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特朗普宣佈,對中國加徵10%關稅。中美貿易戰2.0徹底打響。
相比加拿大和墨西哥的磨磨唧唧,中國這邊的反制迅速且嚴厲,連續出了好幾招:
1.對美國煤炭、液化天然氣加徵15%關稅,對美國原油、農業機械、大排量汽車、皮卡加徵10%關稅。
2.對鎢、碲、鉍、鉬、銦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
3.將美國PVH集團和因美納公司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
4.對谷歌開展調查。
看起來,美國出了一招,中國出了四招,是中國贏了。
但是,事情並不能這麼看。
中國的反制措施仍然是比較剋制的,對美國的報復遠遠沒有美國人那樣狠辣。
從兩方面就能看出來:
——美國這次是對中國所有商品加關稅,而中國只是對美國部分商品加關稅。
——美國是在以前已經三輪加關稅的基礎上,再加10%的關稅,綜合稅率都差不多要35%了。
中國呢?
只是在過去沒有加關稅的基礎上加了關稅,加完之後,關稅也不超過15%。
很多人一看就不開心了。
現在中國可比2018年的時候強大太多了,怎麼越來越慫了?怎麼不狠狠出手教訓美國?
其實吧,中國這次更強烈的反制措施,已經開始了。
只不過,是體現在在本輪貿易戰之外:
在服貿領域,中國已經給了美國重重一擊。
1 美國貿易逆差的真相
首先,我們需要戳破特朗普的一個巨大的謊言:
貿易逆差。
我們都知道,特朗普有個逆差PTSD,看到逆差就渾身不舒服。
2018年之所以要求中國買美國LNG天然氣和農產品,就是為了平衡逆差。
這次呢?
特朗普嚷嚷對中國、墨西哥、加拿大加關稅的理由,也是貿易逆差。
就在前不久的達沃斯論壇上,特朗普還在猛烈抨擊前任總統拜登,指責其任期內的政策導致貿易逆差破萬億美元之巨,是在毀掉美國。
所以,特朗普提出要加關稅,以構建“公平的經濟關係”。
但問題在於,特朗普渲染的貿易逆差,其實是個偽命題罷了。
特朗普“貿易逆差是吃大虧”的觀點,其實迴避了3個基本事實。
1.在美國掌握了鑄幣權和交易手段的情況下,美元只是隨便印的紙。
也就是說,貿易逆差越多,美國用紙從其他國家換來的商品和服務越多。
拿紙換實物,這能叫吃虧麼?

而且,在當前匯率下,美國的進口產品的價格遠低於美國國內自己生產的價格。
也就是說美國逆差越多,佔的便宜越多。
所以對美國來說,貿易逆差並不是壞事。
貿易逆差反而可以實現美國國內商品的豐富,刺激消費,拉動經濟發展。
2.雖然美國商品貿易對華是逆差,但美國的服務貿易對華卻是鉅額順差。
我們舉個例子就明白了。
我們都知道,中國是世界第一大手機生產國。
假設中美之間的貿易只有手機,那麼中國從美國買來晶片,然後生產出手機賣到美國。
因為手機價格肯定要比芯片價格高,所以呈現的就是中國對美出口額,要大於對美進口額,也就是順差。
但是問題來了,中國可不僅僅是在買晶片的時候,要給美國付錢啊!
比如,裝安卓作業系統,那就需要谷歌來給你提供授權安裝服務。
當然,這種服務是要收費的。
以安卓機為例,一臺授權費就要40美元!
這就是服務貿易。
還有,中國生產某些零部件,使用了美國的專利,也要交專利費,這也是服務貿易。
這樣一來,在脫離實物的“虛擬層面”,美國相當於啥也不幹,就能白白從中國拿走一大筆錢。
中國呢?
很少能有向美國提供服務貿易的專案。
所以在服務貿易領域,美國對華是巨大的順差,順差額在800億美元左右。
事實上,美國的服務貿易遠遠不止這些。
比如,中國人去電影院看美國大片,這就屬於服務貿易。
中國人去迪士尼和環球影城玩,也是服務貿易。
中國人看NBA,還是服務貿易。
中國人聘請美國英語老師、美國球員、美國諮詢師、美國會計等等,更是服務貿易。
問題來了,到底是中國人看美國電影多,還是美國人看中國電影多?
到底是中國人去美國樂園多,還是美國人去中國樂園多?
到底是美國人看美國比賽多,還是美國人看中國比賽多?
