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歲時的本文作者
杭雪,北京人 ,北京第十三中學高中、西南財經大學金融系畢業 。1977年至2012年在中國工商銀行工作 ,從事個人金融業務 、國際業務等,先後在工商銀行北京新街口支行、翠微路支行任副行長。
原題
揮之不去的紅色記憶
50年前的北京第十三中學文藝宣傳隊
作者:杭雪

北京市第十三中學,位於西城區柳蔭街,1952年由原輔仁大學男附中演變而來。校園佔地五十餘畝,由清朝濤貝勒府改建而成,因此校舍被列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1929年至今,學校歷經滄桑變幻,已在這裡度過了九十個春秋。
如今,坐落在王府中的十三中高中部,完好的保留著約3400平方米的古建築:莊重的大門,深深的庭院,參天的古樹,蔥蘢的花木,曲折環繞的長廊,威嚴肅穆的石獅,坐北朝南分東、中、西三路的數進院落及建築群,雕樑畫棟的正殿、配殿,古樸典雅的配房、罩房,風韻各異的戲樓、花園、花廳、垂花門、假山、水榭、太湖石……王府原貌猶存,風采如故,與現代化的教學樓、實驗室、高科技的設施裝置交相輝映,構成首都教育的一道獨特風景,被譽為“王府中最美的中學”。

“北京市第十三中學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於1968年創辦,歷經九屆畢業生,約計200名師生。1971年至1972年期間,竟以一箇中學之力,排練演出了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全劇,其燈光、佈景、道具、足尖鞋也均由師生自己製作完成。
當年如此巨大工程及演出盛況轟動一時、反響熱烈,書寫了十三中宣傳隊歷史的美妙樂章,也是文藝宣傳隊全體師生創造的奇蹟。我有幸在初二時成為該校宣傳隊的一份子。老師們的敬業盡職,學哥學姐們的擅學進取,團結拼搏的團隊精神,讓年少懵懂的我身臨浸染,受益終生。

01
我們的老師
彭家吉老師:彭老師是學校的語文、音樂老師,說話的聲音像唱歌一樣動聽,字正腔圓,丹田氣十足。她是領導管理舞隊的老師,集合訓話威嚴可敬。但彭老師從不訓斥、批評、難為同學。一次集合開會的時候,有個男同學一雙大眼睛夢遊去了,彭老師正言到“白楊,你玩眼睛那?”同學們回過神來後都笑噴了。
在原校領導和學校軍代表的關懷支援下,彭老師擔任了《紅劇》的總導演。
屠式璠老師:屠老師是我們的體育老師,面色紅潤,腰板筆直,留著一個板寸頭,說話慢條斯理,笑起來眼睛眯成縫,有節奏的發出哼哼哼的笑聲。屠老師擅長體操,中學時代在西城區的比賽中拿過全能第二的好成績。從1956年起參加了舢板蕩漿、航海模型、手旗通訊等專案的學習和教學工作,在他的培訓和組織下,學校舢板隊在北京市中學比賽中奪得了1956年和1965年兩屆男子冠軍,1978、1979、1980連續奪得三屆中學女子冠軍。
屠老師在音樂方面的造詣亦頗為深厚。他不但吹笛子,拉二胡,教樂理,還對我國的古樂器“壎”“籌”“簫”“篪”有深入的研究,多次在《中國音樂年鑑》《中國竹笛》雜誌《樂器之友》雜誌《音樂週報》等發表有關論述,其厚重的文化底蘊和音樂修養令人敬佩且仰慕之至。
當年的輔仁附中有一支軍樂隊,樂器都是一個歐洲國家的教會送的,在京城小有名氣。1970年為了完成西城區教育局佈置的迎賓任務,正式成立了管樂隊。修修補補、低價收購、七拼八湊的50多件樂器,被屠老師擦洗一新,交到五十多個孩子的手裡。他是學校宣傳隊樂隊的創始人,也稱得上是樂隊的締造者。
趙福忠老師。趙老師是學校革委會成員,是學校派來的做政治指導工作的宣傳隊政委。雖然他長著一副正面人物的臉龐,卻是寬容隨和,既是宣傳隊的保護傘,又使這個大家庭其樂融融。
薛亞飛老師:宣傳隊集中了學校靚男俊女、多才多藝的同學。每當快放學了,廣播裡傳出宣傳隊的同學到小禮堂集合的聲音,宣傳隊的同學起身離開教室,背後投來的全是羨慕的眼光。走在校園裡也經常讓同學們目送著背影,所以難免會給外界一個“是非之地”的印象。薛老師是教政治的,上任伊始就宣稱“他是來資產階級的大染缸裡摻沙子的”。薛老師皮膚白淨,大腦門寬肩膀,架一副白色眼鏡,講話稍多臉就發紅,老成沉穩的表象開始露餡兒。拉練的時候他一手操辦的緊急集合,想借此殺殺大家的嬌驕二氣也沒有得逞。他來後沒多久就成了宣傳隊的鐵桿,為了隊裡的大事小事與學校領導慷慨陳詞,再也不提“染缸”和“沙子”的事。在薛老師的積極努力下,很多因為脫離班集體時間過多而入不了團的同學,都在宣傳隊解決了入團的問題。

