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圖|《人世間》劇照
演講:馮侖(微信公眾號:風馬牛地產研究院)
全文共 3132 字,預計閱讀時間 8 分鐘
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今天很高興能和大家一起探討房地產的發展。
回顧過去幾年,房地產行業經歷了根本性的變化。這些變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減量。土地供應量減少,房地產企業數量減少,住宅成交量大幅減少。第二,減速。每年市場成交量在環比和同比上都呈現減速的趨勢。第三,減價。隨著市場交易量的萎縮,全國各地的房價也在一定程度上回落。
雖然市場整體呈現減量、減速、減價的趨勢,但也不是沒有機會,成交量依然存在。
01
決定成交量的因素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成交量。
首先,成交量主要出現在「人口聚集」的城市。人口聚集帶來經濟增長、就業增長、收入增長等。沒有人口聚集,成交量就無從談起。這是全球房地產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規律。
比如說,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叫《負動產時代》。這本書主要講述了日本在老齡化、少子化背景下,部分城市房地產變成了「負動產」的現象。所謂「負動產」,是指房子不僅無法增值,反而成為一種負擔。在日本郊區,如果有人願意購買我的房子,我甚至需要付錢給他。為什麼?因為房子一旦被買走,我就不用再交房產稅、物業費,也不用承擔過戶費用和繼承費用等等。所以,隨著人口減少,房子變成了一種負資產。
目前,我們還沒有出現「負動產」的現象。如果未來個別城市人口不聚集、經濟不增長,那麼個別專案即有可能出現類似的狀況。類似鶴崗這樣的極少數城市,人口稀少,房地產市場已經陷入困境。同樣,如果未來我們政府引入遺產稅和財產稅,子女繼承父母房產也可能變成一種負擔。
其次,除了人口聚集以外,城市空間格局的變化對成交量來說也同樣重要。例如新增的地鐵輕軌、醫院、學校或配套廣場等設施,都會改變城市的空間結構和就業居住規律。這些變化不僅提升了城市的基礎設施水平,還透過改善區域的環境和公共服務質量,吸引人口向區域性地區移動,從而實現區域性地區的增量。
此外,成交量與政策制度密切相關。
目前全世界的住房制度主要有三種模式。一種是德國模式。德國的住房制度以租賃為主,大部分房屋用於出租,只有少數房屋可以交易。在德國,一個人一生最多購買一次住房,超過 50%的人會選擇租房。在這種制度下,如果你想要買房投資,暴利賺錢,不僅稅高,甚至還有可能會坐牢。
另一種是新加坡模式。新加坡的住房制度以政府保障為主,80%的房屋由政府提供,保障性住房佔據主導地位。剩下是商品化私人住宅,留給市場自由交易。這種模式體現了政府對住房市場的強有力干預,確保了住房的公平性和可負擔性。
還有一種是美國模式。美國的住房制度以自由競爭市場為主,絕大部分住宅透過市場機制解決。在美國,任何人都可以購買私人土地,並按照規劃進行開發。房屋的買賣時間完全由個人決定,市場自由度極高。因此,美國的住宅市場規模龐大,也催生了許多市值很高的房地產開發公司。
可以說,這三種不同的住房制度對住宅的供應量和價格有著密切的影響。
中國是什麼模式呢?目前中國大約 40%的房屋納入保障房體系,60%歸市場調節。
保障房由政府主導,透過政府出讓土地、國企開發建設、居民排隊申請。保障房的形式包括公租房、共有產權房、廉租房等。商品住房則完全按照市場化的方式運作。開發商可以根據市場需求定價、交易和開發。
最近,我國住房政策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之前以「限」為主的政策(如限購、限價、限售等)逐漸轉向「放」,即放寬市場限制。政策調整前,許多城市的住房市場受到較多限制,導致成交量減少、交易速度放緩、價格下跌。政策調整後,這些城市的住房市場在量和價上都有一定的小幅度增長。這意味著,政策調整對住房成交量、價格具有重要的保障和刺激作用。合理的制度設計能夠有效調節市場供需關係,促進住房市場的長期穩定發展。
另外,影響住宅成交量的重要因素是成本。
