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前段時間隨口提了一句,很多小夥伴說對甲午戰爭的全域性實在是瞭解不多,讓博主展開講一下,今天咱們把這個話題認真聊聊,爭取徹底聊透。
其實國內大廠對甲午戰爭一直都很重視,很多員工入職培訓就會將這事,主要也是因為這事能生動形象給大家說清楚大組織如何佔著巨大優勢把事搞砸,也能說清楚小組織該怎麼集中精力辦大事。
1
很多人將甲午戰爭的失敗歸結於慈禧太后挪用軍費修頤和園,但是咱們想想就知道不可能這麼簡單。
慈禧的歷史評價早有定論,大多數人第一反應就是老妖婆,其實真實的情況有點複雜。
很多人認為慈禧是頑固派,這就錯得沒邊了,她是個典型的實用主義者,啥能維持自己的地位她幹啥。
時間回到1860年,英法聯軍進逼北京,她作為貴妃跟隨咸豐帝一起逃到承德避暑山莊。在那一年的時間裡,她親眼看著洋人將自己的老公逼到精神崩潰。後來心灰意冷的咸豐帝帶病堅持性生活,很快就死了。
然後慈禧自己透過血腥的政治暗箱操作上位,當然不想重蹈覆轍。她接手的國家別看外邊比較破敗,裡邊還不如外邊。
慈禧多次表達要改變的決心,而且不只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比如她殺掉了她老公顧命大臣、自己的一生之敵肅順,卻沿用了肅順幾乎所有的政策,重用漢臣,權力下放,大規模引入西方裝備,甚至可以說,在她手裡,帝國權柄被交到了漢族封疆大吏手裡。
這些事現在看覺得沒啥,回到當時她也頂著巨大壓力,做了自己最應該做的事,這可不是一般保守派能幹出來的。
這種心理其實也好理解,因為對洋人壓迫有直觀感覺的只有清朝統治者。老百姓是賠款之後才成為受害者。這也是為啥八國聯軍進北京的時候,老百姓是很中立的,他們先跟著洋人搶太后的園子,後來又低價收購洋人搶到的寶物。八國聯軍士兵帶走的古董並不多(相對於他們劫掠到的),絕大部分都在城裡和老百姓換成了現錢。
這也是為啥太后堅持改革,不改革最先倒黴的就是她。
而且大家要有個常識,在我國漫長的歷史上,但凡能苟下去一天,統治階層絕對不會做任何改變。所有改革都是倒逼的,實在是混不下去了,統治階層就會改革。
比如1866年,奕訢(讀“亦欣”,太后老公的弟弟,攝政王)等人要設立天文算學館,頑固派借題發揮大肆攻擊,甚至編成兒歌在北京城裡到處傳唱,阻力很大。
多說一句,這個天文館對中國統治者來說影響很大。因為中國是講究“天人合一”的,天子是替上天管理天下,所以每一種天象在中國上層眼裡都代表著不同的“示警”,屬於爹和兒子之間的對話。
現在你突然說天上的星星其實跟大家沒啥關係,已經在那裡杵了幾億年,而且都有執行規律,並沒有什麼“異象”,保守派一下子就瘋了。
慈禧對頑固派的奏摺一頓羞辱,讓大家閉嘴。既然她說話了,保守派也就沒話可說了。就這樣在慈禧的支援下,翻譯館、天文算學館、機器製造局、船廠、煤礦、鐵路、織布局等紛紛建造起來。
當然了,洋務運動最關鍵的成果還是海軍。
李鴻章是在圍剿太平天國的時候,被洋槍洋炮的威力震撼到了,太平天國後期雙方主力兵團大規模裝備了滑膛槍。鎮壓太平天國之後,李鴻章出任兩江總督,馬上買下了一個外國鐵廠,成立了江南製造總局。
與此同時,清廷向外國分批派遣留學生,這些留學生們回來後,成為海軍的中堅力量。
但清廷仍沒有下定決心建造一支海軍,直到日本人開著從西方國家買的鐵甲艦,耀武揚威地來了。
1874年,日本派5艘軍艦,其中2艘是大型鐵甲艦,入侵中國臺灣。
鐵甲艦是木頭船包著鐵殼,在當時是高科技,它不會被開花炮彈擊中起火,甚至可以撞擊木船讓其損毀,相對木船有碾壓性優勢。
而此時沙俄侵佔伊犁,當清廷正要派大軍西征的時候,日本又在東邊搞事情,於是就有了“海防塞防”之爭。
大清像一座破房子,四下漏風,財政吃緊,先堵哪頭?
