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單詞的三條路

背單詞的矛盾所在
背單詞永遠是中國英語學習者的頭等大事。
在傳統觀念上,背單詞就是背誦詞彙表。左邊是英文單詞和片語,右邊是中文釋義。
對於各方來說,背單詞都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
學習者是矛盾的。
很多學生說背單詞土,背單詞沒用,背單詞痛苦。但實際上,詞彙表永遠是大家必買的基礎教輔。甚至像托福考試那樣沒有官方公佈的單詞表,也會有培訓機構給出一份詞彙表,大家才覺得安心。
授課者也是矛盾的。
課標裡已經明確提出在語境中學習、理解和運用單詞,北京的中高考都取消了單項選擇題。但是學校和培訓機構裡,背單詞是常規操作。
有時候,老師不僅要求背單詞,還要求默寫單詞,還有一個大招就是測試。雖然託很多地方的中考甚至高考都沒有單獨的語法和詞彙單項選擇題和填空題,但是學校的日常測試都會有這個題型,用來考察考察學生的單詞和片語掌握情況。
同樣,課外機構甚至包括托福考試等語言培訓機構裡,老師也會把背單詞視為頭等大事,設定監督學生每天打卡。而高分考生在分享備考經驗時,也會強調背單詞的神奇效果。
那麼,矛盾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為什麼背單詞那麼痛苦甚至無效,大家還是選擇背單詞這條路呢?為什麼理念、課標都反對死記硬背,老師還是會要求背單詞呢?
首先,背單詞不需要太多的說服和解釋成本。
對於學生、老師和家長來說,詞彙是看得見摸得著可以衡量的東西,有很強的獲得感,也有長期的傳統。所以背單詞學英語這件事,三方很容易達成一致。可以說,這種作業加考試的大棒是一種很方便的工具,確保學生去學習了。對家長和學生而言,背單詞聽上去很合理的,實際上又關乎作業和考試,當然要重視了。
至於學習方式是不是符合個人的特點,這不是老師首先考慮的。在將近40多個人的班級上,老師無暇關注個人的體驗,只求迅速提高整體學生的單詞記憶能力。
其次,背單詞是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應試的利器。
此前,在BetterRead的文章《打破那些關於學習的老生常談》裡所言,記憶也分成兩種模式——工作記憶和長期記憶。
在大腦中對正在處理的資訊進行瞬時以及有意識加工的這部分記憶,叫作工作記憶。這種記憶的特點是持續時間短,且容量有限,而且還可能因被別的資訊擠出工作記憶而丟失。
長期記憶顧名思義,可以長期存放,容量很大。但是就跟倉庫一樣,存放時間比較長了,有時候東西不太容易找得到。
怎樣把工作記憶轉移到長期記憶呢?作者提出了各種方法,包括間隔性重複、構建模組等等。
其中,間隔性重複指不斷重複要記憶的內容。這個不斷重複需要高頻持續而不是一次性大量投入。一晚上重複20次倒不如每天重複幾次,多堅持幾天甚至是幾周效果來得更好。
在背單詞這件事上,間隔性重複也就是日常單詞打卡,並且可以採用艾賓斯基曲線來進行。在這方面有很多的工具來幫助大家,比如單詞書、APP、單詞卡等等。
這是不是最好的一種記憶辦法呢?
不。
有過經歷的人都知道,純粹背誦中英文詞彙表只能在短期內加強記憶,長期還是容易忘記,而且對於聽說和寫作用處都不是很大。
這是因為詞彙往往是一次多義的。光記單詞而不是放在語境中理解和運用,既無法真正用上,更是很快就會忘記其釋義。
相比間隔性重複,更好的記憶辦法是組建模組,也就是將資訊碎片以一定的邏輯組合在一起。對於單詞記憶而言,就是透過平時的聽說讀寫來加強對單詞的記憶、理解和運用。
這個好辦法人人都說好,但是大部分人不用。
因為它對於時間和精力投入的要求太高。小學生還有點時間,中學生很難抽出大塊時間用於英語。數學、物理、語文等等都得排在前面。而且語言是需要積累的。一開始沒有做大量的積累,後期要趕上就越來越難。透過聽說讀寫來積累詞彙量也越來越遙不可及。
最重要的是,大部分人其實不在乎能不能長期記住單詞,深刻理解和運用。因為大大部分人學英語主要是為了應試,而不是英語能力的真實提高。無論是日常測試還是現在的中高考,透過背單詞來短期增加詞彙量依然是有效的。
這就是背單詞的真實作用——充分利用碎片時間,短期應付考試。雖然長期來看無助於英語能力的提升,但是誰真正在乎呢?
