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圖片▲立即收聽

口述 / 吳曉波(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如果在三個月前,很多企業還在為諸如“遠洋捕撈”的趨利性執法而提心吊膽、聞之色變,那麼現在他們可以長舒一口氣了。
幾天前的頂格民營企業座談會,任正非、馬雲等標誌性人物到場,意味著對話重新開始,民營企業家們被看到、被重視、被需要。會議定調明確,“紮實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民營企業大顯身手正當其時”——2025年的營商環境,顯然會樂觀很多,而“支援民企”,會成為今年從上到下各地政府的一個發力點。

民營企業座談會

力往哪裡發?
“新春第一會”以來,助企惠企、最佳化營商環境等成為地方檔案裡的高頻詞。從發改委、工信部到金管局等都有表態,要破除民營企業公平競爭的各種障礙,解決拖欠民營企業賬款、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強化執法監督等等。
但是具體怎麼個助法?力往哪裡發?對一些地方政府來說,這並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
最近,在一些省份出現了一種新做法,就是由政府向民營企業派駐幹部。一種方式是,由省委組織部向重點民營企業派遣駐企第一書記;另一種操作是,省裡的科技廳或人才辦,到高校去選聘科技人才,再把他們派到民營企業去當科技副總裁、副總工程師。
這類做法的本意當然是好的,但隨之而來的是幾個問題:第一,企業到底需不需要或歡不歡迎這個第一書記或者副總裁?第二,派駐幹部的工資由誰來發?對誰彙報?第三,他們的工作績效由誰評估?他們能否被辭退或提拔?
對這些問題的探究,其實就回到了40多年前改革開放之初的那個課題——政企如何分開和歸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只不過當年的“政企分開”的兩個主體是政府和國有企業,而今天則變成了政府和民營企業。
把問題換一種說法來表述就是,今天,政府服務或支援民營企業,它的邊界到底在哪裡?


杭州的“12字訣”
問題難答,但有優等生似乎已經把解題思路擺在那裡了。
最近杭州出了個“六小龍”,一時間風光無二。於是吳老師在一期音訊中講到,他最近在城市間行走,經常被地方官員問到一類問題,就是“我們怎麼成為下一個杭州?”或者“我們的營商環境和杭州相比,有什麼不足?”
吳老師回答了12個字——“不叫不到,隨叫隨到,服務周到”。
好比我們住酒店,在一家真正高檔的酒店,很多時候是看不見服務員的,但如果你需要,他隨時都會出現在你面前為你提供服務。而如果現在你進到一家酒店,屁股後面就跟著一個滿臉堆笑的服務員,還不停地問你需要什麼服務、有什麼意見,你恐怕會不堪其擾。
所以“不叫不到,隨叫隨到,服務周到”是一個好酒店的基本運作模型,或許也是一個高效的服務型政府的解題思路。

但這12字訣不是那麼容易照搬的。
據說在十多年前,國內討論過一個問題,就是“中國為什麼出不了馬斯克”?有官員在當年做出規劃說,在未來10年內,要在當地培養出100個馬斯克。類似地,在今天,肯定也有很多地方官員在思考怎麼在當地創造出“六小龍”甚至“七小龍”“八小龍”。
靠派駐企書記和科技副總裁嗎?恐怕挺難的。

“折騰”是企業的事
這次的“杭州六小龍”之所以引發大家那麼大的關注,是因為它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在它們所在的大模型、具身機器人、腦機介面等行業,都有一些大廠已經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人力,結果獲得突破的居然都是這些邊緣的小公司,並且它們與美國矽谷、波士頓那些最先進的科技公司形成了直接的競爭。
這些創業者很大一部分沒有進入所謂的百人計劃、千人計劃,他們的創業專案也沒有得到國家重大科技專案的支援,所以他們並不是“天選之人”,更不可能被“規劃”或“安排”出來。
正如吳老師多次提到的一本書《為什麼偉大不能被計劃》中所描繪的景象,創新根本沒有道路,而只有一個大致方向,創業者和企業家們就如同在汪洋大海上面對著一塊塊的踏腳石。他們從這一塊跳上另一塊,有些踏腳石是真實的,而99.9%的踏腳石是不真實的,剛踩上去,它就不見了,創業便失敗了。
所以如果一個人信誓旦旦地說,他可以告訴你,那些踏腳石中哪幾塊是真實的,怎樣跳可以抵達終點,那麼他要麼是上帝,要麼是騙子。商業之美本身就在於其不可預知性,怎樣到達那個終點,永遠只能是企業,和那些勇敢冒險的企業家和創業者的事。
所以吳老師經常提到兩句話。第一句,不要折騰企業家了,把他們折騰壞了,那就真沒人折騰經濟了。第二句,要像相信農民會種地一樣,相信企業家會辦企業。


允許“失控”的存在
那麼政府到底能做些什麼?
用有些抽象的話來說,是去創造一種鼓勵、尊重、信任企業家的氛圍。而要形成這種氛圍,它的準繩只有一條,就是看是否有法制化的營商環境——而法治的本質就是邊界感和底線感。那些向民營企業派駐第一書記或者科技副總裁的地方政府,不可謂不重視民營企業,但關鍵在於,這樣的行為本身就與法制化環境的底線和邊界產生了衝突。
要民企活躍,要創新繁榮,就必須要允許失控,要允許無數有意義或無意義的踏腳石,以及那些在踏腳石上蹦來蹦去的創業者的出現。

地方政府要問自己的問題,其實就轉變為了,怎麼把那些勇敢的創業者吸引來我這裡,怎麼支援和助力那些年輕的產業,以及,怎樣保持政府自身的年輕心態。
在思考這些問題的基礎上,“不叫不到,隨叫隨到,服務周到”,那麼創新將永遠存在,並將超預期地湧現。

本篇作者 | 畢冉 | 責任編輯| 何夢飛
主編 |何夢飛|圖源|VCG

2025年3月7日—3月9日去山西祁縣,和吳老師一起從跌宕的歷史長河中,立足當下找到未來的確定性。
點選圖片▼立即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