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情況!高層對人民幣的態度180°轉彎

作者:和卿
來源:米筐投資
文章已獲授權
如果人民幣再貶值,千萬別覺著奇怪。
5月初,人民幣兌美元又鳥悄地從7.16貶值到了7.26。
過去兩年,每次人民幣貶值破了7.25這個重要防線的時候,央行都會出手行動,去制止。即便臨時突發情況,央行起碼也會口頭警告:再做空,我可要行動了!
光這兩年,央行就反反覆覆地玩了兩手操作來對付人民幣貶值:
一個是上調人民幣匯率中間報價。這個操作相當於昨天收盤價7.2能換1美元,今天一開盤銀行給你開出7.1能換1美元的價格,妥妥的拿真金白銀告訴市場“人民幣貶值過度了”。
另一個就是增加做空人民幣的成本。比如告訴銀行少拿人民幣購買香港離岸市場的債券,從而減少人民幣供給,變相地抬高借人民幣做空的成本。
最近,央行就採取了第二種策略,但是方向卻不是支援人民幣升值而是有意引導人民適度貶值。
妥妥地180°大轉彎!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前幾天一個月人民幣離岸遠期點數創出了年內新低!
很多人可能不明白離岸遠期點數是個啥東西,沒關係,你只要知道兩點就行:
第一,它是衡量人民幣兌美元借入成本的指標。它跌了,甚至創了新低,就意味著做空人民幣的成本比以前更低。
第二,它完全可以被我們央行控制,這個控制力就像期貨交易市場,某品種太熱門,交易所就把手續費和保證金往上調來抑制投機交易一樣——控制力槓槓滴,它的漲跌,很大程度上反應高層的態度。
如今,人民幣匯率7.26,央行卻放寬原來的干預,有意讓人民幣流入香港離岸市場,允許人民幣適度貶值的意圖在明顯不過了。
這不,離岸市場人民幣變多,香港那邊的1個月期人民幣利率由原來的3時代跑到了2打頭。
為什麼這麼做呢?
我認為可能是推進人民幣貶值換出口戰略!!
前兩天我們的5月CPI和PPI公佈了,在豬肉價格漲幅4.6%的情況,CPI同比跟上個月一樣,環比竟然還是負的。
很多人可能對這個資料沒啥感覺,我告訴你:豬肉價格同比上漲4.6%,相當於CPI同比漲幅0.3%中有0.11%都是豬肉貢獻的。
也就是說,剔除豬肉,CPI中佔三成比重的菸酒食品中的其他商品價格非但沒有好轉,反而價格壓力很大。
內需還是不行啊!
內需消化不了,我們這幾年的經濟政策又信奉里根時代的那一套“涓滴經濟學”,給企業搞優惠促生產,東西多的連機器都不敢開足馬力,產能利用率擊穿了2016年的新低——75%。
內銷不行,搞外銷!
然而,這幾年歐美國家對咱們出口的商品各種加徵關稅,最近更是愈演愈烈,連歐盟都介入了新能源汽車。
人家不讓賣,我們怎麼辦?
如果把增加出口作為一個整體目標,我們應對的措施只有兩個,一個是貿易改道,一個是人民幣適度貶值。
貿易改道說白了就是卡BUG。比如越南、墨西哥就是這一年來我們出口的一箇中轉站,在他們國家再加工後就可以以低關稅出口到歐美國家。
人民幣適度貶值,說白了就是鼓勵出口商出口更多的商品,眼前價格便宜點兒少賺沒關係,等收到Doller可以換更多人民幣,賺匯率的差價收益。
正如國外的研究公司Capital Economics在最新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就寫道:“即使關稅生效,其影響也可以透過貿易改道和匯率調整得到緩解。”
然而,隨著歐美不斷找茬,規定也越來越細,BUG變的越來越難卡,或許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們高層最近開始走上人民幣貶值換出口的戰略。
或許也正是得益於此,在5月這個出口相對清淡的日子裡,也能搞出歷年5月中最大的貿易順差,世界銀行也為此上調了咱們今年的經濟增長。
然而,這根本解決不了問題,它只是犧牲掉納稅人和進口商的好處填補了出口商的虧損,以完成去產能的目的。
現在很多人犯了一個判斷上的錯誤,認為我們現在的問題是產能過剩,殊不知產能過剩只是區域性的結構性問題,它是結果,而非問題的根源。
我們現在的宏觀經濟問題,是2022年官方多次下的診斷:內需不足!
用人話說就是老百姓工資收入增長緩慢,沒錢去消費生產出來的東西,這才是核心,這才是這兩年各種資產價格下跌、國內東西賣不出去、越攢越多好像過剩的原因。
而針對這個原因開出的藥方,你隨便巴拉巴拉國內頂尖的經濟學家和國外經濟學家的看法,觀點幾乎清一色:改開+向消費傾斜(2009年就有智囊團建議過了)!
最近,保羅·克魯格曼於5月16日在紐約時報上發表了一篇關於中國評論的文章火了。原本他這篇文章是談貿易衝擊的,結果裡面短短的一句感慨卻引發了熱議,變成了網上所謂的他給咱們開的藥方,部分內容是這麼說的:
“中國陷入消費困境……顯而易見的解決辦法是將更多收入轉移到家庭,從而增強消費需求。但……沒做這麼做….Why?。”
為什麼不這麼做,5月1號金融時報就已經討論過這個問題,並給出了8理由,總結起來就是:掌控生產,更有安全感。
這一段說這麼多我只想表達一個觀點:
1,人民幣貶值換出口只能緩解陣痛,並不能解決關鍵問題。
2,藥方,10多年咱們自己人都提過了:當前以及未來有且只有一個藥方,透過改開將經濟的成功轉移到居民,透過居民消費去篩選什麼是好企業好產品,這樣才會“提煉出”新質生產力!
寫到此處,讓我想起來“涓滴”一詞使用最早的 Will Rogers對錢的看法:“水會往下滲,但錢是向上走的,無論如何只要將錢給底層人民,夜晚降臨前富人就能得到這些錢。”
或許,真該換一種方式了!
THE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