這個問題的吵著吵著,吵成了沙俄和日本誰更可怕?
李鴻章等一派認為日本更可怕,因為日本意在“鯨吞”,而沙俄意在慢慢“蠶食”,蠶食可以忍受,而鯨吞一下就完了。不得不承認,他們的看法確實挺準。
但可以那麼想,不能那麼做,畢竟日本當時給中國的感覺和現在菲律賓給中國的感覺差不多,而沙俄就不一樣了,屬於歐洲列強。
經過開會討論,左宗棠算了一筆賬,幫助大家理清思路:
大清的問題就是經費緊張,但如果不能一次性解決西北邊防問題,那麼將必須長期維持一個龐大部隊,這個負擔是承受不起的,長痛不如短痛。而且如果在新疆頂不住沙俄,就得去甘肅,甘肅也頂不住,那就得去西安。漢唐故都,成了中俄邊界,那成啥了。
這也太嚇人了,於是清廷決定先解決新疆問題,畢竟新疆的事就在眼前。
收復新疆總共花了四五千萬兩銀子,其中向洋人借了1000多萬兩,前文也講過了,這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一筆國債。
其實當時還有個大背景,沙俄本來是想要新疆的,如果直接出兵介入,左宗棠很難收復新疆,就跟後來的外蒙似的。不過沙俄正好跟英國在印度問題上糾纏上了,沒工夫管新疆。
大家看看時間表就能發現,左宗棠收復新疆那幾年,跟第二次英國入侵阿富汗時間接近。俄國正在從中亞往印度滲透,導致英國忍不了,去打阿富汗,雙方劍拔弩張,根本沒工夫管大清。
中國打了個時間差,把新疆收了回來。
至於日本那邊,暫時羽翼未豐,清廷花了50萬兩,打發走了,雖然很沒面子,但其實這個錢花得值。此時要打,還真可能打不過。
這一次引起了朝野震動,大家都沒想到這個小國竟然也來敲詐勒索了,不過靠的就是那兩艘鐵甲艦而已。
於是朝臣就商議,咱們也買船籌建海軍,本來也想買鐵甲艦,但這東西太貴,商量到最後,普遍意見是:買不起。
最後李鴻章透過洋人赫德,花了45萬兩銀子,向英國購買了4艘蚊子船,顧名思義,這船很小,排水只有300噸左右,基本就是個舢板。5年後的1879年,日本吞併琉球,清廷發現這些蚊子船隻能守近海,無法遠洋作戰。
清廷這時候才意識到日本確實已經成了個大麻煩,決定讓李鴻章去買兩艘鐵甲艦來,也就有了定遠和鎮遠。這兩艘軍艦是德國生產的戰列艦,基本上用了當時全套的最新裝備,確實是世界級的頂級大殺器。
為了接收巨船,李鴻章還專門建設了旅順港。誰能想到,無論是旅順港,還是那兩艘艦,10年後將會成為悲劇的代名詞,但此時,大清的日子好像好了起來。
1885年11月,兩艘當時世界一流鐵甲艦駛入大沽,黃底青龍旗躍上桅杆。李鴻章登上艦船,視察這艘等待了十年的龐然大物,內心感慨,在這個捉襟見肘時代,想辦點事並不容易。
至此北洋海軍終於在慘淡經營20年之後,算是小有所成了,不久北洋水師被外國雜誌稱為亞洲第一艦隊。
此時大概算是洋務運動的頂點,如果清朝能保持這個現狀,別亂折騰,也算是能夠善終了。
2
不過慈禧最關心的事不是軍艦。眼看著光緒到14歲了,按照慣例16歲要登基掌權,慈禧不得不考慮,如何當個幕後老婆婆,眼下她需要解決兩件事:
一,將不聽話的軍機大臣趕走,否則退居幕後,不好掌控;
二、修個園子安度晚年。
