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里妹導讀
本文分享了作者的軟考備考經驗,尤其是如何在較短時間內高效備考並透過考試,希望能為大家提供一些參考。
一、前言
2024 年上半年,我用一個半月的時間備考軟考高階系統架構設計師,並順利透過。同年下半年,我僅用一週複習通過了軟考高階系統分析師考試。

這是電子證書截圖,通過後會發紙質證書有人社部和工信部兩個國徽印章
同時,我也在大學期間一次通過了初級程式設計師和中級軟體設計師。
一些同學對此表示興趣,希望我分享備考經驗,尤其是如何在較短時間內高效備考並透過考試。以下,我將介紹一下軟考,然後分享一下自己的備考經驗,希望能為大家提供一些參考。
二、軟考介紹
2.1 軟考是什麼?
軟考,全稱為計算機技術與軟體專業技術資格(水平)考試,是針對計算機和軟體領域從業者設立的一種國家級考試體系。它旨在科學、公正地測試和評價考生的技術水平和能力,為用人單位選拔合格人才提供客觀標準。軟考分為初級、中級和高階三個等級,每個等級下又細分多個科目,覆蓋了計算機軟體、計算機網路、計算機應用技術、資訊系統和資訊服務等多個領域。

高階科目高階資格證書則進一步聚焦於專業領域的深度和廣度,包含以下五個科目:

這些科目覆蓋了從基礎程式設計、網路管理到高階專案管理和系統架構設計的廣泛領域,為不同層次的計算機技術與軟體專業人才提供了職業發展和資格認證的途徑。
2.2 軟考的作用
不同人考軟考的目的各不相同,下面列舉軟考常見的好處。
補貼和抵稅
有些地區、有些公司對直接對擁有軟考證書的員工給予補貼。
杭州可以透過軟考加軟著或專利申請 E 類人才,可享受每月2500元的租房補貼,最長可達五年;子女在入學時可以享受優先錄取,不受學區房限制;在購房時享有優先搖號權,部分割槽域提供20至40萬的購房補貼;免費遊覽一些杭州景點等。
中級和高階軟考證書,可以抵扣個人所得稅,按照3600元定額扣除,在個人專項附加扣除繼續教育支出的抵稅減免,當年僅可抵扣一次。
職場競爭力
軟考是中國計算機軟體行業權威的職業資格認證,透過考試可以獲得國家認可的專業技術資格證書,有助於提升個人的專業地位,提高職場競爭力。
以考促學
軟考不僅是一項專業資格認證,更是一個系統學習和提升的契機。對於很多考生來說,備考的過程是一次全面的知識梳理和提升:
1. 系統性學習:軟考的考試大綱覆蓋了計算機科學的多個領域,包括演算法、網路、安全、專案管理等,備考過程中需要全面複習這些知識,幫助考生夯實基礎,填補知識盲點。
2. 理論聯絡實際:備考時,透過學習考試內容,考生可以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相結合,提升工作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3. 提升學習能力:備考軟考需要花費時間進行規劃和複習,這個過程鍛鍊了考生的學習能力、時間管理能力以及專注力,對其他領域的學習也能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
4. 建立知識體系:透過備考,考生能夠建立起一個更為完整的計算機知識體系,為後續的職業發展和技術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
以考促學,學習的勁頭會更足,學習的主動性會更強,通常來說學習效果也會更好。通過了兩個高階證書,明顯感覺到自己專業基礎更紮實了,學習過程中使用 AI 學習的難度降低了趣味性也增加了。
2.3 軟考報名時間
軟考每年通常舉辦兩次,上半年通常在三月底報名,考試時間為五月底;下半年通常在八月底報名,考試時間為十一月初。
報名費用因省份和考試等級而異,一般不超過 200 元。具體資訊可參考中國計算機技術職業資格網:http://www.ruankao.org.cn/

