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科學家震撼揭秘!滅絕百年的神獸袋狼幼崽“復活”!專家用CT掃描發現驚人真相!神秘標本背後的故事驚呆全球….

(立即掃碼,體驗韓國前沿皮膚科技
整理:星尚澳洲編輯部
本文參考來源:abc/theguardian/floridamuseum/網路
注:本文綜合整理媒體資訊,無任何立場!
它消失了,卻從未真正離開人類的想象。
袋狼(Thylacine),又被稱為塔斯馬尼亞虎,一種擁有美麗條紋的神秘有袋動物。

原本廣泛分佈在澳大利亞大陸、塔斯馬尼亞島和新幾內亞,後來因為人類捕獵、疾病及棲息地喪失等原因,數量銳減。

雖然在1936年霍巴特動物園的最後一隻個體去世後被公認滅絕,但它的故事並沒有停止。
想象一下,一隻距今百年、尚未長出斑紋的小袋狼幼崽,靜靜地浸泡在酒精中,等待著人類重新揭開它的秘密。

經過漫長協商,澳大利亞各大博物館與布拉格查理大學終於同意,讓這些珍貴的袋狼幼崽標本走出博物館,由墨爾本大學的科學家團隊展開深入研究。
這不僅是科學的突破,更是跨越時空的美麗對話。

CT掃描:不破壞的“解剖”,讓每一塊骨骼都說話

研究團隊巧妙採用了醫學界的明星技術——CT掃描(計算機斷層掃描)。

與傳統需要切開標本的方式不同,這種技術不僅保護了完整的袋狼寶寶,還讓我們看到了皮膚之下的心臟、肺、氣管乃至微小的支氣管網路

科研人員阿克塞爾·牛頓(Axel Newton)運用分段技術,成功重建了袋狼寶寶發育過程的數字模型。
從外形到骨骼,再到器官的細節,每一個微小結構都清晰可見。

跨越學科的驚喜:微觀掃描裡的無限可能

微米級CT(micro-CT)掃描的威力早已不侷限於袋狼。
科學家傑伊·布萊克(Jay Black)作為微米CT領域的專家,參與了超過30個科研方向!

包括研究微小隕石內部的古老礦物分析蜘蛛大腦對城市燈光的適應,甚至幫助判斷神秘石罐的年代與來源。
這種精度讓研究者們在1微米(0.001毫米)的尺度下探索自然奧秘,極大拓展了科學的邊界。

數字化:讓世界觸控絕跡物種的生命之美

標本不再只留在博物館深處,而是透過高解析度3D模型走向世界。
研究團隊成員克里斯蒂·希普斯利(Christy Hipsley)提出,將CT資料構建成一個開放共享的資料庫,就像全球的基因資料平臺 GenBank。

現在,美國多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已合作完成1.3萬件脊椎動物標本的數字化,包括鯨魚、變色龍、蜥蜴、烏龜和靈長類等!

讓全球科研人員、學生、藝術家都能隨時線上欣賞與研究。

科學家眼中的靈感:從袋狼到未來

墨爾本大學的表觀遺傳學家安德魯·帕斯克(Andrew Pask)不僅沉迷於袋狼的研究,他甚至拿起CT掃描分析老鼠胚胎,用於探索塑膠微粒對男性生育的影響。

更令人期待的是,帕斯克正運用CT掃描提取牙齒中的微量DNA,努力讓袋狼從滅絕中“復活”。
“擁有一整套精準的3D資料就像是留住了生命的足跡。”帕斯克微笑著展示他桌上用3D列印的袋狼模型,“這不僅是科研,也是人與自然的連線。”

微小頭骨背後的大發現:保護瀕危物種

2019年,分類學家簡·梅爾維爾(Jane Melville)透過微米CT掃描研究澳大利亞瀕危草原無耳龍的頭骨。

肉眼看似無異的小差別,經掃描後配合基因分析,揭示了4個全新的獨立物種。這一發現直接推動了更精準的保護計劃。
更驚喜的是,在2023年,人們在維多利亞州重見失蹤半個世紀的維多利亞草原無耳龍(grass-dwelling lizard cartoon,再次證明科技的力量正守護著脆弱生命的延續。

讓科學成為流動的故事

如今,科學家們希望藉助機器學習來分析大量微小化石,研究環境變化如何影響物種分佈。
正如梅爾維爾所說:“環境保護不能只是靜態地畫個圈,而是要動態地適應未來的氣候變化。”

科技與人文的交響

微米CT讓科學變得立體,讓珍稀生命的故事被更多人觸控。
無論是曾消失在地球上的袋狼寶寶,還是腳下草原上的小蜥蜴,都透過數字化留下獨一無二的印記。

當我們翻開這些沉睡百年的標本,真正看到的,是一段關於探索、保護與希望的故事。
如果你也想“觸控”這段奇蹟,可以在 Morphosource 和 OpenVertebrate Collective 線上欣賞到全球超過十萬件3D掃描標本,走近大自然曾留下的美麗印記。
今日話題討論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
歡迎留言評論~
– END –
 歡迎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本公眾號所釋出的內容,部分文字、圖片、影片等素材來源於網路,僅用於學習、交流與非商業性用途。我們始終尊重原創、尊重版權,盡最大努力註明來源和作者,絕無惡意侵犯他人合法權益之意。
若本號釋出的內容無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權、著作權、名譽權、隱私權、肖像權等合法權益,請您通過後臺留言或郵件及時與我們聯絡,我們將第一時間核實處理,立即修改或刪除相關內容,避免不必要的爭議和損失。
請勿直接投訴或舉報,可先友好溝通解決。
本文參考來源:
https://www.abc.net.au/news/2025-07-12/3d-model-ct-scans-show-secrets-deep-inside-the-museum-specimens/105370648
https://www.theguardian.com/science/2024/oct/17/how-a-putrid-find-in-a-museum-cupboard-could-be-the-key-to-bringing-the-tasmanian-tiger-back-to-life
https://www.floridamuseum.ufl.edu/nhdept/peopl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