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姜文曾在長城烽火臺為一個男人提前慶祝生日,還揮毫寫下“無雙”二字送給對方。
年輕時的姜文曾反覆觀看他的電影,學習他的演技,將其視為偶像。
這個男人就是有黑幫片教父之稱的羅伯特·德尼羅(Robert De Niro)。

受他影響的不止有姜文,上個月,羅伯特·德尼羅獲得戛納電影節頒發的終身成就獎,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為他頒獎。
兩人回顧了1993年合作的《男孩的生活》,小李子眼泛淚光稱德尼羅改變了自己的一生。

眾所周知,黑幫片是義大利人的舒適區,義大利裔的德尼羅無疑是這個領域的權威。
他曾在《教父2》中扮演青年時代的老教父,令人印象深刻。
不過更多人記憶中的德尼羅還是《計程車司機》中那個留著莫西幹頭的犟種。

最近,83歲的德尼羅帶著新片《黑道中人》歸來,他在片中一人分飾兩角,算是過足了戲癮。
導演是《雨人》、《成癮劑量》、《死亡醫生》的導演巴瑞·萊文森,《好傢伙》的編劇尼古拉斯·派勒吉撰寫劇本,《憤怒的公牛》《好傢伙》《洛奇》製片人艾文·溫克勒擔任製片,都是德尼羅的老搭檔。
2025年還能看到這樣一部正宗又傳統的黑幫片,實屬難得,今天就來聊聊它。
黑道中人
Alto Knights
導演: 巴瑞·萊文森
編劇: 尼古拉斯·派勒吉
主演: 羅伯特·德尼羅 / 黛博拉·梅辛 / 柯斯莫·賈維斯
凱瑟琳·納杜奇 / 邁克爾·里斯波利 / 更多…
型別: 劇情 / 傳記 / 歷史 / 犯罪
上映日期: 2025-03-21(美國)
片長: 123分鐘
他們曾經是最好的朋友,但對權力的爭鬥讓他們走上互相殘殺的道路……

羅伯特·德尼羅一人分飾雙梟的表演是影片最大亮點。
透過精準的肢體語言和表情控制,他成功區分了兩個性格迥異的黑幫領袖:
弗蘭克·科斯特洛:行事沉穩,擅長以商業手段擴張勢力,注重維護公眾形象。令人想起德尼羅在《教父2》中塑造的維託·柯里昂。
維多·吉諾維斯:暴戾乖張,野心勃勃,權慾薰心的癲狂感,延續了德尼羅在《賭
國風雲》中的暴烈氣質。

電影的故事背景在20世紀20年代,弗蘭克與維多同為黑手黨頭目“幸運”盧西亞諾的左右手。
弗蘭克精於商業運作,掌控老虎機生意;維多則喜歡用暴力手段擴張勢力。

1936年盧西亞諾入獄後,弗蘭克接管了家族,而維多因謀殺指控流亡義大利,之後因二戰爆發,維多被困歐洲多年。
期間他的所有生意都被好兄弟弗蘭克接管。
恰逢美國實施禁酒令,弗蘭克靠走私烈酒賺得盆滿缽滿。

多年後,維多流亡歸來,發現一切都物是人非。
維多在紐約的產業全都被兄弟弗蘭克佔領,曾經的手下也不願意再回到他身邊,因為他們都在弗蘭克手下賺了大錢,過上了體面的生活。

維多想拿回地盤繼續做黑道生意,弗蘭克勸他放棄。
今非昔比,維多以前的生意現在都被弗蘭克洗白了,他經營的各種公司表面上都是正經生意,就算被追究也沒多大事。
但維多想做的毒品生意屬於重罪。

弗蘭克承諾,只要維多不搞事情,每個月都會給他一筆鉅額財富保證他衣食無憂。
最終,維多還是自作主張拿走了市中心的地盤,重操舊業。
但他不喜歡經營人脈關係,因此很快成了政府的眼中釘。

經過一系列險象環生的風波之後,弗蘭克勸說維多到此為止不要將事情鬧大。
這在維多眼裡是軟弱的表現,他表面上答應弗蘭克,卻開始謀劃暗殺曾經的好兄弟……

《黑道中人》是一部十分傳統的黑幫電影,友情、愛情、血仇、背叛、猜疑和奪權的黑幫犯罪電影要素都齊全了,但它的口碑卻意外滑坡。
德尼羅封神級的演技與影片的平庸底色十分割裂。
再次證明黑幫型別片僅依靠表演支撐,缺乏敘事革新與情感深度,終將陷入自我重複的泥潭。

