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雪:補以養身,勤以養志,靜以養心

回覆【早安】送你一張專屬祝福卡片

文 | 有書聆音 · 主播 | 檸檬

“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
當雪花隨風潛入,園中的青竹被染白了枝條時,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一個節氣——大雪就到了。
《月令七十二候解》中說:
“大雪,十一月節。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
作為冬季的第三個節氣,大雪一直都被人們認為是,仲冬時節正式開始的標誌。
這是一年之中陰氣最盛的時節,也是順應天時、富養自己的最佳時機。
此時的我們應讀懂大雪的節氣智慧,調養身心、與天地萬物同頻共振,安度生命中的“大雪”時光。
寒氣方盛,補以養身
《遵生八箋》中說:
“仲冬之月,寒氣方盛,勿傷冰凍,勿以炎火炙腹背,勿發蟄藏,順天之道。”
歲至大雪,時值仲冬,雲層中積累的寒氣會逐漸下沉,最後化作漫天大雪,飄散於天地之間。
此時的我們,很容易會被寒氣侵襲,陽氣外洩。
因此大雪時節,一要注意保暖、去寒就溫,避免被寒氣所傷;二要切忌貪暖過度,導致體內陽氣外洩。
最重要的是,一定順應天地之勢來調整飲食和作息,隨萬物一起蟄藏,富養好自己的身體。
1.“食補”養陽氣
藥王孫思邈曾說:“安身之本,必資於食。”
合理的飲食,可以使人身體強健、益壽延年,是最好的養生方式。
大雪前後,天地封閉,不僅是萬物生機封藏的關鍵期,也是我們進補滋養的好時機。
此時進補,不僅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促進新陳代謝,改善身體畏寒怕冷的現象;
還能把各種營養物質所轉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貯存於體內,有助於陽氣的生髮。
所以老人們常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食補不等於亂補。
大雪前後,氣溫驟降,人體的新陳代謝也變慢、消化能力降低。
此時進補,宜溫補為主,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質、維生素且易於消化的食物,不僅能夠溫補陽氣,還能養胃健脾,可謂一舉多得。
2.“睡補”驅寒氣
老話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睡補。”
好的睡眠,不僅能夠減少人體損耗,還能幫助人體補充營養。
崇尚“天人合一”的古人們認為,最好的養生,是順應身體的修養之道,依照自然的正常執行規律來調整作息。
所以俗話也說:
“一夜好睡,精神百倍;徹夜難睡,渾身疲憊。”
不過,大雪之後日出變晚、日落提早。
如果還按照以前“晚睡早起”的作息習慣,很容易擾亂我們身體內的陰陽平衡。
因此,大雪養生,須順應晝短夜長的自然規律,把作息調整為“早臥遲起”:
儘量早點入睡,並且等太陽出來後,再起床活動。
這樣不僅能夠保證身體擁有足夠的修養時間,也能避免我們被深夜的寒氣所傷。
潛龍在淵,勤以養志
《禮記·月令》中說:
“仲冬之月……為充實之月,不可發洩者,當使萬物充實,不發動故也。”
仲冬之月始於大雪,這是個閉藏不發的季節,此時的萬物以“潛龍在淵”的狀態休養生息。
但閉藏不是為了終止,而是為了借用這段時間自我修整,勤勉積蓄、自我充實。
老話也說:“人勤春來早,功到秋華實。”
一分勤勉一分收穫,在潛伏期足夠勤奮努力、充實自己,爆發期才能收穫滿滿、好運降臨。
所以大雪時節,重在勤以養志,用勤奮努力,為未來的一飛沖天積攢實力。
1.勤能補拙,蓄養底氣
曾國藩曾言: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
