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看不見的東西影響睡眠,還可能讓你變笨、長胖

以下內容來源於 FeelBetter感覺好多了
問問大家,早上一般是怎麼醒過來的?
叫醒我的常常不是鬧鐘,而是清早出現的各種聲音。
有大自然的呼喚,看不見鳥影但聲聲入耳的鳥叫、夏天一到如狂浪般席捲而來的蟬鳴。
還有城市開始運轉的聲音,遠處飛機的轟鳴、馬路上飛馳而過的汽車聲、樓下垃圾車的工作聲。
每天早上一到時間,這些聲音輪番登場,音量不高但持續騷擾,足以讓人心煩意亂。
圖片來源:小紅書
照理說這些聲音平時也都有,咋對睡眠殺傷力就這麼強呢?
當我們睡覺的時候,幾大感官系統都關閉了,聽覺佔據高地,聲音就被無限放大了。
這點很容易理解,但你有沒有想過,這些聲音聽起來煩,可能是因為它本身正在傷害你呢?
這些噪音有個共同的學名——
低頻噪音
低頻噪音不但干擾我們的睡眠,還是影響身心健康的隱蔽殺手。
低頻噪音無處不在
但我們很難察覺
不只清早擾你清夢的那些聲音,低頻噪音幾乎充斥在生活的各個角落。
咱就拿正常工作日的一天來舉例:
通勤路上:地鐵風聲、汽車行駛聲、電梯執行聲
工位上:鍵盤敲擊聲、飲水機工作聲、印表機工作聲
下班回到家裡:冰箱聲、空調聲、洗衣機聲
……
根據國家有關標準,低頻噪音大致是聲音訊率在  30Hz~500Hz 的聲音[1][2]
當說到噪音,我們常常會想到那些高分貝高頻率的噪音,比如隔壁裝修聲、工地施工聲、廣場舞音響聲,聽感上就讓人感覺聒噪。
而低頻噪音不刺耳,又經常被其他聲音掩蓋,我們就很難注意到。但當我們處於相對安靜的環境裡時,低頻噪音的響度就會凸顯,持續的低鳴聲就像在頭頂煮開水,聽久了也讓人頭昏腦漲。
更要命的是,低頻噪音的穿透力極強。

隨著遠離聲源或者碰到障礙物,高頻噪音會迅速衰減。拿樓上裝修聲來說,當你一層層下樓的時候就會發現聲音越來越小。
但低頻噪音格外叛逆,它的波長更長,聲音能傳播得更遠,可以輕鬆穿越障礙物,甚至穿透牆壁,直直傳進我們的耳朵裡[3]
一些對聲音比較敏感的朋友容易聽到空調外機的噪音。
圖片來源:小紅書@哆啦哆啦小布丁
低頻噪音就像是魔音入耳,短時間內不會讓你感覺吵,但讓你莫名心煩,長此以往還會侵蝕生活的方方面面。