圖片來源於網路
每年上半年和下半年的科目可能會略有差異,比如 2024年上半年有,而下半年就沒有資訊科技管理師。
三、備考經驗
3.1 按時間線
前期準備

圖片來自網路
選擇適合自己的考試科目是備考的第一步。對於計算機專業的考生,高階資格考試推薦優先考慮系統架構師、系統分析師、網路規劃設計師,這三科與專業背景的聯絡更緊密,考試內容側重於對概念的深度理解。非計算機專業的同學可以優先考慮資訊系統專案管理師和系統規劃與管理師,這兩個科目更偏“文科”,需要記憶的內容更多。
在正式複習前,可以透過查閱相關的備考經驗分享帖子,學習他人的成功經驗,以少走彎路。
此外,建議與志同道合的考生建立備考群,互相交流備考心得、鼓勵支援,並及時提醒彼此完成考試報名等重要事項。
複習時
時間投入
以我個人經驗為例,上半年備考系統架構師時,我大約用了一個半月的時間進行復習。然而,由於時間分配不夠充分,實際的有效複習時間較少。
複習時間分佈:
-
週末:我需要遛娃,除考前一週外,每個週末我能投入的時間有限,大致每天 2 小時;考前一週的週末完整複習時間累計約為 1.5 天。 -
工作日:下班後晚上睡前的時間是主要複習時段。通常每天覆習 30 分鐘到 1 小時,但遇到緊急事務時,也會有幾天無法複習。
總體估算,我每天平均複習時間為 0.5 到 1 小時,總共花費了約 22.5 至 45 小時。由於下半年備考系統分析師時,約 90% 的知識點與系統架構師重合,複習非常快,加之已有架構師證書也沒那麼在意,我僅用一週時間,大概 10 個小時,進行復習。
複習方法
軟考教材內容詳實但偏枯燥,因此我選擇直接購買軟考輔導機構的教學影片進行學習。輔導機構的精講班課程影片數量較多,單個影片講解深入且時長較長。為節省時間,對熟悉的內容我以 1.5 倍速或 2 倍速播放,部分完全掌握的內容則直接跳過。
當完成大部分知識點的學習後,我將影片配套的 PPT 進行快速複習兩遍,遇到不熟悉的內容時再回看相關影片。對於影片講解中未能解決的疑問,我會藉助 AI 工具,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獲取理解,進一步鞏固知識。
智慧體
為提升學習效率,我建立了一個“通俗講解助手”智慧體。具體方式參考:
我是如何基於 DeepSeek-R1 構建出高效學習Agent的?
推薦使用ChatGPT、Claude或者Kimi平臺,模型的輸出效果更佳!
3.2 按題型
下面以高階架構師進行舉例,按題型分享自己的經驗。
綜合知識:
綜合知識部分覆蓋的考察範圍較廣,但每道題的深度要求相對較低,且考試時間通常較為充裕。考試滿分為 75 分,及格線為 45 分,容錯率較高。
複習要點:綜合知識部分的考點重複率較高,例如軟體架構風格、設計模式、軟體質量屬性、軟體測試等內容幾乎每年都會出現在選擇題中。因此,適量刷題非常重要,有助於鞏固這些高頻考點。
時間分配:在複習過程中,由於時間有限,不建議在某些偏難或冷門的知識點上耗費過多時間。以複雜數學題和嵌入式相關題目為例,如果多次觀看影片或使用 AI 工具講解後仍無法完全理解,可選擇放棄,以保證複習效率。

考試策略:考試時,可利用系統提供的“標記”功能,對拿不準的題目進行標記,方便後續檢查。對於選擇題答案,不建議頻繁修改,除非明確發現錯誤。研究表明,第一印象往往更準確。以我的考試經驗為例,我曾修改了五六道答案,其中一題改對,但其他全部改錯,導致失分。
案例分析

複習要點:
1. 高頻知識點掌握:重點學習歷年真題中反覆出現的知識點。以軟體質量屬性為例,不僅需熟悉效能、安全性、可靠性和可用性等常見內容,還需掌握“質量屬性場景”的六要素(激源、刺激、環境、製品、響應、響應度量)。2024 年上半年考試中,有一道必選題要求考生分析這六要素與題目描述的對應關係,許多考生因不瞭解相關知識痛失八分,最終未能透過案例分析部分的合格線。
2. 結合實際經驗:結合自身專案經驗理解案例分析中的考點更為有效。軟考輔導機構提供的高質量教學影片,能夠幫助明確重點知識點,值得充分利用。
論文