到底是中國聘請美國人多,還是美國聘請中國人多?
不言而喻。

所以,你不能只看實物貿易逆差有多少,還要看透過服務貿易順差有多少啊!
近年來美國商務部資料顯示:
美國商品貿易逆差的確高達1萬億美元,但服務貿易順差卻一直穩定在2800億美元左右!
特朗普對服務貿易方面的2800億美元順差避而不談,相反卻一直拿著那1萬億的商品順差做文章。
無非就是給自己的加關稅找理由罷了。
3.服務貿易的利潤,要遠遠高於商品貿易的利潤。
商品貿易的成本,那可太複雜了。
從原材料採購開始,就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生產過程中還有裝置、人力、場地等一系列成本。
生產出來後,運輸又是一大筆開支,要經過陸運、海運等各種方式,中間還可能涉及倉儲、保險費用。
而且,一旦商品滯銷,積壓的庫存就是個大麻煩,佔用資金不說,還可能面臨貶值風險。
反觀服務貿易,就輕鬆多了。
像金融服務、技術諮詢、軟體服務這些,主要成本就是人力成本。
一個專業的金融顧問或者軟體工程師,就能憑藉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提供服務,根本不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和生產裝置,也沒有複雜的運輸環節。
雖然人力成本高,但創造的利潤也高啊!而且很多利潤都是一次投入,終身使用!
我們仍然以手機舉例子。
小米手機,公開宣稱自己的利潤率控制在5%左右。
那麼一個1000元的手機,小米的利潤也就50塊錢。
但手機的智慧財產權成本中,給美國的作業系統授權費、高通5G專利費、ARM專利費等等,就起碼要400塊錢!
如果照這個比例粗略地算,中國商品順差1萬億美元,可能利潤也就500億美元。
美國2800億服貿順差,利潤就高達1120億美元!
更關鍵的是,高利潤率不僅體現在手機領域,其他領域也是美國賺錢的“秘密通道”。
比如,漫威系列電影在中國製造了相當大的粉絲群體,那麼鋼鐵俠的玩偶授權,要不要給美國錢?
相關漫威英雄的繪本出版,要不要給美國錢?
中國孩子去環球影城玩,要不要給美國錢?
這些經濟活動,美國人不需要幹一點工作,全程都是中國人在幹,美國人躺著收錢就行。
這時候特朗普怎麼不說不公平了?
有媒體統計,漫威電影在中國每收穫1美元票房,就能透過衍生品授權、流媒體訂閱和主題樂園收割7美元。
當年復聯電影火爆後,僅鋼鐵俠頭盔模型就賣出230萬套,每套79美元的售價中,中國代工廠僅分得1.2美元加工費!
這真是文化掙錢的典範啊!
迪士尼2023年的財報也揭示,其在中國市場的IP授權收入達42億美元。
“迪士尼+”服務在中國大陸雖未正式落地,但透過香港節點已吸納580萬中國付費使用者,每年吸血2.3億美元。
還有蘋果,蘋果App Store對中國開發者收取的30%"蘋果稅",每年抽成超74億美元。
這相當於中國所有手遊公司淨利潤總和的21%。
這種價值鏈的殘酷分層。
恰如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巴里·艾肯格林所言:
"當中國工廠在為每部iPhone貢獻4%的組裝價值時,庫比蒂諾的設計師們正用iOS系統收割58%的利潤。"
更隱秘的是美國的智慧財產權稅。
過去40年,美國一直憑藉其技術壟斷地位,長期向全球徵收“知識稅”。
從微軟的Windows、蘋果的iOS、高通的通訊專利,到Oracle的資料庫、Adobe的設計軟體、特斯拉的Autopilot系統……
全球企業每生產一臺裝置、開發一款軟體,甚至使用一個演算法,都要向美國支付高昂的專利費和授權費。
中國曾是最大“納稅者”之一。
比如微軟Windows系統和office軟體每年從中國收取的授權費高達30億美元。
高通公司2019-2023年間從中國收取的5G專利費達137億美元,這相當於同期中國5G基站建設總投資的12%。
更觸目驚心的是工業軟體領域。

2020年前,達索系統的CAD軟體每年從中國製造業抽血8.7億美元,國產替代軟體中望CAD僅佔有0.4億美元市場。
就是這種"科技霸權"的統治力,才能讓美國能在製造業外流的困境中,依然保持著全球價值鏈頂端的吸血能力。
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所言:
"當發展中國家在集裝箱裡搬運貨物時,美國在光纖裡運輸霸權。"
2 反制措施之外的反擊
有人可能覺得,為啥中國的反制措施,只圍繞著商品貿易,不從服務貿易入手呢?