天資不是限制一個人發展的關鍵,懶惰才是。
驕矜怠惰,即使天才也無法成就大業;
身勤體快,就算是笨鳥也能一飛沖天。
西漢司馬遷,以殘缺之身親訪古蹟,廣交四方豪傑,最終編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
明朝李時珍,以常人之軀遊歷山水,親嘗天下奇花異草,歷遍天下名山大川,最終寫就被譽為“東方醫學巨典”的《本草綱目》;
曾國藩自己,以書生之身督訓練兵,“以勤治事”練就湘軍,最終從“天下第一笨人”逆襲為“千古完人”。
勤能補拙,古今皆是如此。
我們也只有在人生中的大雪時節,順應天道、勤以為常,用不懈的勤奮來彌補自身的不足,才能蓄養自己的底氣。
2.勤能聚財,富養志氣
老話說:“人窮志短,馬瘦毛長。”
沒有人不憧憬詩和遠方、嚮往更加美好的未來。
可惜在成年人的世界裡,沒有金錢的鋪路,詩和遠方的美好,就只是烏托邦式的空想;
沒有任何對抗風險的能力,都不用風吹雨打,稍有一點意外就會瞬間崩塌。
在飽經生活的摧殘後,許多人志氣大減,放棄了理想,隨波逐流、聽從命運的安排。
我們無法抗拒風險的到來,但卻可以加倍勤勉、以勤聚財。
正如古人所說:“生死不由命,富貴全在勤。”
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裡的,只要我們腳踏實地、好好工作,定能在追求夢想時,擁有自由選擇的權利。
歲至大雪,不要讓外在的“寒冷”消磨了自我的意志,而更應該以勤養志,為自己的未來做好託舉。
陰極陽生,靜以養心
中國古人將大雪分為三候:
一候鶡鴠(hè)(dàn)不鳴;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
大雪之後,天氣寒冷,連寒號鳥都被冷得閉上了嘴巴、停止鳴叫;
接著,陰氣盛極、陽氣萌動,山林間的老虎開始求偶;
再往後,馬蘭草一類的植物,也會受到陽氣的影響,於皚皚白雪之中抽出嫩綠的新芽。
這是個死寂與生機交替的季節,也是個挑戰與機遇並存的季節。
只有耐得住寂寞、靜得下心來的人,才能守得“陰極見陽生”,享受屬於自己的暖春。
所以,在人生中的大雪時節,不如隨天地萬物一起放慢腳步、靜待花開。
1.靜心獨處,保養精神
農諺說:“小雪封地,大雪封河。”
冬天的雪,由小到大,從群山到江河;仲冬的冷,由遠到近,從野外到窗邊。
這生機蕭索的天地景象,給人以死寂之感,容易讓人心緒不寧、情緒低落。
而傳統的中醫理論認為,心為一身之主,心緒的波動,很容易導致精神疲憊。
《黃帝內經》上也講:“靜則神藏,躁則消亡。”
靜心,能摒除多餘的雜念;獨處,能讓自己與心靈對話。
靜心獨處,能讓心緒穩定、心平氣和,能降低精氣神的消耗,使得精神收藏。
所以,大雪養心,最應該做的不是求助外援,而是向內求索、靜心獨處。
2.靜坐讀書,豐盈靈魂
《格言聯壁》有言:
“魚離水則身枯,心離書則神索。”
意思是說:就像魚兒離不開水一樣,我們修心也離不開讀書。
讀書,是富養心靈的很好途徑;靜坐讀書,則是冬季必備的養心良方。
大雪之後,寒意越來越濃,但就像詩中所言:“門盡冷霜能醒骨,窗臨殘照好讀書。”
這種迎面而來的寒意,反而能讓人保持頭腦的清醒,更適合讀書學習。
而讀過的書,將會化為骨肉、融入血脈,讓我們見識到天地之寬廣、眾生之永珍;
擁有更開闊的視野、更廣闊的胸襟以及更豐盈的靈魂,陪伴我們安然度過人生中的每個大雪時節。
《說文解字》中說:“冬,四時盡也。”
很多人都認為,冬季是四季迴圈的終點。
殊不知,在寂靜的冬雪之下,蘊藏的卻是勃勃生機。
只要熬過風霜雨雪的洗禮,就能迎來生命中的轉機。
世間萬物都是如此,於我們而言,亦是如此。
所以,大雪時節,補以養生、勤以養志、靜以養心,以全新的姿態、以待春來。
最後點亮【在看】,願你我都能於人生中的寒冷時節,富養好自己,餘生皆順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