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知名藥膳護理師惠子近日發文指出,邁入40歲後,腸胃等器官功能可能逐漸衰退,若未及時留意異常,恐延誤疾病治療。她強調,日常排洩物是反映健康的重要指標,但廁所內四類常見物品可能干擾判斷,呼籲民眾調整環境以更精準捕捉身體警訊。
惠子首先提到,現代馬桶常見的"自動沖水"功能雖便捷,卻可能讓人錯過觀察排洩物的關鍵機會。她建議關閉此功能,改用手動沖水,以便在如廁後檢查糞便顏色、形狀及尿液狀態。例如,黑便可能提示消化道出血,而泡沫尿則與腎臟問題相關,這些徵兆若未及時察覺,可能延誤就醫。
廁所照明選擇也是重點。惠子指出,暖橘色或黃光燈泡可能扭曲尿液真實顏色,尤其肝病患者尿液常呈濃茶色或橘紅色,在黃光下易被誤判為正常。她推薦改用明亮的白光燈泡,確保尿液顏色觀察的準確性,例如深黃色可能暗示脫水,而乳白色則可能與尿路感染有關。
第三項需避免的是過於濃烈的廁所芳香劑。惠子解釋,強烈香味可能掩蓋排洩物的異常氣味,例如腐敗味可能提示腸道菌群失衡,而甜味尿則與糖尿病相關。此外,她建議減少使用會產生大量泡沫的清潔劑,因泡沫可能模糊糞便形態,如細長如鉛筆的糞便可能反映腸道狹窄或腫瘤壓迫。
惠子進一步呼籲,若發現排洩物顏色、形狀或氣味異常,可用手機拍照記錄,並在就診時提供給醫師參考。她強調:"照片能客觀呈現變化過程,幫助醫生更精準判斷病因。"例如,黏液便可能關聯腸炎,而帶血糞便則需排查痔瘡或大腸癌風險。
惠子總結,40歲後定期觀察排洩物是簡單有效的自我健康監測方式。透過調整廁所環境,減少干擾因素,民眾能更早發現潛在疾病徵兆,實現"早預防、早治療"。這一觀點也獲得日本醫療界關注,部分診所已開始建議患者記錄排洩日誌,作為輔助診斷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