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關鍵詞:重返內心|一份重新養育自己的年度書單

時間過得好快,一轉眼,2024年就要結束了。
如果說2023年是疫情後大家重返世界,報復性向外探索的一年,那麼今年對每個人來說又是怎樣的呢?
消費慾降低,2024年上半年共登出、吊銷105.6萬家餐廳(天眼查資料),數量接近去年倒閉餐廳的總和;性慾降級,年輕一代中14.6%有固定伴侶的男性和10.1%有固定伴侶的女性表示,過去一年沒有性生活(中國人私生活調查資料)。
當然,也有資料在增長,“預計2024年我國心理諮詢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1041.5億元,近10年全國存續的心理諮詢機構累計超過10萬家,每年新增心理機構平均增速在40%以上。(中國心理諮詢行業發展趨勢分析與投資前景預測報告)”
在這一降一升之間,不難發現,2024可能是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關注內心的一年——我們從“向外求”迴歸到了“向內尋”。
往大了說,是不再苦苦追求世界的潮流和趨勢,而是更願意為自己真正愛的東西買單;往小了說,是每天好好吃飯、努力運動,留心目之所及的花草樹木、鳥叫蟲鳴。
為此,我們準備了一份內含25本書的書單。放心,裡面沒有任何一本在試圖教會你該如何生活,或是討論大的理念和話題;裡面的每一本都從微小的切口展開,和你聊聊咖啡、做飯、跑步以及路邊那隻不起眼的小蟲。
生活不正是由這樣一個個微小的日常所組成嗎?就讓我們從中重拾生活的趣味,找回對世界的感知力。
底部還有書籍盲盒贈送哦。
  • 上街晃晃
  • 加快腳步跑起來
  • 喝杯咖啡
  • 做飯,親手觸控雞鴨魚肉和麵團
  • 微醺一下
  • 不當牛馬,宅家自樂
  • 進山看樹,聽鳥鳴
  • 讓眼睛吃口冰淇淋
  • 心靈馬殺雞
01
《上街!尋找超藝術托馬森》
作者:赤瀨川原平(日)
豆瓣評分:8.9
City Walk這個詞已經被說爛了,但來自日本的芥川文學獎獲得者、跨界漫畫家赤瀨川原平卻為其推出了一本實踐指南。
作者掀起了一場觀察街頭和認識附近的運動,試圖用無目的的閒逛“保衛無聊”。而書名中的“托馬森”則是指日本職業棒球巨人隊中的第四棒運動員加里·托馬森——總是難逃三振出局的命運,卻依然被巨人隊“儲存”著的他,被作者比作了附著於土地或建築,且被儲存得很美的無用之物。
在作者看來,這絕不是一種負面的諷刺,而是代指在效率之外,從日復一日的熟悉街道中尋找獨特趣味的絕妙探索。
02
《蟲子間》
作者:朱贏椿(中)
豆瓣評分:9.3
南京師範大學書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朱贏椿,同樣也想對這個“爭分奪秒的時代”做出反抗。
對當代人來說,似乎一刻的閒暇都令人感到罪過。朱贏椿卻利用這些非必要的閒暇時間,在工作室附近五十米的地上、樹上、牆上,觀察蟲子。
他曾為撞窗的蒼蠅舉行葬禮,為迷路的屎殼郎張羅大餐,為出走的甲蟲張貼啟事……朱贏椿說:“我對這些看似平凡的蟲子深深著迷,它們有很多不可思議的行為。我常常想,它們是否也像人一樣思考,像人一樣能感知痛苦,像人一樣表達感情,表達愛。”
他從不定義蟲子們是“益”是“害”,而是以單純的好奇心和無差別心去觀察它們。有的讀者會將這本書擺在辦公桌上,作為繁重壓力下的喘息、休憩。
03
《美術館全知道》
作者:安德魯·赫羅巴克、羅斯蒂斯拉夫·克里卡耐克、馬丁·瓦內克、大衛·博姆、伊裡·弗蘭塔(捷克)
豆瓣評分:8.5
雖然是一本藝術類科普童書,卻被讀者評論為“好到讓大人嫉妒”。
來自捷克的作者和插畫家們放棄嚴肅的作品解析和藝術史發展論述,另闢蹊徑地向大小朋友們講起了城市中大大小小的美術館裡的故事——從藝術品的展陳、美術館的服務、工作人員的工作內容,再到舉辦展覽的全過程,全部一一呈現。
甚至是那些在現實場館中會被忽視的細節,比如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的圓形大廳沒窗戶,聖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允許貓在其中生活……書中還穿插展現了100多件藝術品,視覺上的愉悅也貫穿始終。
04
《一個人去跑步》
作者:高木直子(日)
豆瓣評分:8.6
從僅僅是想鍛鍊身體的慢跑,到去參加夢想中的美國檀香山馬拉松大賽,漫畫家高木直子在這本書中記錄了很多自己跑步時的碎碎念:
“氣溫超過25度就必須補充水分,超過30度即應停止,不可貿然勉強練習。”
“跑完之後喝起啤酒好滿足!跑不下去時,沿路的應援聲聽起來好響亮!”