第一件事好辦,當時的主政軍機大臣是她的小叔子奕訢,中法戰爭裡奕訢主和,屬於犯過錯誤的人,可以甩鍋給他們,一起趕走。換成聽話的光緒帝老爹奕譞(那個字讀“宣”,慈禧妹妹的老公,也就是說光緒帝其實是慈禧的外甥)。
第二件修園子的事,在10年前同治親政時,她就想過。當時打算修圓明園,圖紙她都親筆修改好了,結果被奕訢等人反對而作罷。
現在她想修頤和園,沒人敢阻攔,光緒老爹好拿捏,因為他兒子在自己手上,爹想讓兒子順利登基,就得討好自己。
當時修園子需要錢,這錢讓慈禧確實抑鬱了很久。
原來的戶部尚書比較擰巴,慈禧向他要錢,他就說要節省開支不給。慈禧將其趕走,換成光緒帝的老師翁同龢(讀“和”,是“和”的繁體字),對慈禧的一切要求盡力滿足。
慈禧太后將最重要的兩個任命——軍機處和戶部都交給光緒帝最親近的兩個人,這倆人都著急讓老太太退休,所以基本上她說啥是啥。
光靠戶部的錢遠遠不夠,雖然此時國家無事,戶部奇蹟般地每年有了三四百萬的盈餘,但拿國庫的錢給自己修花園畢竟名義上不好聽。
慈禧還是想從手底下的官僚中搜刮錢,但這樣做必須有一個正當的名義,這個名義最好莫過於海軍軍費。
一番暗示後,光緒帝老爹奕譞心領神會,主動上書說以前在乾隆年間,頤和園的湖裡是有水師操練的,應該恢復。但裡面樓都荒廢了,也應該修一修,否則不好看。
藉著給水師修操練場的由頭,給太后把園子裝修了。
修園的名目有了,接下來還要找個藉口籌款,讓李鴻章出面,說是海軍需要錢。而他這次籌款異常順利,一下各省籌集了260萬兩,因為大家都知道這筆錢是孝敬老佛爺的。
頤和園到底花了多少錢,以前有人說是兩三千萬兩,實際應該沒有那麼多,經過史學家重新統計,大概花了800萬兩。其實也不是挪用,那些錢根本就不是給海軍的。
而北洋海軍20年花了多少錢呢?
每年本來清廷給北洋海軍的錢是原計劃每年200萬兩,但實際接收100多萬兩,二十年2300多萬兩。
這麼看,頤和園最多挪用大概一半,也不能說少。
但我們比較下日本軍費,就知道這點錢根本改變不了什麼。
現在綜合各方可靠資料,日本在甲午戰爭前後買軍艦、訓練和戰爭經費接近3億兩白銀。這差距也太大了,太后那800萬兩影響杯水車薪。
就在大清混日子那幾年,日本沒閒著,大規模增加財政支出購買軍艦訓練海軍,順便派了大量間諜進入中國,而且著手破譯清廷電報。清廷哪裡知道自己的電報被破譯了,整個甲午戰爭全程裸奔。
而且這裡還有一件事,我們知道,19世紀是英俄爭霸的世紀,英國想頂住俄國在各個方向上的擴張,就需要不斷扶持代理人,誰能削弱俄國,就支援誰。
這也是為啥英國願意借錢給大清,讓大清去收復新疆。同理,英國也願意借錢給日本,讓日本擴軍,替它防著俄國在東亞的擴張,後來日俄爆發慘烈的大戰也就不奇怪了,英國扶持這個野兒子就是這個目的。
3
1886年,光緒16歲,慈禧說明年就讓權,但一直拖了3年,才正式宣佈讓權,在頤和園沒有修好的情況下,迫不及待地搬到那裡長住。
慈禧對頤和園的執念除了個人享受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慶60大壽。
1874年慈禧40歲時,日本出兵臺灣;
50歲時中法戰爭;
60歲的1894年,她希望別出什麼亂子,好好慶祝一番。