不在乎也沒有問題。中學要學習科目那麼多,有所取捨是很自然的。我們應該根據自己的需求和目標來決定如何學習。小有小的做法,大有大的策略。在乎有在乎的方式,不在乎也有不在乎的應對措施。
可以分為三條路。
第一條路:從小打基礎
如果你在乎,同時孩子也還在小學階段或者有充分的時間,那麼可以選擇第一條路。
第一條路主要長期保持大量的日常聽讀。主要是三步。
第一步是開啟聽讀行為。為了創造英語環境增強孩子對英語內容的理解,可以先給孩子看動畫片,然後聽讀和動畫片相同主題的內容。這一階段的關鍵就是找到孩子感興趣以及適合其水平的內容。
因為找到這些內容是需要摸索的,孩子從感興趣到感興趣是需要等待的。很多家長在這個階段就放棄了,因為遇到挫折或者等不及,直接讓孩子去上課外班,只做課外班作業,或者忙於考試。
第二步是培養習慣。最初日常聽讀可以每天至少一個小時。如果是到了小學高年級時間不夠充裕後,逐漸減弱到每天至少半小時,到中學後維持在每天至少半小時。
在培養習慣方面,關鍵是持續找到適合孩子而且孩子願意去主動聽讀的內容,尤其是重視整本書的聽讀。很多家長喜歡選擇聽讀APP,因為操作比較簡單。但是這類APP更適合初學者,而且往往因為有測試而減弱孩子的興趣。
我更建議選擇整本書,無論是小說還是非虛構類的讀物都更適合孩子。等孩子到了小學高年級以後,更可以讓孩子自己來選擇。這些做法都會促使習慣的養成。
BetterRead文章:
當然,培養習慣並不是意味著就一定不上課外班,一定不考試,一定不去學習單詞。而是說,無論做什麼,日常聽讀習慣是基本策略。
第三步是針對性刷題。也就是在特定的考試時,針對考試的需求來記單詞。
比如學校平時測試會有填空題,必須是教材裡的片語,換一個絕對不行。那就按照考試的需求來做。
但是一到區統考或者市統考,就不是按照教材,也不是課標。
因為課標的生詞實際上是無法覆蓋考試的內容的。中考有一個要求是學生是否能夠聯絡上下文來猜詞。這意味著課標裡的單詞表也不一定會完全覆蓋考卷上的所有單詞。
這時候最重要的教輔是過往的真題。
在做過往真題的時候,對於閱讀和完形填空這兩個題型,主要是弄懂生詞的意思。對於作文題,主要看相關主題的詞彙是否可以正確書寫和運用。
那麼就不用專門花時間在單詞上了嗎?也不是。單詞可以不背,中文釋義可以不用,但是學肯定還是要學的。而且我們還是可以透過多種方式來測測是孩子是否搞懂了單詞。
這方面我比較推薦的是自家用過的幾個網站,比如vocabulary.COM 和劍橋線上詞典。
BetterRead文章:
走這條路最大的好處就是孩子不辛苦。
孩子背單詞的壓力很小,背了又忘記這種無用功很少。而且由於前期積累多,後期會越來越省心。我家老大朵拉在上初中以後,還能夠以較少的時間以取得較好的託福分數,這和她保持日常聽讀關係極大。 
BetterRead文章:
走這條路最大的挑戰在於家長的執行力。
無論找合適的內容,還是在無法快速看到收穫的情況下堅持投入,只是在各種育兒看法的轟炸下保持信念,對於家長都不是容易的事情。很多家長一開始熱情高漲,但是很快會受挫或者受到各種影響而放棄孩子的日常聽讀,只報個班考個試就對此有所交代了。
第二條路:有效應試
第二條路比較適合小學裡沒有太多英語學習積累,到了中學遭遇各項壓力的學生。英語挑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對於這樣的學生,價效比較高的方法,就是有針對性地刷題和背單詞,同時保證日常的聽英語習慣。
什麼叫有針對性的刷題呢?