演出劇照
02
主要演員
連長A角曲薇:她是十三中70屆畢業生,從小學習冰上舞蹈,接受的是正規的芭蕾訓練。她1米68的身高,四肢修長,一雙大大的眼睛幾乎佔據了她小巧臉龐的三分之一,睫毛彎彎長長,顧盼生姿。每次曲薇給我們舞隊訓話時我都是隨著她的大眼睛轉來轉去,她說的內容全然沒有進到腦子裡。
曲薇有著紮實的芭蕾功底,舉手投足芭蕾範兒十足,不僅抬腿控制優美漂亮,旋轉跳躍宛如行雲流水般輕盈妙曼。少年時代冰上輕盈靈巧的舞姿,曾被丹麥電影導演拍攝下來儲存至今。她被學校留下任教,擔任著舞隊的藝術總監的角色,是我們舞隊的領軍人物。
曲老師為人謙和、做事低調、純潔陽光、與舞為伴,芭蕾、古典全通,民族、民間共舞,直至今日在北京業餘舞隊藝領風騷。四十多年後的今天,十三中宣傳隊的舞隊、樂隊重聚一起飄回到那夢開始的地方,曲老師每每帶領我們再次起舞的時候,我眼前飄過的依然是她年輕的倩影。
連長B角張力紅:身材高挑、皮膚白淨、水靈剔透,臉上總是喜氣洋洋。第一技能是大提琴,受家庭薰陶從小受過良好的音樂素質的培養。《紅劇》裡被認定為連長B角卻從沒有演過連長。倒是整個劇裡大段的、出彩的舞段都能看到她的身姿。
吳清華飾演者溫寧:她也是十三中70屆畢業生,同是自小學習冰上舞蹈。溫寧的性格很像她扮演的角色,倔強、執著,我行我素。她個子不高卻玲瓏有致,常穿著一條肥大的褲子甩來甩去。她的戲在序幕、一場、二場和三場,除了技巧比較多的翻、舉、轉外,她那真情投入的表演更令人過目不忘。扮演洪常青的演員說到,每次常青把兩塊銀元放到清華手裡,她慢慢抬起眼簾時,都是一雙淚眼朦朧的看著他。還有一次當她演到清華到了解放區手捧著紅旗時眼淚嘩嘩的流了下來,把場上其他演員也惹的哇哇的哭了起來。
學農拉練宣傳隊都是獨立組隊給農民們演出。一次演《紅劇》摺子戲,三九的冬天,氣溫大概零度左右,溫寧穿著紅綢子的服裝跳到清華暈倒在舞臺上她趴在冰冷的地上時,一個大娘心疼的看不下去了,走到臺邊給她蓋了一件棉衣,這成為宣傳隊演大戲的一段佳話。令人心痛的是溫寧英年早逝,過早的離開了我們。