1. 利用範文模板:選擇一篇高質量的範文,掌握其邏輯框架,並結合自身實際專案經驗,適當調整內容進行套用。例如,軟考論文通常要求圍繞“三個方面”展開論述,只要整體結構符合規範,子問題解答準確,透過難度並不高。
2. 論文結構框架:論文主要包括摘要和正文兩部分。
-
摘要:
xxxx年 xx 月,我參加了 xx 系統的開發,擔任 xx (作者的工作角色)。該系統 xx (系統背景、簡單功能介紹)。本文結合作者的實踐,以 xx 系統為例,討論xx (論文主題)包括xx(過程、方法、措施)。
正文部分:主要包括專案背景介紹、過渡內容、主體內容和論文結論。框架(以軟體系統架構評估為例)如下:
(1) 專案背景介紹,主要包括:系統概要,開發的體制和我擔任的工作,在系統方面的情況。(400字)
(2)過渡內容。主要包括:軟體系統架構評估中所關注的質量屬性;闡述每種質量屬性的含義。(300-400字)
(3) 主體內容:採用的評估方法及具體實施過程(1000-1500字)
(4)論文結論。主要包括:分析系統整體上線效果(100字)、採用的評估方法具體實施效果(200字)、總結(100字)
3. 技巧與注意事項:
-
在關鍵“給分點”處使用加粗標記,方便閱卷人快速找到核心內容。 -
提供額外資訊提升論文質量,例如在單元測試論文中提及使用 AI 外掛如“通義靈碼”來提高測試效率。 -
藉助 AI 工具針對性學習論文主題核心知識點。例如,如果準備撰寫關於微服務的論文,只需詢問 AI 以下問題:“微服務與單體架構的區別”、“微服務架構的優勢”和“微服務架構的侷限性”等,掌握這些核心知識點即可。如果準備撰寫關於單元測試的論文,只需詢問AI“單元測試的作用”、“白盒測試與黑盒測試的區別”和“單元測試與整合測試的區別”等,掌握這些核心知識點即可。
4. 評分標準
下面根據網上整理的相關資料,總結出的論文評分的主要標準。論文評分主要參照每一試題相應的“解答要點”中的要求,對照以下五個方面評分:
1)貼合題意(佔比30%):無論是技術、理論或實踐論文,都需要緊扣主題進行深入探討。2)應用的深度與水平(佔比20%):主要考察考生在實際工作中的能力展現與專業水平。3)實踐性(佔比20%):考官會評估考生在文章中列舉的專案實踐經驗及相關專業水平。4)表達能力(佔比15%):考官會從邏輯性、表達嚴謹性、文字流暢性和結構清晰性等方面評估論文的表達能力。5)綜合能力與分析能力(佔比15%):主要考察考生在論文中展示的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根據這些標準,在論文寫作中著重體現個人的專業能力和實踐經驗,可有效提升透過率。
整體而言,透過二級標題讓整個結構合理,每個標題和上一個部分有銜接,重點部分可以適當加粗有重點。論文除了回答出要求的問題之外,建議給出一些超出改卷人預期的東西。這樣想掛你,估計很難。比如寫單元測試的論文,我就提到類似 Aone /Codefuse 可以使用 AI 自動單元測試,大大提高效率,提高邊界 Case 的覆蓋率等等。
3.3 常見未透過原因
在備考的過程中,除了成功的經驗,也有一些典型的失敗教訓值得總結和反思。以下為部分考生未透過考試的主要原因:
1. 未按時完成報名:部分考生對報名流程重視不夠,常因各種原因錯過報名。例如,有考生即使被反覆提醒報名時間,仍因拖延症傾向,選擇最後幾個小時匆忙報名,結果因為未及時辦理居住證、照片不符合要求等問題,最終無法完成報名。
2. 選錯科目:雖然軟考對考生專業背景沒有硬性要求,但計算機相關專業的考生在複習和理解上還是有先天優勢。如果計算機專業的同學選擇了資訊系統專案管理師和系統規劃與管理師,又沒有大量的時間記憶,很容易無法透過考試。