咱們現在知道老太太是想多了,這一年日本利用朝鮮起義的機會挑釁,戰爭的烏雲再次籠罩東北亞。
主戰還是主和,兩派吵得不可開交,圍繞光緒帝和慈禧,形成了兩股政治勢力,一個叫帝黨,一個叫後黨,帝黨主戰,後黨主和。
當時國內大部分輿論也都輕視日本,認為大清必勝,嘲笑日本的方式也花樣百出,十分滑稽,全民陷入一種自我陶醉的癲狂裡。
比如說日本人短小侏儒,身高不過四尺,一旦開戰,我軍以大壓小。堂堂天朝,兵力財力十倍於日本,爾乃不自量力。
慈禧每天在頤和園遊樂,但她極其矛盾,內心深處不想打仗,想過好六十大壽,但是又怕在對日問題上丟了面子,非常糾結。
在慈禧的眼裡,此時唯一能打慈禧臉的只有洋人,而且是西洋人,堅決不讓別人打,日本人算個錘子。
不過太后多慮了,不久日本襲擊中國運兵船,等於不宣而戰,日本向來喜歡搞偷襲。這下沒得選了,一週後,光緒在得到慈谿首肯後,正式下詔對日宣戰。
對於戰爭,國內整體沒啥準備,翰林書生們的作戰“妙計”層出不窮,把中國歷史上的所有海戰奇謀都拿了出來,什麼鐵索連環船,什麼奇門遁甲,還說要在夜壺裡塞上火藥,漂到日軍軍艦邊上,炸他孃的。或者來個火牛陣,點著牛尾巴,讓牛去衝日軍軍陣。
他們哪裡知道,外邊的世界已經進化到了鐵甲炮艦和後裝線膛步槍,他們自己那一套早就過時了。
1894年9月17日,黃海海戰爆發,這是一場遭遇戰,北洋艦隊是10艘,日本12艘,從噸位、航速和火力等諸多方面來看,日本都佔優勢。
從中午開始打,定遠艦打響第一炮,隨後各艦隊一起發起轟擊,但無一命中。從後來的覆盤來看,北洋艦隊成軍後幾乎沒咋認真訓練過,一方面軍費嚴重不足,而海軍日常維護費用高得離譜,自然也就得省著點用。另一方面主要也是海軍從來也沒覺得自己需要去打仗,從上到下都在那裡混日子。
日方在抵近後才攻擊,不久就擊中定遠艦,也就是丁汝昌的座艦,丁汝昌負傷,並擊毀了船上的訊號杆,北洋艦隊一開始就失去了統一指揮。
戰鬥打到下午3點,北洋艦隊10艘中,只有定遠和鎮遠仍在戰鬥,其他均沉沒、重傷或逃亡。這僅存的兩艘船其實也傷痕累累,中炮200多發,但由於裝備了厚厚的裝甲,仍舊具備戰鬥力。
夜色將臨,北洋只有最後3發炮彈,而日方彈藥充足,日軍擔心受到魚雷艇的攻擊,最終選擇離開,戰鬥結束。
這一戰的結果是,北洋海軍沉沒5艘;日本重傷4艘,這些重傷的艦船經過1-2個月的修復,重新歸隊,其餘輕傷艦船隻用5天就重新恢復戰鬥力。
戰鬥的結果顯而易見,北洋艦隊慘敗。
海戰是純科技的比拼,北洋艦船落後一個時代,大部分是80年代初的產品。日本的主力艦船一半是90年代後的產品,效能更強悍,恰好那些年又是海軍狂飆猛進的階段,差十年差一個時代。
綜合來看,黃海海戰北洋艦隊沒有勝算。
北洋艦隊損壞的船隻進入旅順船塢維修,卻沒有足夠的工匠,好不容易從外地調來了2、300個工匠,卻不願意支付他們高於平時的工資,竟將他們全部辭去。
李鴻章反覆強調不要不捨得小錢而誤大事,若不加快進度,日本有千餘工匠,到時候修好軍艦來圍攻船塢,後果不堪設想。
光緒也極其關注維修進度,但北洋艦隊和旅順船塢仍不緊不慢,這是一種變相的消極抵制。
這也是清末一種很典型的造型,碰上大麻煩,所有人都挺中立,覺得國家跟日本打仗,跟我有啥關係?
