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技日報記者 張強 通訊員 王宗怡
靜謐的山林間,隨著夜色漸濃,大家不禁暗自捏了一把汗。天上無人機的葉片旋轉聲漸漸清晰可辨,由遠而近,又由近至遠,週而復始、來回盤旋。
這是前不久某部在野外開展偵察演練的一幕。無人“敵”機數次過頂窺探,始終沒有搜尋到任何蛛絲馬跡,披掛了“隱身衣”的雷達猶如憑空消失一般。
“由光子晶體柔性複合隱身材料製成的這件‘隱身衣’,能同時防禦多個波段電磁波探測。”國防科技大學電子對抗學院(以下簡稱“電抗院”)教授時家明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從在稿紙上落筆寫下第一個理論設想,到成功打造出雷達天線“隱身衣”、新型紅外偽裝網等系列產品,他帶領研發團隊已走過整整20年。
找準微結構模型
隨著電子偵察和精確制導技術的發展,加強對軍事裝備的隱身防護迫在眉睫。如何讓目標在面對對方光電探測時“不露聲色”,始終是時家明的心結。
2005年,國外的一則報道引起了時家明的注意——透過調節光子晶體的光學特性,可以讓電磁波在不同波段上按照需要透過和反射。
寥寥數語,猶如暗夜中一道亮光映照了前行之路。然而,當時光子晶體仍然停留在實驗室研究階段。放眼整個國際學界,光子晶體能不能用於隱身,無人作答。解答不了這個問題,一切構想都是空中樓閣。
“開始往往都是粗糙的,如果等到萬事俱備再去做,恐怕也就失去了戰略博弈的先機。”時家明決定帶領團隊大膽一試,首先要拿出一套理論模型——透過合理設計光子晶體週期性結構,達到阻止特定頻率電磁波傳播的目的。
設計理論模型並不難,難在如何去驗證。光子晶體相當於一個光訊號的控制器,透過或反射什麼波長,可以靈活設計、定製。相應的,不同效能的光子晶體也有著迥異的微觀結構,而這樣的結構種類何止成千上萬!
團隊成員、電抗院副教授趙大鵬記得,為挑選出隱身效能最佳的光子晶體結構,他帶著幾個研究生依據自主設計的模型,在數臺電腦上夜以繼日地程式設計、計算、分析,以期儘快獲得各類模擬結果。數月後,他們終於在海量模擬資料中發現了一絲曙光——一種具有特殊內部結構的光子晶體模型,在特定頻段下隱身效能異常出色。
“這說明我們的方向是正確的。接下來,要進一步驗證模擬模型在現實中的可行性,為後續實際製造和應用做好準備。”趙大鵬說。
就這樣,團隊邊學習、邊研究、邊實踐,在技術“無人區”闖出了一條生路——成功驗證了原創的理論模型,實現了光子晶體隱身材料的模擬設計。
邁向工程化製備
設計方案有了,下一步是實物製備。很快,研發團隊摸索加工出光子晶體小樣,並將其成功鍍在矽片表面上。經測試,矽片後面的物體隱身效果良好。工程化製備光子晶體邁出了第一步。
然而,大家很快發現使用矽基底鍍膜得到的資料雖好,卻無法真正運用於實戰——當矽片替換成柔性布面後,測試結果卻與預想大相徑庭。
基底面料更換了幾十種、裝置工藝調整了無數次、模擬測試運行了上百遍……始終未找到問題的癥結。
團隊成員、電抗院副研究員呂相銀清楚地記得,那段時間,他經常晚上從郊區實驗室回到學院辦公室,與時家明討論當天的實驗進展,研究當天所遇難題的解決辦法,為第二天的製備擬訂方案。

時家明和團隊正在研究鍍膜方案。汪凌志 攝
又是一個不眠之夜,實驗室內,鍍膜機轟鳴。這是數十次改進方案後的又一次嘗試,團隊逐個排除各種誤差干擾後,對現有的布質柔性基底進行了改造,又專門為鍍膜自研了支架。輸入引數後,呂相銀小心轉動旋鈕,調整著機器的速率和方向。
經過四五個小時的等待,光子晶體成功附著在柔性基底上。測試結果顯示,該製成品的反射率、均勻性等指標符合預期。
成功固然令人欣喜,但光子晶體薄膜若想真正用於實戰,必須能大面積、規模化製備。面積增大的同時,加工難度也成倍增加,不是無法均勻附著,就是附著強度不夠,容易開裂、破碎。
為解決這個難題,時家明帶領一路人馬,赴多個廠家調研工藝技術,改進隱身薄膜表面修飾方案;團隊成員、電抗院副研究員李志剛等青年骨幹則留在合肥,負責繼續最佳化光子晶體結構。“外敷”結合“內治”,兩隊人馬一起向光子晶體材料大面積附著的難題發起衝鋒。
這次攻關戰役,一打就是三年。最終,團隊攻克多項關鍵核心技術,成功為光子晶體柔性薄膜的工程化製備開出了妙方。
攻關多波段探測
工程化製備問題解決了,新的難題又出現了。“要想實現車載發動機等高溫目標的紅外隱身,就需抑制偵察波段內的紅外輻射。而針對雷射和雷達探測的偽裝技術卻基於完全相反的原理。”李志剛介紹,也就是說,同一件“隱身衣”很難在不影響散熱的前提下,同時滿足熱紅外、雷射和雷達波隱身。
“能不能利用光子晶體的局域特性,讓電磁波在光子晶體的禁帶中找到通道?”“理是這麼個理,想做出來太難!”“不難還能叫攻關?”……歷經多次頭腦風暴,團隊開啟了新一輪研究。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份“光譜挖孔”的構想逐漸成熟。大家一致決定,人為破壞光子晶體的週期性電介質結構,引入缺陷或雜質,形成特定頻率範圍的窄帶透射通道。讓光子晶體在原本高反射或低透射的禁帶波段內,出現區域性的低反射或高透射區域。
“這種方法可以在紅外探測波段,實現高反射以降低目標的紅外輻射特徵。同時,在特定的雷射波長處形成光譜挖孔,使雷射能夠高效透過,從而實現雷射隱身。”時家明解釋,“這樣就可以讓‘隱身衣’下的裝備在遭遇多波段探測時‘不露聲色’,且不影響它正常工作與散熱。”
經過團隊的精心製備,多波段光子晶體柔性複合隱身材料終於誕生!

時家明教授正在檢測材料效能。汪凌志 攝
2021年的一天,實測正式開始。2小時、5小時、10小時……一晝夜過去了,附著了隱身材料的雷達天線,其散熱與偵搜效能分毫未受影響。與此同時,盤旋在高空搭載各種偵察裝置的飛機,絲毫沒有捕捉到地面雷達的蹤跡。那一刻,“鉚”在現場的時家明和團隊成員激動不已。
隨後幾年,大家在酷熱難耐的廠房裡最佳化工藝,在5900米海拔的高原上測試極值,在風吼浪卷的海邊驗證效能……靠著苦幹實幹,團隊將隱身薄膜製備的每一步關鍵技術,都牢牢攥在了自己的手中。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抓住我國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機遇,創新戰鬥力建設和運用模式,健全先進技術敏捷響應和快速轉化機制,加快發展新質戰鬥力。這讓大家備受鼓舞!”時家明說,“未來,我們將加快推進多波段隱身材料的技術迭代更新,為打造新質戰鬥力貢獻力量。”
編輯:宋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