吳清華飾演者溫寧
吳清華B角李素芝:說是B角,但四場以後的清華都由她來扮演。有著比同齡人成熟氣質的李素芝,在演繹吳清華犯了錯誤,被黨代表上完黨課教育一番之後,一段自省懊悔的舞蹈時,不僅動作規範到位,成熟穩重,其表演入目三分,沉浸其中,和前面的清華真真是換了一個人似的。尤其清華和連長一段經典的雙人舞,被兩個身材修長、舞姿優美的曲薇和李素芝表演的珠聯璧合、吸睛無數。
洪常青A角張錫凱:《紅劇》裡的男主角以及其他的重要角色都出自於宣傳隊的樂隊,這不得不讓人越發覺得這是一群多麼有才華的男孩們。張錫凱是樂隊的大提琴手,雖然說話比較多,但動作上倒是慢半拍。沒有長著英雄人物的四方大臉,一雙棕色的小雙眼皮的眼睛卻炯炯有神。個子高彈跳好,把洪常青威武霸氣、沉著穩健的英雄氣概演繹得維妙維肖。其高大上的氣質讓我們這些小女生有些望而卻步、敬而遠之的心理。
洪常青B角李漢勇:樂隊的揚琴手,小帥哥一枚。他因為算數快、語速快,其聰明的原因被同學們歸納為因為他有一個偏大的後腦勺。他的舞蹈基礎得益於小學的啟蒙,加之他形象英俊瀟灑,除了是《紅劇》著名舞段“五寸鋼刀”的主角之一外,演的都是高大英武的紅軍形象。
我當時被選為我們年級的吳清華,和漢勇學長合作過《常青指路》一段。但我們只演過一次,我緊張異常的比劃下來之後,聽到的反應是“那個吳清華基本功還可以,怎麼沒有表情啊”。
老四A角默振邦:樂隊裡吹低音部大號及黑管。老默看似休閒瀟灑,無所事事的閒人,但靈氣十足,信手拈來,一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樣子。他飾演的老四放得開有靈性,性格鮮明,詭異神秘。
老四B角白楊:樂隊的薩克斯手,白叔湘老師的侄子。邁著外八字、昂首挺胸是我們舞隊芭蕾範兒最濃的演員了。他擅愛籃球,800米跑的全校冠軍,作文還經常得到老師的欣賞。他練功刻苦,週日也不放過,學校傳達室的大爺都認識他了。高二快畢業的時候他飾演小舞劇《雪山歌聲》裡的男主角。一次演出後,幾個穿著軍裝的人告訴他,“我們是單為看你的演出來的,我們文工團收你了,和我們走吧。”就這樣,白楊家都沒回,直接從劇場被“帶走了”。
臺柱子林小進:樂隊的長笛手。他削瘦不高、身材靈巧,長著一張現在女孩子做夢都想要的小尖臉。因跑步如飛,頭髮豎立得外號“三毛”。他彈跳、旋轉、翻跟頭輕巧利落,“五寸鋼刀”的領舞被他跳得頭暈目眩, 神采飛揚。在一群小狗腿子的群魔亂舞中,大狗腿子的獨舞也被他演繹的活靈活現。
小進學長現在改吹薩克斯了,成年又得一綽號“酒仙”。
老炊事員許耀。樂隊裡的巴鬆手。許耀魁梧的身材、四方臉、濃眉大眼,老成持重的樣子讓人幾分生畏。自從看到他手裡的這件東西,我才知道有個樂器叫巴松。他完全從零開始,屠老師特意找了老師來教他,其難在看低音譜表和指法訓練。《紅劇》四場裡有段小戰士和炊事員跳的萬泉河邊打水舞,粘上了小黑鬍子的他和角色貼切之極,之後大家都呼他老許了。後來他成了牙科醫生,我真的不敢想象他的那雙手怎麼就能進到人的嘴裡去幹活。

《紅劇》電影劇照,劇本的封面
03
“大”導演郭津德
那時,八個樣板戲被全國人民群起而演之的時候,宣傳隊在學校領導的支援下決定 排演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1970年夏開始最先排練的是第二場和第四場,全靠同學們看電影來記憶舞蹈動作和舞臺位置。因為序幕和一場只涉及清華、老四、常青以及不多的幾個演員,很快就被排演完畢。但餘下的三、五、六場動作技巧不是最難,可道具、服裝、佈景相當複雜,演員涉及面很廣,除主要角色外,紅軍戰士、赤衛隊員、勞苦群眾、兒童團員、土豪劣紳、丫鬟團丁面面俱到。郭津德回憶道:一天課間休息,彭老師叫我從教室裡出來,在走廊的角落裡說到“學校已決定排全場,你開始準備吧”。我高興的心花怒放,竟然沒有意識到彭老師把排練全劇的任務交給了一個十三歲的學生,那是何等重大的責任。
郭津德聽名字像個男孩子,可她卻是個常用大眼睛說話的怯怯的小女生。她的大腦素有“錄音機”之稱,聰明智慧、過目不忘。1970年底新華書店發行了《紅劇》的大紅本,含有劇本劇照、舞蹈場記、舞臺美術、(化妝造型、人物造型、場景設計圖、舞臺平面圖、佈景製作圖道具設計圖、燈光設計圖、舞臺效果)等等。在那個影像資料為稀有物品的年代,此書的價值是無法用金錢來度量的。郭津德如獲至寶,把所有的空餘時間都花在了這本書上。她除了要掌握劇中各種人物的動作、各段舞蹈間的連線、整個舞臺的排程,還要把這全部人馬教會、安插到位。她說到“最頭疼的是第三場,在南霸天家開倉分糧和全劇結尾的集體場面,場面宏大、角色繁多,但同學們體諒配合,順利完成。”