導演巴瑞·萊文森曾以《雨人》《早安越南》等作品而為人所知,此次與德尼羅第四次合作,加上92歲高齡的《好傢伙》編劇尼古拉斯·派勒吉參與劇本創作,本應成就一部老牌主創的迴歸之作。
影片試圖透過雙雄對決的故事,探討權力腐蝕下人性的異化,這一立意本具深度,然而實際呈現卻未能達到預期。

德尼羅與導演巴瑞·萊文森
倒是德尼羅教科書式的演技,再次證明了他在這一型別片中無可替代的地位。
回顧德尼羅的來時路,他的演繹生涯與黑幫片的興衰緊密相連。
1972年,他也參與了《教父1》的試鏡,可惜落選。
但導演弗朗西斯·科波拉對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於是在拍攝《教父2》時,邀請德尼羅扮演年輕時期的教父。
為了演活這個角色,德尼羅赴義大利西西里島居住三個多月,學習了一口流利的西西里語,甚至修改劇本臺詞,使其更符合底層移民用語習慣。
還模仿馬龍·白蘭度在《教父1》中的肢體語言和聲線。

羅伯特·德尼羅在《教父2》中的表演,不僅是其職業生涯的里程碑,更是演技的教科書級示範。
這一角色為他贏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並奠定了其“演技之神”的地位。

1976年德尼羅出演了他演員生涯中最經典的角色:在《計程車司機》中扮演從越戰迴歸城市的退伍軍人崔維斯·拜寇(Travis Bickle)。
他在片中即興的那段表演“你在跟我說話?”的鏡前獨白成為影史經典片段。
這部電影讓他獲得首個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的提名,電影也獲得戛納電影節最佳電影金棕櫚獎,至今仍被很多影迷奉為影史最佳電影之一。

之後他與導演馬丁·斯科塞斯合作的《好傢伙》(1990)和《賭場風雲》(1995),創造了一種生活化敘事風格的黑幫片。
《好傢伙》中的吉米·康威將暴力日常化(邊吃飯邊策劃殺人)、突然的情緒爆發(槍殺年輕同夥前的憤怒質問),呈現黑幫的殘酷與荒誕。

《賭場風雲》的山姆·羅斯坦則展示了黑幫從街頭暴力轉向“合法生意”的虛偽性,西裝革履下的失控本性。

他在《盜火線》(1995)中飾演的劫匪尼爾,與警探漢納的惺惺相惜,跳出了正邪對立的套路。

《愛爾蘭人》(2019)以老年視角反思暴力的代價,刻畫了黑幫分子迴歸普通人之後的晚景淒涼。

黑幫電影需要的不是更多教父的模仿者,而是敢於解構教父的人。
德尼羅曾憑藉黑幫片確立演技地位,同時重塑了黑幫片的表演標準:用生活化細節消解戲劇腔,以人性弱點替代反派光環。
但過度關聯也使觀眾難以將他與黑幫角色切割,正如他自己所說:“人們總想看我掏槍——但槍裡早該沒子彈了。”

說回最新的這部《黑道中人》。
導演巴瑞·萊文森一貫的平緩敘事風格,在當下已然顯得格格不入。
對於一部涉及血仇、背叛、猜疑和奪權的黑幫犯罪電影來說,劇情由大量密集的對話和獨白推動,需要觀眾集中注意力,123分鐘的電影時長顯得冗長。

萊文森未能突破黑幫片窠臼,法庭對峙、酒吧密謀、雨夜暗殺等場景重複《教父》《好傢伙》的套路,卻沒能繼承前作的敘事節奏。事件堆砌如流水賬,聽證會與槍戰戲更是沉悶。

雖然羅伯特·德尼羅和一眾老戲骨的神級表演,讓觀影過程不至枯燥。但需要觀眾保持專注力的電影,在這個短影片為王的時代並不討巧。
上一次看到如此地道的歐美黑幫片,還是2019年的《愛爾蘭人》。時隔六年,又一位固執的老導演發起了一次“不合時宜”的嘗試,只能說這樣的電影是看一部少一部了。
等到這批老導演老戲骨全都淡出歷史的舞臺,傳統史詩類黑幫片是否也會隨之消失呢?
《黑道中人》不僅是一首黑道梟雄的黃昏輓歌,很可能也是這一型別片在當代電影語境中的最後回眸。

*本文作者:RAM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