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風暴下,中國創新藥尋求再突破

2025.04.18
本文字數:3447,閱讀時長大約6分鐘
作者 | 第一財經 一行
雖然中國已經邁入了全球創新藥首發的第一梯隊,但基於我國原創新藥/靶標數量落後於發達國家的現實,中國工程院院士、浦東新區科協主席丁健表示,我國應建立靶標大科學設施,鼓勵原創理論、技術的研究,培育原創新藥。
4月17日舉行的“張江論劍”科創沙龍上,丁健還表示,當前,面對美國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新政所引發的巨大不確定性,我國創新藥行業要瞄準最大弱點,集中力量進行攻關,大力發展國產替代,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
以試劑為例,丁健表示,這並非中國做不了,中國能力是夠的,但原來是因為引進方便而選擇引進,接下來應該花大力氣培育幾個大規模的生產試劑公司,在未來3-5年內實現自給。他同時表示,張江要在試劑等領域佈局,這也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
從“中國新”到“全球新”
近期,美國特朗普政府宣佈的關稅政策,對包括生物醫藥在內的多個行業產生了影響。在複雜的國際政治和經濟環境下,中國創新藥行業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和底氣,積極應對挑戰。
1月22日,再鼎醫藥有限公司宣佈,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已授予ZL-1310孤兒藥資格認定(ODD)。ZL-1310是一款高活性的具有同類首創潛力的DLL3 ADC,用於治療小細胞肺癌。
“我們正全力推動它成為再鼎首個在美國實現商業化的產品。”再鼎醫藥(上海)有限公司高階副總裁潘璐表示。
基於獨特的“licence in+自研”的模式,再鼎醫藥近年來一方面積極在全球範圍內尋找並引入最前沿的創新治療方案,一方面透過自主研發推動創新產品的發展。藉助這一雙輪驅動的策略,再鼎醫藥打造了豐富且高度協同的創新產品管線,構建了核心競爭力。
根據規劃,再鼎醫藥將在2025~2026年迎來一波成長的浪潮,以艾加莫德為代表的上市產品顯著增長,多個自研產品實現臨床推進。
2027~2028年,再鼎醫藥則有望實現首個自研產品ZL-1310在美國的商業化,並同時擁有15個商業化的產品,實現公司20億美元的營收目標。此前,再鼎醫藥上市了8款創新藥械產品,其中包括2款上海本土孕育的國家一類新藥。
潘璐表示,上海對生物醫藥產業的全過程加速以及全鏈條賦能,打造了世界級的生物醫藥產業叢集。浦東作為核心的承載區,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創新土壤。而張江作為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的高地,憑藉卓越的創新生態,為企業的快速成長提供了全方位的要素支撐。
生物醫藥產業是上海的三大先導產業之一,也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競爭的焦點賽道之一。2024年,浦東生物醫藥產業規模達到4100億元,年增長近300億元。2019年以來,浦東累計獲批1類創新藥21個(占上海3/4),創新醫療器械31個(占上海58.5%)。今年已獲批上市2款一類創新藥和4款創新醫療器械。
同時,浦東已有3款自主研發的1類創新藥在歐美、日本等主流市場獲批上市,一大批創新醫療器械走向國際市場。
在從“中國新”到“全球新”的過程中,張江作為生物醫藥創新引領核心區,產業集聚效應越發顯著,創新生態體系也越發成熟。
資料顯示,2024年張江科學城生物醫藥營收近2500億元,佔浦東的60%,同比增長51%。這裡集聚了全球醫藥十強、全球器械十強的6強,全國醫藥百強企業的2/5。累計跨境License交易超3000+億元,佔全國30%。
“張江上市的國產一類新藥,佔到了全國的1/5左右。”丁健說。
創新藥的多重挑戰
中國已經邁入了全球創新藥首發的第一梯隊。2015年全年獲批的國產1類新藥只有4個,2024年創新藥獲批數量已經激增至37個,全球首發佔比10年飆升近10倍。不過,丁健也提醒說,目前我國的原創新藥還比較少。
2015~2024年獲批的First-in-class藥物中,國外有152個,國內只有6個。分析原因,丁健表示,一是缺乏原創理論,二是缺乏原創技術。
也因此,中國新藥研發出現了熱門靶點“內卷”、同質化嚴重的現象,70%的臨床產品集中於21%的靶標。對比中國和海外企業的在研靶標資料可以發現,國內熱門靶標的集中度遠高於海外。海外創新藥前二十大熱門靶標的集中度為9.93%,而國內這一數值為19.26%。
而在當下全球經濟格局不確定性加劇的情況下,我國新藥研發技術的“卡脖子”風險加劇。