其實吧,不是不做,而是不能。
一方面,服務貿易這玩意千絲萬縷,很難透過一道禁令進行禁止。
你要是把美國大片掐了,又會有公知蛐蛐你什麼不自信啊,自我封閉啊,不讓中國人接觸世界優秀文化啊之類的。
另一方面,在中國對美服務貿易還有巨大依賴的時候,貿然切斷服務貿易,反而可能影響自己。
一個最簡單的道理,你把微軟的windows禁了,全國有多少軟體要重新適配國產作業系統?
各行各業可能都要癱瘓一陣子。
所以,打擊美國服務貿易,要徐徐圖之,而且最好不是官方出手,而是民間出手。
這不,當特朗普的目光還死盯著從義烏小商品城寄往美國的免稅郵包時,中國民間已經從三個圍堵針對美國服貿行業發起了超限戰。
第一,文化產業的逆襲。
今年的春節檔,最火爆、最有話題性的電影,莫過於《哪吒之魔童鬧海》了。
截至發稿時,電影票房已經突破了100億元。
根據貓眼預測,哪吒2的最終票房,可能會突破150億元。
這太誇張了。
要知道,戰狼2當年那麼火爆,三個月票房也不過50多億人民幣,而且連續霸榜了5年之久,現在呢?
哪吒2只用了16天時間,就達到戰狼2的一倍票房!
更有意思的是,如果我們開啟中國票房排行榜,就會發現,前十名中,9部都是國產電影,美國電影只有1部,而且排名第九。

這其實恰恰反映了好萊塢電影在中國的落幕。
想當年2000年代初的時候,美國電影票房一度佔到中國電影票房60%以上。
中國電影只能擠到國產電影保護月裡面苟延殘喘。
可是現在呢?
中國電影不僅能和好萊塢電影正面PK,而且還能戰而勝之!
我們看看2024年,迪士尼漫威《死侍與金剛狼》、環球《神偷奶爸4》、華納傳奇《沙丘2》在中國票房都未超5億。
《瘋狂的麥克斯:狂暴女神》、《小丑2:雙重妄想》、《絕地戰警:生死與共》連1億票房都沒達到。
中國人對好萊塢電影的冷淡,一方面是因為好萊塢電影製作水平的下降,另一方面也襯托了中國電影產業的崛起。
畢竟,自家有肉可吃,誰還去啃外國的乾麵包片啊!
2024年,中國所有進口影片的市場份額已不足15%。
其中好萊塢電影的份額更是僅佔12%,票房只有18%左右。
中國人都不看好萊塢電影了,美國還怎麼賺錢?
中國年輕人更喜歡中國IP了,迪士尼漫威還怎麼靠授權費從中國賺暴利?
更關鍵的在於,隨著《哪吒》《流浪地球2》等國產特效大片崛起帶動中國電影工業化的崛起,中國電影開始把美國電影的根挖了。
說個冷知識,差不多10年前,全球電影特效王者,是拍了星球大戰的盧卡斯創辦的工業光魔(ILM)。
ILM以其卓越的技術和創新精神在行業內佔據絕對壟斷地位。
這麼說吧,無論哪個國家想拍視效大片,都必須要找工業光魔。
但是呢?
特效製作非常貴,可能投資的一半都要砸進去,變成美國的服務貿易收入。
結果,拍流浪地球的時候,製作團隊太窮了,找不起ILM,不得已找了一家國內特效公司421工作室。
因為預算太少,中途這家公司還給幹倒閉了。
後來經過重組,變成了現在的中國業界巨頭MDI工作室。
硬扛著扛了下來,最終保證了流浪地球1的一炮走紅。
至此,中國電影工業化的春天才徹底到來。
MORE VFX、天工異彩、追光動畫等公司乘著這股東風強勢崛起,徹底把中國電影特效技術生意搶了回來。
中國特效公司不僅奪回了中國電影製作市場,而且還積極向外出口。
比如《流浪地球2》的MOREVFX工作室已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量子渲染引擎",將特效製作效率提升300%,開始接外國電影的製作訂單。
中國動畫公司原力數字開發的"AI分鏡系統",正在被好萊塢六大製片廠採購,每套系統年服務費達200萬美元。
還有中影基地自主研發的"虛擬拍攝系統",將好萊塢動輒百萬美元的虛擬製片成本壓縮到23萬美元,成功出口到了寶萊塢。
與此同時,美國特效公司Digital Domain則黯然關閉了其在上海的後期製作中心。
Digital Domain可不是無名之輩,《變形金剛》就是他們做的!
