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這根本解決不了問題,它只是犧牲掉納稅人和進口商的好處填補了出口商的虧損,以完成去產能的目的。現在很多人犯了一個判斷上的錯誤,認為我們現在的問題是產能過剩,殊不知產能過剩只是區域性的結構性問題,它是結果,而非問題的根源。我們現在的宏觀經濟問題,是2022年官方多次下的診斷:內需不足!用人話說就是老百姓工資收入增長緩慢,沒錢去消費生產出來的東西,這才是核心,這才是這兩年各種資產價格下跌、國內東西賣不出去、越攢越多好像過剩的原因。而針對這個原因開出的藥方,你隨便巴拉巴拉國內頂尖的經濟學家和國外經濟學家的看法,觀點幾乎清一色:改開+向消費傾斜(2009年就有智囊團建議過了)!最近,保羅·克魯格曼於5月16日在紐約時報上發表了一篇關於中國評論的文章火了。原本他這篇文章是談貿易衝擊的,結果裡面短短的一句感慨卻引發了熱議,變成了網上所謂的他給咱們開的藥方,部分內容是這麼說的:“中國陷入消費困境……顯而易見的解決辦法是將更多收入轉移到家庭,從而增強消費需求。但……沒做這麼做….Why?。”為什麼不這麼做,5月1號金融時報就已經討論過這個問題,並給出了8理由,總結起來就是:掌控生產,更有安全感。這一段說這麼多我只想表達一個觀點:1,人民幣貶值換出口只能緩解陣痛,並不能解決關鍵問題。2,藥方,10多年咱們自己人都提過了:當前以及未來有且只有一個藥方,透過改開將經濟的成功轉移到居民,透過居民消費去篩選什麼是好企業好產品,這樣才會“提煉出”新質生產力!寫到此處,讓我想起來“涓滴”一詞使用最早的 Will Rogers對錢的看法:“水會往下滲,但錢是向上走的,無論如何只要將錢給底層人民,夜晚降臨前富人就能得到這些錢。”或許,真該換一種方式了!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