這幾年,居民購買房屋的成本不斷降低。在政策限制時期,居民購買房屋的成本曾不斷上升,例如房貸利率較高、交易稅費較高等。但現在,隨著房貸利率逐步降低,交易稅費下降,購買房屋的成本也不斷降低,對住宅的交易量也產生了積極影響。
當然, 技術進步也是推動房地產交易量增長的重要因素。技術進步帶動了住宅產品的迭代更新,類似於手機功能的不斷升級,使消費者更願意購買更具現代化功能的住宅。尤其是人工智慧、網際網路家居智慧、節能環保等新技術不斷湧現,推動了住宅產品的持續升級,使得新建小區在功能和居住體驗方面比上世紀 80 年代、90 年代的「老破小」更具吸引力。
而且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住宅品質的要求也不斷提升。所以,技術創新不僅提升了生活品質,也激發了人們改善居住條件的需求,從而推動了房地產市場的交易量增長。
最後,社會心理預期也是影響房地產市場的一個重要因素。
當社會安寧、工作穩定、生活穩定時,人們更傾向於進行長期規劃,尤其是為了下一代的教育和生活品質,這種積極預期促使他們提前購房,從而推動房地產市場的增長。相反,如果社會心理預期發生變化,大家普遍選擇不結婚或不生育,購房需求自然會下降。
02
未來房地產市場發展趨勢
根據目前的情況,未來 3 到 5 年,中國住宅市場將進入到「止跌企穩」的階段,但這種「穩」不是全國性的均衡表現,而是呈現出明顯的地區差異。
第一,住宅市場將在人口聚集、經濟增長的城市實現企穩,尤其是一些核心城市和都市圈城市。這些城市的市場交易量有望保持穩定,甚至出現反彈。比如,北京二手房交易量最近有所上升,這表明市場正在企穩。價格呈現微升微降的趨勢,總體變化不大。
不過,價格表現仍將遵循一個規律。經濟繁榮時期,郊區房價升幅可能大於核心區。相反,經濟蕭條時期,核心區房價抗跌性強,郊區房價相對抗跌性弱。此外,在一些沒有人口增長的城市,市場止跌但交易量難以上漲。這些城市可能長期處於低交易量的狀態。
所以,大家如果買房是為了保值增值,建議優先考慮核心城市繁榮區的房子。如果買房是為了投資,則更需要謹慎地選擇區域和產品,要像研究股票一樣研究開發商、企業背景和產品品質。如果是剛需購房者,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選擇合適的區域和產品。如果所在區域沒有投資價值,但自己有居住需求,也可以考慮購買。
第二,改善型住房將成為未來市場的重要驅動力。技術進步和產品創新將推動購房者追求更高品質的住宅。
這幾年,智慧化、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技術的應用,使得住宅產品更具吸引力。比如說,一些城市出現「日光碟」現象,主要是因為產品設計和技術創新滿足了購房者對品質生活的追求。未來購房者可能更傾向於淘汰舊房,追求新技術和高品質的住宅。這種改善性需求將成為推動房地產市場交易的重要因素。
對於住宅企業來說,未來的競爭也將集中在產品和服務的創新上。企業需要不斷提升產品品質,結合智慧化、新材料和新的生活方式,開發更具吸引力的產品。
結語
儘管房地產已經進入「後開發時代」,整體呈現減量、減速、減價的趨勢,但在經濟增長、人口適度流入的背景下,核心城市的住宅市場仍然值得期待。未來,住宅產品的質量也將進一步提升,人們的居住滿意度和幸福感也將不斷提高。

大型房企舉步維艱,中型房企如履薄冰,小微房企則加速出清。以產品和服務為核心競爭力的後開發時代正式開啟。地產經營者又該如何直面迎接這種變革?未來是否繼續在這個賽道發展,還是轉型其它賽道,實現多元增長?地產經營者的眼界、情懷和智慧將決定企業轉型速度和成長格局。
為了滿足地產經營者的需求,運河商學院與風馬牛地產研究院聯合上海紐約大學 EM 城市與不動產研究院推出「未來之路:中國房地產企業家成長計劃(第四期)」,集結業界領袖與頂尖學者,專注於房企轉型期。課程以趨勢洞見、轉型實戰、全球對標為核心動力,構建頂級智庫、六城實景教學、深度案例剖析、國際訪學及生態圈層資源五大核心價值體系,為房企提供全方位賦能,助力決勝新賽道。

未來之路中國房地產企業家成長計劃
火熱招募中
點選下方圖片,立即報名
課程諮詢
陳老師 188-0383-8067
微信諮詢

— 往期海內外特訓營回顧 —
— 往期社群活動回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