連他們都賺不到錢了,可見中國影視產業已經強大到何等地步了。
第二,AI領域的掀桌子。
自從2023年ChatGPT誕生之後,AI就一直是資本的風口。
特別是特朗普上臺後,雄心勃勃地退出了自己的“星際之門”計劃,要投資5000億美元,推動美國的AI產業。
特朗普可是個無利不起早的人,能讓他答應投這麼多錢,顯然是“星際之門”真的能幫助美國偉大。
按照原計劃,星際之門可以造就真的能思考、能推理的AGI。
然後就相當於一個超級大腦,服務於各行各業,比如手機、汽車、計算機、生物醫藥、工程等等。
到時候,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要找美國這個超級大腦申請使用API。
美國光賣API key,就能賺的盆滿缽滿!
你看,還是那個搞技術壟斷之後賣服務的路子。
但是萬萬沒想到,星際之門還沒開始搞,就被DeepSeek釜底抽薪了!
DeepSeek 是一個開源的大語言模型,他的效能其實也不比OpenAI的o1強多少。
但問題在於,它是用o1二十分之一的成本訓練出來的!
在過去,大模型訓練是標準的“一分錢一分貨”。
想搞出更優效能的產品必須支付更高昂的費用,以覆蓋整個模型訓練過程中更高算力成本的支出。
現在呢?
DeepSeek成功用演算法證明:低成本也能搞高效能大模型!

那你投那5000億美元算啥?這不是騙錢麼?
恐怕最近OpenAI的CEO奧特曼正在被各路投資人質問,頭都要炸了。
更關鍵的是,DeepSeek是開源的!
也就是說,任何一個稍微有點錢的人,都能花幾萬塊錢買塊顯示卡,執行DeepSeek R1!
就算你沒錢,租DeepSeek的API,也相當相當便宜!
原本這些服務,都是要找OpenAI來買的!
其收入,也都要算進美國服務貿易順差裡面的。
現在呢?有開源的DeepSeek用了,誰還用OpenAI?
這不相當於美國還沒把飯做出來,中國提前把美國的碗給砸了嗎?
不要低估DeepSeek給美國帶來的震動,有了便宜的AI,AI在應用中的落地必將迅速加速。
目前,國投智慧的“星盾”平臺和“Qiko”平臺透過接入DeepSeek,實現了網路安全防禦體系的智慧化決策與自動化響應。
恆瑞醫藥全面開展DeepSeek應用,將藥物發現週期從十年縮短至兩年,並在腫瘤標誌物挖掘和新藥研發加速方面取得突破。
還有東莞的智慧手機工廠,DeepSeek的工業視覺系統將檢測效率提升400%,誤判率從0.7%降至0.02%。
更可怕的是其知識蒸餾技術。
將300億引數的大模型壓縮到能在機床工控機執行的小模型,極大提高生產效率。
正如《經濟學人》所言:"當美國在限制晶片出口時,中國正在將演算法灌入每臺機床。"
顯然,美國的AI,是沒法從中國賺錢了。
更關鍵的在於,雖然美國惱羞成怒地要求封禁DeepSeek,全世界各個國家都不傻啊。
有免費的AI服務用,誰還用你們收費的啊!
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企業開始使用 DeepSeek,美國服務貿易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必然會受到擠壓。
中國一招開源,就徹底斷送了美國未來靠星際之門賺千億美元乃至萬億美元的路!
第三,智慧財產權的爭奪戰。
某種意義上說,如果沒有美國的封鎖,其實用慣了美國智慧財產權產品的中國,也沒那麼強的慾望去突圍。
可是呢?
美國的晶片斷供、實體清單、技術封鎖,意外激活了中國科技的“自主求生”本能。
三條戰線同步突破:
1. 作業系統。
過去手機市場,只有安卓和iOS兩種作業系統。
可是現在呢?
華為的鴻蒙橫空出世,截至2024年10月22日,鴻蒙裝置裝機數量已突破10億臺!
這10億臺裝置包括智慧手機、可穿戴裝置、智慧家居裝置、智慧電視、平板電腦、智慧汽車座艙等多種型別。
這些共同構成了鴻蒙生態系統,覆蓋了日常生活的多個方面,如汽車、教育、旅遊住宿、金融理財、商務辦公等18大垂直領域。
鴻蒙裝機10億臺,這不就意味著谷歌的安卓少裝機10億臺麼?