全體演員留影
04
製鞋做衣搞道具
製作芭蕾舞鞋,是個高精尖的技術活,是專業團體特有的專利。屠老師帶上介紹信,專程跑到友誼賓館,找到文化組辦公室申請學做紅舞鞋。之後屠老師到了中央芭蕾舞團的製鞋組,不但掌握了“角”“弧”“虛”的製鞋原則,還把製鞋的一道道工序,從熬膠開始全部帶回。屠老師帶領李翊、李倩等同學,按照每個女演員的腳型、尺寸量身定製。
李翊:樂隊的長號手,除了在舞劇裡演團丁,最著名的就是宣傳隊的“大總管”的別名了。《紅劇》演出的所有服裝、道具、舞鞋、背景都由他管理。清理整點、裝車運輸等等事無鉅細使得他承擔了巨大的工作量。
李倩:樂隊的手風琴,也是舞劇裡南霸天老婆的扮演者。我和她是高中同班同學,一雙美麗動人的大眼睛是第一個吸引你的地方。她上學從不背書包,總是夾著一本《心理學》《紅樓夢》之類的姍姍走進教室。深奧、低調、神秘,我至今仍是她的崇拜者。

樂隊拉手風琴及南霸天老婆的扮演者李倩
我們女演員的足尖鞋主要都是她和李翊親手製作,經常在北屋熬夜通宵。當時買一雙足尖鞋7元錢,自己做的成本2元,大概共做了二百多雙吧。
服裝的製作更是一個大的工程。學校的經費有限,師生們極盡所能。吳清華的紅綢衣服是用廢棄的彩旗做的。娘子軍的軍裝是用運布匹的包裝布經自己染色後縫製的。這些事情都是彭老師帶著幾個孩子在大半夜裡完成的。清華、黨代表等幾個主要角色的服裝都是李素芝的媽媽給做的,同學們至今仍記惦著感謝她老人家。
樂隊的一些男生實在沒有舞蹈基礎不能上場的就成了道具的製作者。用報紙和骨膠糊斗笠,做假山、果盤。做機關槍的木頭是翻牆進木工房偷的。比較高難的是連發槍聲的“發聲器”,據樂隊指揮王方辰學哥回憶,是在北京齒輪廠師傅指導下製作的。每次可以裝發令槍火藥彈12顆,搖把控制槍聲間隔,槍斃南霸天時連發的槍聲就是靠它。

樂隊,一排坐者中間屠老師
05
繪背景的唐老師
全劇佈景的繪製是美術老師唐錦濤先生帶著71屆畢業生馮德仲製作的。唐老師是著名畫家關山月先生的同學,功底深厚。因為歷史上說不清的事,借他來畫布景,讓他躲開了修理桌子椅子的勞動。結果,唐老師把心思都用在《紅劇》佈景上了,亦真亦幻,為成功演出全劇功不可沒。
排練全劇於1971年的上半年完成。之後在勞動劇場連演三天。(今天也有同學回憶說,第一場演出是在學校操場給全體師生)後來在勞動人民文化宮、三里河工人俱樂部、順義劇場均演過全劇。其演出盛況迷倒了全校、轟動了家長、震驚了教委、驚豔了同界。
一箇中學能夠排演一部芭蕾舞劇,至今都是難以想象的奇蹟。
為此,屠老師總結了三點原因我認為十分深刻到位。
第一,在百廢待興的1968年,北京市、西城區、教育局及本校領導優先抓了文藝宣傳隊的建設,其根本的原因是因為不管是樂隊開赴機場迎接外賓,還是舞隊在節假日演出歌舞節目,完成的都是政治任務,沒有這個大前提是絕對沒有你發展的空間的。
第二,從1966年“文革”開始,到1968年成立宣傳隊,小學生已經停學兩年,進入中學後仍不讀書。不是因為老師不愛教,學生不愛學,而是一切可供教授的教材都被打爛了,沒有人敢擅入雷池一步。正是由於讀書被禁,人們反而產生了精神飢渴,一股渴望學習文化的暗流已經湧動。文藝宣傳隊在十三中是一盞內含文化的燈。不管是學樂器、學唱歌跳舞,本質上都是在學文化。儘管這盞燈燭光如豆,卻吸引著有心的學子偎依在燈光周圍取暖。
第三,在學習文化藝術方面,我校處於人文薈萃的什剎海地區也是我們得天獨厚的條件。幾百年來周邊居住過的文人有納蘭性德、元好問、李東陽、張伯英、張伯駒、梁漱溟、顧隨、單士元、蕭軍、張中行、馮亦代、周懷民、劉雪庵、侯寶林、趙振開、楊沫等。這些人的文字、言行形成了地區深厚的文化積澱,也間接形成了傳承文化的潛在的氛圍。同時,學校周邊的中國音樂學院、中央民族樂團、中央歌舞團、什剎海體校等也給了我們很多具體的指導。