具體而言,丁健說,目前的藥物靶點、作用機制、個性化藥物生物標誌物的發現等機制研究依賴於國外,藥物高效發現及評價技術、基於大資料和人工智慧的藥物設計技術、生物檢測技術、生物標誌物發現及確證技術等前沿技術國外首先提出。基因測序儀、引物合成儀器、質譜儀、電鏡、核磁共振儀器等高階儀器裝置也存在受制於人的情況。
也因此,我國生物醫藥產業需要集中力量進行攻關,大力發展國產替代,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
顯然,在這方面,浦東、張江,都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
在4月9日舉行的2025張江生命科學國際創新峰會開幕主論壇上,浦東新區區委常委、區政府黨組副書記徐徠表示,下一步,浦東將重點強化集聚效應、強化原始創新、強化前瞻佈局、強化改革試點、強化高效服務,著力提升能級,全力打造產業叢集新高地。
加快基礎研究向原創新藥轉化
目前,浦東已成為生物醫藥產業鏈條最完整、生態最優良、人才最集聚、創新最活躍的區域之一,這也為浦東和張江積極應對創新藥研發面臨的挑戰提供了有效支撐。
當前,我國基礎研究向原創新藥轉化存在鴻溝,產學研轉化機制不暢。丁健表示,2024年中國CNS(Cell、NATURE、SCIENCE 三大期刊)發文數全球佔比達24%,但中國原創新藥數量僅個位數。而解決之道,是要構建“基礎-臨床-企業”三位一體平臺,設立跨機構資料共享機制等。
上海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江舸表示,上海科技大學正在籌建一所高質量的研究型醫院——上海臨床研究中心,建成以後,將會有五百張病床,其中有三百張研究型的病床。“希望明年開業以後能夠為張江的生物醫藥產業注入新的活力。”
位於張江核心區域的上海科技大學,在成立12年來,瞄準基礎研究前沿領域,推動學科交叉和科教融合,在光子科學、人工智慧、生物醫藥、能源科學等重大創新領域積極佈局,取得多項重大原創性成果。
值得關注的是,目前上海科技大學的專利轉化率達到20%,遠超全國高校平均水平。與此同時,上海科技大學還以孵化初創公司推動科技成果轉化。2016年至2024年累計孵化企業數達53家,2016年至2023年早期創業融資近18億元,孵化企業的投後估值達70億元。
“今年前兩個月,我們已經獲得了2.6億元的早期創業融資,有一個非常向好的發展勢頭。”江舸說,上海科技大學將繼續立足張江,以斯坦福和矽谷為對標,繼續加深與城市科創區的協同發展,為浦東的高質量發展,為上海建設成為國際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努力。
中國建設銀行上海分行副行長董子泳則表示,建行上海分行已率先提出技術全生命週期金融服務的新命題,開闢專利、資料、權益等無形資產系列融資的新領域,探索以指數、認股權、撮合平臺等新工具推進商投行一體化經營的新模式,助力科技創新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丁健還表示,可以依託“張江論劍”的平臺,經常性地開展路演,特別是把基礎研究的成果進行重點路演,招募全國的科研力量,和一些主要的企業進行對接,大家形成合力。同時政府也可以專門設立轉化基金,對經評估的成果進行配套,給予多方面的大力支援。
“創新的土壤非常重要,我們一定要非常的寬鬆,一定要容忍失敗,要鼓勵科學家探索精神,讓他10年磨一劍,能夠潛心來做這些研究。”丁健說。
浦東新區科技與經濟委員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張彤表示,“張江論劍”科創沙龍將以服務國家戰略為核心使命,透過機制化、場景化、國際化運作,圍繞“產、學、研、用、金、人”六個關鍵要素,採用“一月一主題一賽道”的機制,關注全球前沿科技的最新動態、重點產業的發展圖譜、卓越智慧的共振交鋒。
議題設定方面,聚焦積體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三大先導產業發展,全年擬定腦機介面、人工智慧、人形機器人等9個緊貼科技前沿、緊扣新興熱點的沙龍主題,形成月度化、主題化、序列化的頭腦風暴磁力場。
當天,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上海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慧學院、上海市人工智慧行業協會、上海第一財經傳媒有限公司、上海市浦東新區科學技術協會、張江鎮人民政府、上海張江(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浦東科創集團有限公司等12家單位簽約成為第一批“張江論劍”科創沙龍戰略合作聯盟。
根據張江科學城建設管理辦公室釋出的《張江科學城生態引領行動》,未來張江將透過開放“張江論劍”十大會客廳、舉辦“科創張江”十大品牌論壇、開展“相約張江”十大文化活動、實施“美麗張江”十大改造專案等,提高科創交流濃度,提升張江科學城溫度和品質。
微信編輯 | 七三
推薦閱讀

美國、伊朗,突傳重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