低頻噪音之下

受罪的不只是耳朵
讓你睡不香
低頻噪音影響睡眠,並不只是我們的主觀感受,不少研究都加以證實。
一項研究召集了 32 名年輕人做實驗,在參與者的睡眠時間裡播放低頻交通噪音錄音,使用腦電圖、眼電圖、肌電圖來評估參與者的睡眠質量。
連續實驗三週後發現,參與者的睡眠質量顯著下降,深度睡眠時間減少,夜晚醒來的次數有所增加[4]
這背後其實是皮質醇在起作用。皮質醇是人體的警覺激素,睡眠時身心都放鬆下來,皮質醇維持著較低水平。
為了應對低頻噪音的侵擾,皮質醇水平拉高,身體進入緊繃狀態[5]。要麼睡不著,要麼提早醒,人體正常的晝夜節律可不就被破壞了麼?
圖片來源:unsplash
讓你大腦變笨
有研究者先在小鼠身上做了實驗。低頻噪音下,小鼠大腦控制平衡的能力急劇受損。旋轉能力下降、走路的步幅更短、步態也更歪七扭八,活脫脫就像人醉酒之後走路一樣[6]
受牽連的還有我們的專注力。有研究發現,不論是否對噪音敏感,在低頻噪音下人的注意力和分辨能力都會受到影響[7]
如果你的工位上方是空調出風口,想必對此很能感同身受。頭頂冷風颼颼的,腦瓜子嗡嗡的,小腦袋都被風聲佔據,集中精神就更加困難。
還讓你變胖
低頻噪音還會對我們的體重發起猛烈進攻。
一項納入 57053 名中年人的橫斷面研究發現,長期遭受噪音侵擾的人更容易肥胖[8]
比起工作、疾病這些顯而易見的壓力,低頻噪音是一種隱性的壓力源,持續性地耗竭我們的身心[9]
雖然它不刺耳,但長時間嗡嗡聲就像是一直震動的手機,每振一聲就像砸到心臟上。
生活裡的慢性壓力本就不少,低頻噪音又來疊一層 Buff 。噪音聽多了煩躁→想吃東西→食物攝入量增加→體重上漲→心情更糟糕,無形之中形成了惡性迴圈。
圖片來源:unsplash
此外,我們的心血管也未能倖免。低頻噪音會過度啟用交感神經,血壓升高,HRV(心率變異性)降低,自主神經失衡可能會增加心血管的發生率和死亡率[10][11]
看到這,有沒有讓你心驚肉跳?
低頻噪音就像一把軟刀子,看起來無害,殺傷力不容小覷。
低頻噪音很難隔絕
但可以削弱
生活裡的低頻噪音通常很隱蔽,用手機很難錄到聲音,哪怕是分貝儀也很難有效檢測。
有些人天生對低頻噪音更為敏感,不僅要遭受噪音的侵襲,還要面臨身邊人不理解、指責矯情的非議。想和你們說一句:
真的辛苦了🫂
多數人則很難察覺到低頻噪音的存在,可能只是偶爾因為它心煩。現在既然知曉了危害,我們也值得為此做出小小的改變。
佩戴降噪耳機
抵抗低頻噪音,主動降噪耳機是更優選。被動降噪是利用隔音材料來降噪,主動降噪則是生成和噪音反向的聲波,一物降一物,起到抵消噪音的效果[12]
挑選時,可以重點關注是否標註「ANC/主動降噪」的字樣。
圖片來源:電商平臺
佩戴耳塞
市面上最常見的是海綿耳塞,降噪效果不錯,透氣性強,但跟耳道貼合得不夠緊密。
矽膠泥耳塞則是近幾年冒出的新品種,它就像一塊橡皮泥一樣,可以被捏成各種形狀,因此跟耳道更加契合。矽膠泥耳塞還做到了不入耳就能隔絕噪音,對耳道敏感的朋友極其友好!缺點是透氣性不佳,也不太耐髒。
第一列為海綿耳塞,第二列為矽膠泥耳塞。
圖片來源:小紅書@樹啊搖啊搖啊
大家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即可,挑選時可以重點關注下外包裝上標註的降噪值(SNR或NRR),降噪值越高,隔絕噪音的表現會更好。
圖片來源:電商平臺
空調、冰箱等家用電器是低頻噪音的重災區,我們為此準備了一份家電噪音應對指南,來公眾號 FeelBetter感覺好多了 後臺回覆 噪音 即可獲取啦~
👇👇👇
關於低頻噪音,就說到這裡啦。我們不得不接受一個事實——哪怕噪音有再多負面作用,我們也不可能生活在一個無噪音環境。
各式各樣的噪音是家常便飯,時不時地就會鑽進我們的耳朵裡。人體的適應能力真的很強,持續暴露在噪音之下也會降低我們對它的感知能力。
但當我們能有意地察覺到噪音,微小的抵抗看起來是以卵擊石,但實際上就能把它對我們的傷害降低一點、再低一點。

討論
你的生活裡還有哪些噪音?

有沒有什麼應對的好辦法?
作者
魚仔
天氣好極了,錢幾乎沒有。
本文關鍵詞:低頻噪音、家電噪音、降噪
歡迎在 FeelBetter 內搜尋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沒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 (2008). 社會生活噪聲排放標準(GB 22337). 
[2]孫婷 & 楊偉成. (2021). 家用電器低頻噪音危害及標準檢測. 家電科技(000-0z1).
[3]曹家新. (2014). 結構噪聲中低頻噪聲汙染的環境監測. 四川環境, 33(1), 6.
[4]Griefahn, B., Marks, A., & Robens, S. (2006). Noise emitted from road, rail and air traffic and their effects on sleep.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295(1-2), 129-140.
[5]Ising, H., & Ising, M. (2002). Chronic cortisol increases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night caused by road traffic noise. Noise and Health, 4(16), 13-21.
[6]Tamura, H., Ohgami, N., Yajima, I., Iida, M., Ohgami, K., Fujii, N., … & Kato, M. (2012). Chronic exposure to low frequency noise at moderate levels causes impaired balance in mice. PloS one, 7(6), e39807.
[7]Pawlaczyk-Łuszczyńska, M., Dudarewicz, A., Waszkowska, M., Szymczak, W., & Śliwińska-Kowalska, M. (2005). The impact of low frequency noise on human mental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Medicine & Environmental Health, 18(2).
[8]Christensen, J. S., Raaschou-Nielsen, O., Tjønneland, A., Overvad, K., Nordsborg, R. B., Ketzel, M., … & Sørensen, M. (2016). Road traffic and railway noise exposures and adiposity in adults: a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of the Danish diet, cancer, and health cohort.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124(3), 329-335.
[9]Torres, S. J., & Nowson, C. A. (2007).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ss, eating behavior, and obesity. Nutrition, 23(11-12), 887-894.
[10]Recio, A., Linares, C., Banegas, J. R., & Díaz, J. (2016). Road traffic noise effects on cardiovascular, respiratory, and metabolic health: An integrative model of biological mechanisms. Environmental research, 146, 359-370.
[11]Thayer, J. F., Yamamoto, S. S., & Brosschot, J. F. (2010). The relationship of autonomic imbalance,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141(2), 122-131.
[12]費豔鋒, 曹祖楊 & 李堅維. (2020). 關於主動降噪耳機的研究. 電聲技術(05), 38-40+46.
[13]程天正. (2021). 家裝中央空調執行噪音問題淺析. 製冷(03), 45-49.
點【贊】點【在看】,噪音全不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