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100顆星鏈衛星疑似失控隕落!值得重視
文 | 劉帥軍、徐帆江、劉立祥、林翊鈞、秦明宇(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
截至2025年7月1日,星鏈衛星已發射9077顆。其中,在軌6758顆,已隕落1212顆,隕落中258顆,其餘849顆多處於爬升入軌階段。
前文分析中指出,2020-001AE衛星處於失控隕落中。問題是,是否還有其他星鏈衛星處於失控狀態?將對我空間站執行帶來哪些安全影響?本文給出了一些分析。
早在2021年12月,中國常駐聯合國(維也納)代表團向聯合國秘書長髮出一份普通照會,指出美國SpaceX公司的星鏈衛星數次機動到我空間站軌道高度,為避免可能發生的碰撞,我空間站不得不兩次緊急調整軌道。當時,兩次近距離接觸事件如下:
其中,第一次近距離接觸事件中,星鏈衛星與我空間站的軌道高度變化如下:

該衛星與我空間站在2021年7月1日 13時18分14秒時距離最近,僅6.6km,如下所示:

星鏈目前累計發射9077顆衛星中,V1.5版本及以下的共4712顆,其餘4365顆多為V2.0Mini版本。
據不完全統計,僅V1.5版本及以下的4712衛星中,疑似失控衛星超104顆,64顆已隕落,可不再關注。
另有40顆疑似失控衛星處於隕落中,V1.0、V1.5版本分別16、24顆。該40顆隕落中衛星的軌道高度變化如下:

這些衛星多數自原軌位離開後,緩慢降低,呈現無控軌道衰減特徵。然在部分時段內,又有主動受控再入的痕跡,並非完全的失控。猜測這些衛星在壽命盡頭也在執行某些實驗,如開展低軌空間大氣環境、地磁暴影響等建模。
當前,我空間站維持3名航天員的常態化駐留,航天員生命安全與空間站安全執行都非常重要。而隕落中的星鏈失控衛星,將可能對我空間站等重要空間資產構成嚴重的安全威脅。2020-001AE、2022-005AZ兩顆衛星仍運行於370-400km範圍內,32顆衛星在未來一段時間也將進入該範圍。
目前國際法中適用於外空的最主要的條約包括1967年《外層空間條約》、1972年《外空物體所造成損害之國際責任公約》等。其中,衛星失控導致碰撞的主要法律後果是賠償責任:發射國對其外空物體在地球表面及對飛行中的航空器所造成的損害,應負給付賠償的絕對責任;發射國外空物體在地表以外對另一發射國外空物體或所載之人或財產造成損害時,唯有損害系前者過失,前者始有責任。
儘管未有對失控衛星強制性披露的約定,但涉及到上面提及的是否有過失。即,因該衛星失控瞞報而造成了損害,應屬有過失,亦應承擔責任。
作為全球巨型星座的標杆性專案,星鏈肩負著引領空間可持續發展的特殊責任。其不僅應嚴格保障自身空間執行安全,更必須恪守國際規則與最佳實踐,成為負責任空間行為的典範。關鍵在於真正的、可驗證的受控——這絕非一句口號,而是必須落實到每一顆衛星全生命週期管理的硬性要求。
倘若一面宣稱受控,另一面卻有大量衛星處於失控狀態,這不僅是對規則的公然破壞,更將引發空間碎片風險的指數級增長,嚴重威脅所有空間活動參與者的安全。星鏈有義務以身作則,透過透明、可靠的實際行動,而非空洞的承諾,來證明其對空間安全和國際秩序的尊重,為後來者樹立值得效仿的榜樣。
得益於天智巨星座研究平臺,在SpaceX公司每顆星鏈衛星的軌道操控時,我們都能第一時間發現、預警,並保持全程跟蹤。持續跟蹤並分析其對我空間站的碰撞風險,提早發現、快速響應,可為我空間站在軌安全執行提前預警。
>End
商業火箭,想說愛你不容易——(二)難以複製的SpaceX
>>>
充滿挑戰的新疆域,
與踔厲奮發的引領者,
卓爾不群的企業家,
一起開拓,
一起體驗,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質,
共同實現更高價值,
共同見證商業航天更大的跨越!
——《太空與網路》,觀察,記錄,傳播,引領。
>>>
· 《衛星與網路》創始人:劉雨菲
·《衛星與網路》副社長:王俊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