就是我前面所述,刷相關考試的過往真題,然後根據自己的薄弱項來進行專項練習和答疑。而不是依賴於某個教材或者某個課外班。
什麼叫有針對性的背單詞呢?
也是我此前在《老生常談》裡所述,不背誦中高考的標準單詞表,而是在平時做過往真題的過程中,找到自己不熟悉的單詞,組成自己的個性化詞彙表來學習。並且透過平時的聽說讀寫來加強對單詞的記憶和理解。
當然,我們可以用很多工具,從單詞書、單詞卡片到Quizlet、拓詞、百詞斬等諸多專門背單詞的APP,應有盡有。選什麼,怎麼用,主要個人。
我見過最有意思的背單詞工具,是“全身肢體”。 一位英文專業的人說,他當年把所有單詞都寫在全身,比如胳膊手掌上,方便自己隨時看到單詞。
還有一個辦法,就是此前我在BetterRead《怎樣用AI輔導孩子?》裡提過的,讓AI把學生不熟悉的詞彙編成文章,每天朗讀和抄寫。這相當於個性化定製的教輔了。
總之,採用什麼工具,主要看哪些工具能夠促進你去執行自己的學習計劃。這個可能需要多嘗試多驗證。
但是,有效考試並不意味著要放棄英語能力提升。凡是能夠做到有效應試的人,對於學習必然有想法,對於未來也是有抱負的。他們意識到,自己在上大學甚至考研、讀研和工作中,依然會用到英語。
所以,我建議走第二條路的,不要放棄日常聽讀。考慮到第二條路的學生願意投入到英語的時間更為有限,建議以聽時文為主。
這不是說時文就比聽整本書好。
實際上聽整本書對於英語聽力的提高以及對於整體知識結構的提升更有價值。只是時文比較短,時長和主題與考試更一致。所以學生和家長更用動力聽。這方面的資料也更好找,比如每日英語聽力之類的APP或者考試聽力教輔等。
第三條路:短期對付
顧名思義,就是對付,不至於拉下太多。這條路適合英語基礎非常薄弱,但是面臨巨大考試壓力的學生。
在中國的部分農村地區,依然有小學沒有英語老師開不了課的情況。這些學生很多得從初中開始從頭學起。對他們來說,要以大量積累作為英語學習的前提條件,就太難了。
除了英語基礎薄弱,不少學生很可能同時面臨其他弱勢學科,所以短期對付是多方衡量下不得不做的決定。
短期應付,也不是單靠被中文釋義的詞彙表,而是大量重複刷真題,並且梳理錯題。用錯題本的好處,就是可以減少無效刷題。用錯題本而不是大量重新整理題,刷題量會越來越少,不僅效率高而且學生體驗也更好。
當然,錯題本這種工具是否有效,主要看當地的考卷形式。比如有單項選擇題這種題型的,就更容易應付。
短期應付者以後是不是還能提高英語能力呢?當然有可能,只要一個人有足夠的動力,什麼時候開始學習都不晚,只是會比較辛苦,也會在日後的某些時候因為英語能力薄弱喪失機會。
那時候就知道英語學習不只是背單詞了。
山後面
這三條路各有各的出發點,沒有什麼絕對的對錯。但如果從長期的英語能力提升和學習興趣來看,肯定是逐級下降的。
小升初的奧數選拔,讓很多家長誤以為學習主要靠天賦。其實學習很大程度上靠興趣和執行力。背單詞這件事也是如此。然而,學生越是專注於背誦這種形式,對於英語的興趣越小,對付的心態越濃,長期效果也越差。
那麼怎樣才能激發學習興趣呢?可能最好的辦法是創造各種場景,讓孩子深刻意識到,英語溝通是有用的。同時,需要嘗試多種具體的記憶和學習方法。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山花爛漫時》裡,老師問一位山村的孩子:“你覺得山後面有什麼呀?”
孩子說:“山後面不還是山嗎?”
很多觀眾看到這裡會非常同情這些孩子。我們並不在山村,但有時候也會受到經歷和思維的侷限。無論是規劃、學習還是背單詞這件小事,我們面對的是一個豐富的世界,但是可能眼前看到的只是一座座山。
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