:星島頭條
要用專門的“硬蜱移除器”或者鑷子,拔出來還要去打破傷風針:
右滑一鍵檢視(圖源:星島頭條)
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增加感染風險。
除此之外,有市民在機場快線的車廂內發現了床蝨(俗稱臭蟲)
圖源:香港商報
這種蟲子喜歡棲息在溫暖、隱蔽且靠近宿主的地方,比如座椅縫、床墊、沙發,主要以吸食人和其他溫血動物的血液為生。
被叮咬後,皮膚會出現紅腫、瘙癢,嚴重時可能會引發過敏反應,出現水皰、蕁麻疹等。
圖源:香港商報
還有市民在收下來的衣服上發現了14粒綠色的臭屁蟲卵

圖源:星島頭條
還得數一數是不是14粒,因為一旦少於14粒,很可能意味著蟲卵已經爆開或者孵化:

圖源:小紅書
各類蟲子都已經陸續“出洞”,真的是天塌了!
說到這裡,圈妹給大家提幾條實用的小建議
  • 雨後儘量不要靠近小心路邊的植物和草叢;
  • 戶外活動前使用驅蚊噴霧或防蟲貼;
  • 儘量穿防曬衣和長褲,保護裸露皮膚;
  • 發現蟲子停在身上

    輕輕拂走或用紙巾處理

    儘量別拍;

  • 給家裡的窗戶裝上紗窗網,防止飛蟲進入;
  • 定期利用空調進行除溼,降低室內溼度,蟲子也會減少。
雖然蟲蟲危機讓人頭大,但只要做好預防措施,就可以安心過一個健康、安全的夏季!
大家都遇到過哪些煩人的蟲子呢?歡迎來圈妹的評論區吐槽!

  本文作者  

天天被爸媽遠端催婚的 @圈妹
*影像影音及新聞資料來自網路,本文由港漂圈原創,本文圖片影音及文字僅作分享,不作為商用,轉載請聯絡港漂圈公眾號(ID:gangpiaoquan)
參考資料:
1.《天文臺特別提示|低壓槽帶來不穩定天氣 本港有驟雨及狂風雷暴》,香港01,2025-4-25
2.《隱翅蟲皮膚炎大增 武漢醫院接診逾200人》,東網,2025-4-25
把港漂圈設為星標,就不會錯過推送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