3. 學習動力不足、時間投入不夠:很多考生在報名時充滿熱情,但在複習階段卻常以“沒時間”為藉口擱置複習計劃。由於複習時間不足或中途棄考,導致考試失敗甚至多次未透過。這是導致考試失敗的最主要原因。
4. 未合理利用資源,複習無重點:一些考生為了節省成本,選擇免費資源而拒絕購買高質量的複習材料和輔導課程,導致複習缺乏重點。儘管投入了大量時間,但學習效果因複習方法不科學而大打折扣。
5. 複習不均衡:部分考生在複習過程中未能均衡分配時間,往往集中於自己擅長的科目,而忽視較為薄弱的部分,最終導致三個科目中某一科未達標(通常是案例或論文)。這種情況多發生在真題練習較少、薄弱科目知識點掌握不充分的情況下。
6. 複習方法不當:另有一些考生缺乏科學的學習方法,容易將需要理解的內容簡單地死記硬背,看書時未能抓住重點。不熟悉的內容也未善用工具,如 AI 或其他高效學習方法,導致複習效率低下、知識掌握不牢固。比如論文花了很多時間,背誦好多篇,結果考試的時候沒有提取出論文的架構,沒法靈活套用,論文不透過。
7. 缺乏系統學習和理解有些考生過度依賴題庫,認為背熟題庫就能透過考試。但實際上軟考的考點範圍廣,題庫無法覆蓋所有內容。單純背誦題庫而缺乏系統學習,遇到生題容易抓瞎。理解知識點的內在邏輯,才是答題的根本。
3.4 一些疑問
為啥要考兩個高階證書呢?
對於軟考高階證書,很多人認為僅需一個證書即可滿足 E 類人才的申請要求。實際上,我在獲得軟考高階證書之前就已透過其他渠道完成申請。參加軟考高階的主要目的是透過"以考代學"的方式,全面鞏固專業知識體系,同時藉助 AI 技術提升學習效率,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雖然高階證書的獲得並不能完全等同於個人技術能力的高低,但在大型網際網路企業中,能夠一次性透過考試的工程師比例並不高。持有單一高階證書或許可以歸因於個人實力與運氣的結合,但若能夠透過兩個乃至三個高階證書的考試,則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持證人的專業能力水平。
此外,對已取得系統架構師證書的考生而言,準備系統分析師考試具有一定的知識重疊,投入較少的時間和精力即可較為順利地透過考試, ROI 也很高。
四、總結
軟考的價值不在於證書本身,而在於備考過程中技能和能力的全面提升。無論最終是否能夠一次透過,這個過程都將成為你職業生涯中寶貴的學習經歷。
有人說軟考看運氣,認為運氣不好遇到不擅長的題目就容易不過。我認為軟考既看實力也看運氣。綜合知識部分 75 題中答對 45 題即可,案例題 5 選 3,論文 4 選 1,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運氣成分。如果平時多花些時間複習,加上工作經驗的加成,如果再能夠透過使用 Al 提高複習效率,透過考試還是相對容易的(注意是透過,而不是高分透過)。
最後,希望我的備考經驗能為有志於挑戰軟考的朋友們提供幫助。在學習的路上,儘管過程可能充滿挑戰,但只要踏實堅持,定能有所收穫。祝願大家都能在軟考之路上取得佳績!加油! 🎉
基於快取實現應用提速
隨著業務發展,承載業務的應用將會面臨更大的流量壓力,如何降低系統的響應時間,提升系統性能成為了每一位開發人員需要面臨的問題,使用快取是首選方案。本方案介紹如何運用雲資料庫Redis版構建快取為應用提速。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