而且清廷在一次又一次的撒謊和失信之後,所有人都不再信任清廷,因為你不知道它們是認真的還是裝的,說不定今天承諾給你發三倍工資,明天就不算數,所以大家都變得很有原則,看不到銀子不幹活,能拖就拖,能消極就消極。
黃海海戰的失敗,清廷拔去李鴻章的三眼花翎,相當於剝奪李鴻章的終身成就獎。
緊接著,日本陸軍參戰,先攻下平壤,然後過了鴨綠江,戰略目標是在河北的平原上跟清軍打一場決戰,以往大家以為海戰就定了勝負,其實關鍵是陸戰。
此時清朝的陸軍大概分為八旗、綠營、防軍(淮軍、湘軍等)、練軍(綠營的pro版),總計百萬,但實際能作戰的野戰兵團大概30多萬。
此時的八旗和綠營已經不能打仗了,最多隻能維持下治安,追一下流氓地痞。原因很簡單,二者都是世兵制,也就是子承父業,想一下幾代菸草人的傳承和守望,差不多就明白了。
不僅如此,濃眉大眼的淮軍也腐化了,淮軍在朝鮮幹了不少壞事,燒殺擄掠,跟土匪差不多。
而在裝備方面,淮軍裝備算是很好了,有連發步槍、後膛炮,甚至還有當時的高科技速射炮。但其他部隊裝備都比較差,甚至大刀長矛仍舊存在。
更麻煩的是,這30萬人分佈在四處,前期沒好好修鐵路,全國只有500公里,其中有99公里在臺灣,碰上大規模運兵明顯虛了。日本卻有4800公里鐵路,戰爭一開始全國鐵路總動員,把物資和士兵運往前線。最後的結果是,日軍客場作戰,每次區域性戰役,投入兵力和裝備都比大清多得多。
甲午陸戰從朝鮮打到遼東半島,範圍很小,整體沒啥可聊的,一句話描述就是清軍一敗再敗。當時的幾種主流打法,無論是線列步兵對攻,還是步兵上刺刀白刃衝鋒,清軍都一塌糊塗。
後來有個統計,整個甲午陸戰,日軍陸軍人均開了八槍就把清軍給打垮了。
清軍陸軍主帥葉志超,早年也是一個《投名狀》裡龐青雲那麼個角色,從基層士兵幹起,靠陣前殺敵一直幹到直隸提督,相當於北方戰區司令這麼個角色,地地道道的狠人。
但是在朝鮮一戰中,轉著圈地丟人,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戰績就是一路狂奔,丟下部隊自己跑回了國內。後來一度被判了斬監候,不過靠朝中一群兄弟們說情竟然保住了命,怪不得敢臨陣跑路。

日軍陸戰持續時間比海戰長得多,日軍陸軍從兩個方向同時進攻,一個是從鴨綠江攻破清軍防線;另一個是從遼東半島的大連北部的花園口村登陸。
這是黃海海戰失利的一個後果,既然你海軍被打敗了,對方想從哪裡登陸,就從哪裡登陸。
李鴻章在之前就要求海軍提防日軍登陸,要求北洋海軍,加緊防備,海軍必須早晚出海巡邏。但海軍自從黃海海戰後就被嚇破了膽,躲藏在威海衛中,不敢出巡。
李鴻章非常生氣,你們全部藏起來,打算幹啥?用兵虛虛實實,你們出去溜達,他們萬一被嚇到呢。
總之威逼利誘,好言相勸都用了,結果並沒有什麼用,北洋水師能躲就躲,能拖就拖,竟然對日軍的登陸行動一無所知。
日軍一直在朝鮮有駐軍,戰爭爆發後又從國內大舉增兵去朝鮮參戰,日軍登陸一共花了14天,竟然都沒什麼人過問,這就有點離譜了。
在得知日軍成功登陸後,李鴻章坐臥不寧,認為日軍即將進攻旅順。旅順是中國北方最好的天然軍港,日本人和俄國人都饞了上百年,肯定會去搶旅順。
李鴻章每天一封電報,詳細跟前線將領交代日軍習慣戰法,如何防守等等,但旅順各軍都坐等觀望。
朝廷也一樣焦慮,調誰誰不去,各自推脫。
張之洞說:我南洋四艘主力艦都是木殼船,士兵不給力,要不老李你派人過來開走?