從宣傳隊走出去的孿生舞蹈家胡大冬、胡二冬,他們日後分別是中國煤礦文工團主要演員、北京舞蹈學院教師
十三中宣傳隊透過樂隊舞隊的成立,經過排演《紅劇》和其他小節目的訓練、薰陶,培養了十幾位從事文藝工作的同學。
成方圓,曾在樂隊拉二胡,後考入中央樂團,著名歌唱演員。
李翊,北京交響樂團長號演奏員。
程逵,總政歌劇團長號演奏員。
劉躍東,中國煤礦文工團小號演奏員。
胡大冬、李永淳,中國煤礦文工團舞蹈演員,其中胡大冬於1988年獲得了全國第二屆拉丁舞比賽的冠軍。

胡二冬
胡二冬被選入北京舞蹈學院學習古典舞,現在美國Bucknell大學戲劇舞蹈系終身教授及舞蹈系主任。
趙國來,北京曲劇團演員,曾主演話劇《天命》等。
胡紹祥,國家一級編劇、編審,著有長篇小說、影視劇等。
白楊、李永紅,北京衛戍區文工團舞蹈演員。
71屆的宣傳隊員被北京齒輪廠全部接收。那些年的畢業生亦為各個單位輸送了一大批文藝骨幹。那些如飢似渴的好學者在宣傳隊“大染缸”中浸染後,一些人於1977、78、79年考入大學,更有在各自的領域、行業出類拔萃的佼佼者。

老隊員2018年重排《紅劇》,洪常青是白楊,吳清華是我,小龐叫張學勤。白楊是當年的“老四”,今年62歲
今天,失散了四十多年的隊員們又回到了起點,恢復了樂隊和舞蹈隊。幾位老師時常和同學們聚會見面暢談。借今年校慶九十週年之際,師生們在微信群裡回憶了宣傳隊自建立伊始以及排演《紅劇》的全過程,由沈進建學長整理了長達十萬字的“微聊筆記”,希望我們的記憶能夠穿越時空,留住那最美好的芳華年代。由此我才得以寫成這篇文章。

《紅劇》再現
“大”導演郭津德感慨萬千:“在那個年代,人間的溫暖幾乎無處可求。在宣傳隊的懷抱裡,我們可以拋開痛苦、憂慮、恐懼,感受我們那個年齡應有的純真快樂,無憂無慮,還有若有若無、朦朦朧朧的情愫”。
舞蹈演員韓鎖的追述深情款款:“半個世紀前,沒有走入社會,從未感受世態炎涼和人間煙火的燻嗆,那是多麼美的享受。被世俗困擾的過來人,對宣傳隊這方淨土的懷念,不能不說是對廟堂之高、江湖之遠的膜拜”。

四十多年後重相聚
回憶是美好的,傾訴是為了忘卻的紀念!
由於篇幅有限,不可能把大部分參演《紅劇》的角色和舞樂隊的同學都寫進來,請大家諒解。感謝屠老師、沈進建學長及全體宣傳隊員們的傾情相訴。


作者近影
延伸閱讀
文圖由作者提供本號分享


表揚小號
就摁下識別二維碼吧
少年記憶

一個轉身,光陰就成了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