最起碼,每年能少向谷歌支付40億美元的授權費啊!
2. 智慧駕駛。
曾幾何時,特斯拉的Autopilot一度是智駕領域“教科書”。
英偉達的Orin智駕方案,一度也在中國佔有三分之二的市場份額。
但是呢?
中國企業近些年,成功用“資料迭代+場景深耕”實現彎道超車。
目前,華為ADS 2.0、小鵬XNGP在複雜路況下的接管率已低於特斯拉FSD。
中國的智駕系統甚至開始向豐田、大眾、奧迪等國際車企輸出技術。
這意味未來某天,柏林街頭的寶馬汽車可能跑著中國設計的作業系統核心。
這些傳統的外國企業需要向中國支付專利費了!
那美國智駕方案賣給誰去?
3. 軟體領域。
軟體曾經是美國拿捏世界各國的利器。
但現在呢?
中望CAD用"雲授權+訂閱制"的創新模式,將三維建模軟體價格從Autodesk的8000美元/套打落到299美元/年。
目前,中望已拿下全球12%的CAD市場份額,迫使達索系統不得不降價50%以求生路。
其實不僅有中望CAD挑戰AutoCAD,還有用友BIP、金蝶雲蒼穹替代SAP和Oracle,華為MetaERP填補空白。
更有WPS Office在全球移動端42%的市場份額,這直接導致微軟Office中國區收入三年下降28%。
目前,中國軟體市場國產化率從2018年的不足10%提升至2024年的40%。
以上這些,帶來的結果是中國少交、美國少賺,必將引起萬億級市場的權力重構。
波士頓諮詢預測:
到2030年,中國智慧財產權貿易逆差將縮減至50億美元以內。
美國再也不能躺著向中國崛起超過千億美元的利潤了!
3 貿易戰之外的貿易戰
當特朗普把支持者群體定位為底層紅脖子的時候,其政策也必然會聚焦在製造業領域。
特朗普所謂的加關稅措施,說白了,其戰略核心仍停留在20世紀的“工廠爭奪戰”而已。
然而,中國早已悄然開啟了一場更高維度的競爭——服務貿易戰。
貓哥前幾天的文章《GDP背後的深層次思考》指出了一箇中國在攀爬製造業升級之路上,利潤率不斷減少的問題。
那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服務貿易就是一個完美的方案。
畢竟一部手機,純硬體成本僅佔售價的30%,剩餘70%的利潤來自設計、專利、品牌等“軟性服務”。
若將這一邏輯放大至國家層面,為什麼中國不能把這70%的利潤也裝進自己口袋呢?
服務貿易,必將成為中國的新利潤增長點。

這也是一個製造業國家爬到製造業頂端的時候,為了保持增長而必須走的一條路。
2024年,中國服務貿易總額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增速達14.4%,知識密集型服務出口增長10.4%。
反觀美國,其服務貿易順差長期依賴文化產品、金融、智慧財產權輸出。
但隨著中國的崛起,中國正以每年5個百分點的速度壓縮美國的服務貿易優勢。
美國的眼睛,習慣於路徑依賴地盯著商品貿易,就算服務貿易,也只盯著美元、專利、好萊塢等等。
殊不知,中國正在憑藉“增量創新”(數字基建、文化IP、技術標準等)改寫規則。
目前,中國正在在東南亞鋪設5G基站、在非洲搭建移動支付網路、在歐洲推廣智慧城市方案,把拼多多以及中國影視劇IP推向全球。
其本質,是將基於科技和文化的“服務貿易”嵌入全球治理。
此時,美國仍然沉迷於加關稅和封鎖晶片,顯得可笑至極。
當東南亞、非洲、中東、南美人民用著安裝鴻蒙系統的手機、刷中國短影片短劇和電影、用支付寶網購、用微信聊天,用小紅書種草,用美團點外賣,帶孩子去中國神話樂園玩的時候,美國終將發現——
加關稅易,斷服務難啊!
中國要做的,就是一邊打好傳統商品貿易戰,另一邊以服務貿易為矛,擊穿美國已經稱霸幾十年的服務貿易體系,打贏這場新領域的貿易戰。
如果美國還只執著於商品那點逆差,可能到到最後,自己服務貿易的拿點順差也被幹掉了。
這就是鴻蒙、哪吒2、DeepSeek橫空出世之外,更大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