李鴻章多謝了,說您老還是歇著吧。
到處都是事,每件事還都解決不了,這個國家似乎癱瘓了。
11月底,日軍來到旅順城下,只花了1天時間,就攻下重鎮旅順。
清廷花了16年苦心經營,耗費千萬的船塢、炮臺、軍儲一夜之間淪入敵手。旅順陷落,日軍進行了慘烈的大屠殺。
陸軍大體上就是這樣,表現並不比海軍強多少,失敗原因就不用總結了,一旦總結就是老生常談,這種差距是全方位的。
陸軍節節敗退,主戰派卻不甘心,要求遷都再戰。慈禧都慌了,準備了兩千輛車,打算出逃。這次沒逃成,幾年後補上了。
1895年1月底,清廷派出議和代表出發。沒辦法了,陸軍連續戰敗,日軍遲早會開到北京城下,花錢免災吧。
戰事仍在繼續,1895年2月初,日軍陷威海衛城,用岸上的岸防炮對準軍港裡的殘餘北洋艦隊。17日,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日方要求李鴻章或奕訢來談判。清廷返還李鴻章的三眼花翎,72歲老臣再次踏上征途。此行談判非常困難,最終李鴻章臉上捱了一槍,滿臉是血,引起中外輿論,才稍微擺脫談判的被動局面。
當聽到賠款2億兩時,清流派的李鴻藻放聲大哭,主戰的聲音又起。光緒帝也想毀約再戰,詢問前方將領有沒有把握,將領回電說:天津駐軍被水淹,營房狼藉一片,好像似乎差不多沒戰鬥力。
軍隊成了災民,還需要政府緊急救災,事已至此,無需多言。
沒辦法,只好簽約。
搞笑的是,前線徹底崩了,全國老百姓竟然根本不知道打仗的事。一方面大清根本沒動員,反正動員了也沒用,鐵路太短,送不到前線。另一方面大清做了嚴格的資訊管制,南方很多人直到大清完了才聽說原來1894年海軍被人給揚了。
4
尾聲
假如慈禧不修頤和園,能夠改變她的歷史定論嗎?
當然不能,上文也說了,清軍的拉胯是從上到下的,幾百萬兩銀子改變不了啥。
當然了,甲午戰爭對太后影響不太大,因為她並不主戰,主戰的是皇帝一黨,所以當時朝中指責她的人並不多。
影響太后歷史定位的,主要是幾年後她的另一件彪事,煽動義和團圍攻大使館,招來了八國聯軍,自己灰頭土臉出逃,老百姓也跟著倒黴。大家有興趣我也可以聊聊,其實非常有意思。
那甲午戰爭的失敗該怪誰呢?
讓我說,這更像是一個國家的集體雪崩,雪崩之下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清廷已經爛透了,早一天滅亡就是對這個國家最大的敬意。
不過從後來的情況來看,國運反轉倒還挺快。就在甲午海戰57年後,當初參加過威海衛保衛戰(北洋水師最終覆滅那一戰)的薩鎮冰還活著,他在廣播裡竟然聽到了朝鮮戰爭中我軍攻下漢城的新聞,非常感慨,激情賦詩一首:
五十七載猶如夢,舉國淪亡緣漢城,
龍游淺水勿自棄,終有揚眉吐氣天。
是啊,最悲觀的時候也不該放棄,終有一天會好起來。
全文完,如果覺得寫得不錯,那就點個贊或者“在看”吧,多謝閱讀。
本文轉自公眾號:九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