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拍的照片不要發到朋友圈——

請把你們五一假期拍的風景照
發!我!這!裡!
不是饞大家出去玩的快樂(雖然也有一點),而是我們真的需要看風景。
因為研究發現,看風景,真的可以止痛。無論是肉體上的痛苦,還是內心的焦慮煩躁,看看風景都能有所緩解。
更神奇的是,就算不能親臨自然,哪怕只是在朋友圈、社交媒體裡看到風景圖,都能帶來類似的效果。
圖片來源:小紅書@琨林
所以這個假期,不管你是出門遠行,還是宅家補覺,都別忘了,多看風景!
風景
是大腦識別的「止痛訊號」
大家可能都聽說過「公園 20 分鐘」,只要在公園裡待上 20 分鐘,會感覺整個人身心都被治癒了,煩惱的事情雖然一件沒少,但會覺得它們似乎忽然都變得遙遠了。
一項研究發現,這種治癒感並不只是心理安慰,觀看風景能給我們的身體帶來切切實實的「止痛」效果[1]
研究招募了 49 位志願者,安排他們在觀看不同虛擬場景圖的同時接受輕微電擊,包括自然風景、城市街道、室內空間。電擊的過程中,志願者佩戴著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儀(fMRI),即時追蹤他們大腦的活動變化。
每次電擊後,志願者都需要為自己感受到的疼痛強度和不適程度進行評分。結果發現,當志願者觀看自然風景時,他們對疼痛的主觀評分明顯低於城市和室內場景。
這種止痛的效果,大腦也提供了「客觀證據」:fMRI 儀器顯示,與疼痛感知相關的神經反應在觀看自然場景時顯著減弱。而且,像丘腦、次級軀體感覺皮層、後島葉等負責疼痛處理的腦區,在自然場景下的活躍程度也顯著下降。
這說明,自然風景對於我們痛苦的撫慰不止是心理作用,而是直接干預了大腦對疼痛的加工過程。
怪不得每次在工作的間隙中,看一眼窗外被曬得發亮的綠樹,都會讓人覺得一掃陰霾。美麗的風景對於我們來說,簡直就是天然的止痛藥。
圖片來源:《日日是好日》
越是焦躁的時候
越需要看看山和海
疲憊焦躁的時候,與其躺在床上恢復體力,不如走進大自然進行深度休息。
壓力恢復理論(SRT)提出,大自然能夠喚起人的積極情緒,幫助我們從壓力中恢復。看風景,就是一種有神經科學支援的深度放鬆方式。
一項研究表明,哪怕只是在自然中待上 10 分鐘,也能顯著減少緊繃、焦慮、憤怒、敵意的情緒,掌管壓力的皮質醇激素水平會降低,愉悅、興奮、幸福感這些正向情緒會提升[2]
這種強大的安撫作用,很重要的一個來源是,風景讓我們有機會重新體驗什麼叫做「活在當下」。
圖片來源:《海蒂和爺爺》
在城市中生活的時候,我們好像每天都被時間推著走,趕地鐵、開會、看手機推送、刷任務清單……似乎每一分鐘都要做點什麼,否則就是浪費時間。但在自然中,我們終於可以停下來了。
我們允許自己盡情發呆,允許自己「什麼都不是」,只是漫步在自然中感受風和陽光,看樹影搖曳,聽鳥叫蟬鳴,所有的感官都被拉回當下,和萬物連線。
而這種和當下連線,能讓我們減少對過去和未來的過度思考,減少精神內耗[3]
圖片來源:《海街日記》
漫步自然的時候,我們會覺得時間的流逝變得緩慢,這同樣不是個體錯覺。
研究發現,和城市環境相比,人們在自然環境中會感覺時間過得更慢,這種對時間感知的改變,也能讓我們把注意力從短期的壓力,轉移到長期目標上,去重新評估生活的優先順序,關注到那些對自己真正重要的事物[3]
這可能也是為什麼,人們會在海邊會突然決定放棄一段關係,或者在樹林裡靜坐時,冒出一個改變人生的念頭。在這種安靜和空白中,智慧開始升起。
當你被日常瑣事耗盡、陷入一團亂麻時,不如去公園走一圈,或只是靜靜看一會兒窗外的雲。會發現,樹木、花朵,它們每天都在經歷風吹日曬,也經歷落葉枯萎,但它們不慌不忙,靜靜地站在那裡。從植物身上我們能獲得一種安定自在的能量。
圖片來源:@about編輯部
在看風景的過程裡
也被喚醒了存在的意義
很多人都說,自己最能「想通事情」的時候,不是在深夜痛哭,也不是在聊天傾訴,而是在看風景。站在山頂、走在曠野、坐在海邊發呆時,那些困擾我們已久的問題,竟會在不知不覺中變得輕了、遠了、甚至不再重要了。
尤其是在空曠遼闊的自然中,我們會體驗到一種罕見的、深沉的鎮靜感,彷彿在那一刻,整個世界都寬容了起來。自己曾經執念的、悔恨的、放不下的東西,也都可以被原諒了。
這種被喚起的體驗,其實就是一種心理學上被稱為敬畏感(Awe)的心理狀態。
圖片來源:《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敬畏感是我們在面對那些龐大、複雜、無法掌控的事物時自然生髮的一種情緒,比如銀河、山川、大海、雷電、極光、日蝕,或是一棵千年古樹。它讓我們意識到「自我」在宇宙中的渺小,也讓我們短暫地跳脫出日常瑣碎和自我中心的關注,重新回到一種更廣闊的存在感中。
研究發現,敬畏體驗常常同時啟用兩種心理機制[4]
  • 一方面,它帶來積極的情緒,比如喜悅、安寧和感動,這些情緒本身就能增強人們的幸福感,並進一步提升對人生意義的感知;
  • 另一方面,它也會讓人產生一種「自我渺小感」,意識到自己在宇宙中是多麼微不足道。
在宇宙和自然面前,人變得渺小又寬容,可以輕易地原諒自己,也原諒他人,而那些煩惱似乎也變得那麼小,小到不值一提,小到可以輕易隨風而去。
圖片來源:《火山摯戀》
這種自我渺小感,表面上看是對於人生意義的削弱,其實是通往意義的一扇門,它會讓我們暫時放下人類中心的視角,意識到自身與更宏大事物的聯絡,從而在更廣闊的背景下尋找生命的意義。
有時候人生的意義感,不是苦思冥想中追問出來的,而是在某一刻忽然感受到的,當我們為短暫的日落餘暉而感到驚喜,躺在廣袤的大地上感知萬物的呼吸時,會忽然感受到,這種體驗本身就是巨大的意義。
圖片來源:《白日夢想家》
所以,刷刷風景照
也算一種精神度假咯
看風景的好處這麼多,但如果你沒有出遊計劃,也能享受到。
哪怕只是看到漂亮的風景照,都能起到「自然暴露」的部分療效,甚至僅僅是回憶、想象風景,也能讓我們緩解痛苦,改善壓力[5]。
所以別小看了假期朋友圈裡刷屏的風景圖。焦慮的時候,不妨暫停一下,看一看照片,或閉上眼睛,想象自己正走在山間、躺在草地、望向遼闊的天。
當然,條件允許的話,更推薦走出房間,到樹木林立的小路上散散步。
圖片來源:小紅書@Soso
如果你已經在路上,可以放下手機,好好欣賞風景。
如果你留在原地,也沒關係。陽臺的天光、朋友圈的落日、手機相簿裡的那片海,都可以是療愈的開始。
今日互動
請交出手機相簿裡
近期拍的風景照!
References:
[1] Steininger, M. O., White, M. P., Lengersdorff, L., Zhang, L., Smalley, A. J., Kühn, S., & Lamm, C. (2025). Nature exposure induces analgesic effects by acting on nociception-related neural processing. Nature Communications, 16(1), 2037.
[2] Bettmann, J. E., Speelman, E., Jolley, A., & Casucci, T. (2025).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n the Effect of Nature Exposure Dose on Adults with Mental Illness. Behavioral Sciences, 15(2), 153.
[3] Bratman, G. N., Hamilton, J. P., Hahn, K. S., Daily, G. C., & Gross, J. J. (2015). Nature experience reduces rumination and subgenual prefrontal cortex activ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2(28), 8567-8572.
[4] Rivera, G. N., Vess, M., Hicks, J. A., & Routledge, C. (2020). Awe and meaning: Elucidating complex effects of awe experiences on meaning in life.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50(2), 392-405.
[5] Koivisto, M., & Grassini, S. (2024). The restorative effects of mental imagery of nature: A study on subjective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96, 102346.
本文關鍵詞:看風景、止痛、敬畏感
歡迎大家在 KY 賬號內搜尋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沒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圖片源自網路,侵權請聯絡
搜尋文章丨心理測試丨招聘丨轉載丨合作 請戳選單欄
作者 / 丸子
春光正好,我要出去玩了,再見!
合作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編輯 / KY主創們
我們同時提供專業的心理服務
包括:即時諮詢、心理教練、心理諮詢等
歡迎使用知我心理小程式或知我心理APP
點亮 紅心玩得開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