“我不想半途而廢,我想到終點。”
跑步倒數、運動不行的高木直子透過漫畫與文字給了像她一樣的普通人莫大的鼓勵——跑起來吧,運動真的是生活中少數只要付出就會有回報的事情。
05
《天生就會跑》
作者:克里斯托弗·麥克杜格爾(美)
豆瓣評分:8.6
如果說《一個人去跑步》是高木直子的個人經歷,那麼克里斯托弗的《天生就會跑》就是把跑步上升到了本能的高度。
作者追蹤了隱居在墨西哥銅峽谷的墨西哥土著塔拉烏馬拉部落的成員,學習他們的跑法。原本一跑步就腿疼的克里斯托弗,腳傷不治自愈,最終可以流暢輕盈地無間斷跑完80公里山路。
他在書中的描寫也十分浪漫,比如“跟新石器時代的狩獵者一樣輕裝出發,完全不在乎往哪兒跑”,還有“隨時隨地都能快速起跑,就像忽然嗅到野兔蹤跡的狼”。透過他的文字,我們彷彿也體驗了一段瘋狂而自由的人生。
06
《咖啡館比其他河流更慢》
作者:庫索(中)
豆瓣評分:8.2
這本書的起因源自於一包咖啡豆。
定居京都的庫索原本是個不愛喝淺烘咖啡的人,直到品嚐了友人贈送的一包金子桑烘焙的淺烘咖啡豆,她感到“咖啡竟然可以是這個味道!”後又從“京都咖啡案內人(引路人)”牧野口中得知:金子桑是改變了京都咖啡版圖的標杆性人物。
於是從金子桑開始,庫索拜訪了當下京都咖啡業最具代表的16位店主。他們的咖啡館最年輕的只有2歲,而最年老的已經開了70年。透過與他們進行長談,庫索梳理了京都咖啡館特有的歷史脈絡和文化氛圍。
“流速很慢”這個詞也來自店主們之口,庫索說:“這種慢是踏踏實實地做一件小事的慢,是可愛而笨拙的慢。”
07
《手工咖啡:咖啡愛好者的完美指南》
作者:傑茜卡·伊斯托、安德烈亞斯·威爾霍夫(美)
豆瓣評分:8.3
這是一本全面而系統地講解咖啡知識的實用手冊。
傑茜卡雖然是一名圖書編輯,卻有著近十年在家衝煮咖啡的經驗。為確保專業度,傑茜卡還請來咖啡師安德烈亞斯·威爾霍夫進行指導。他們專注講解家庭場景下的手衝咖啡製作,從基礎術語、衝煮器具、原產地、購買咖啡、品鑑風味及衝煮方法6個角度,探討了不同裝置及手衝、浸泡和冷萃等方法下的10種技術。
哪怕你是一位手衝咖啡小白,也能透過這本乾貨瞭解自己喜歡的咖啡口味,以及如何日復一日地複製出一杯完美的咖啡。
08
《開一家有故事的咖啡館》
作者:諸光
豆瓣評分:8.2
不知道有多少都市白領,夢想著開一家屬於自己的咖啡館。
原本是程式設計師的作者諸光就將自己的開店經歷記錄下來,作為“國內第一本紀實類咖啡館開店書籍”,他以時間進度為線索,將自己的思考和經驗劃分為9個章節。其中有市場調研,確定競爭策略的方法講解,也有選址、物料和採購渠道等具體問題的解答。
有讀者評論說:“開店的小夢想放在心中才美好。”足見美好理想與殘酷現實間的落差,開一家咖啡館可並不是只有激情就可以成功的事。
09
《食物與廚藝》
作者:哈洛德·馬基(美)
豆瓣評分:9.1
《食物與廚藝》是一本獲獎無數的經典廚房讀物,出版於 1984 年,被《時代》雜誌譽為“a minor masterpiece(小杰作)”——它是全世界美食愛好者和專業廚師的聖經,幫助他們瞭解食物的來源、具體成分以及如何將它們烹飪成新鮮美味的食物。
如果你是一位自認為美食雷達非常靈敏,卻又說不出具體為什麼好吃或難吃的美食愛好者,這本書也會成為你的“翻譯器”,哈洛德能夠幫助你將那些通常只能用感性或模稜兩可的語言才能表達的觀點從理性角度系統地闡明,以至於有人評價這本書為“文科生寫食評必備”。
10
《茶、湯和好天氣》
作者:汪曾祺、豐子愷(中)
豆瓣評分:8.4
雖然作者處只寫了汪曾祺、豐子愷兩位,但其實這是一本選編了民國大師們寫美食的散文合集。
讀起來就像是在瀏覽那個年代的美食專欄,其中汪曾祺的《黃油烙餅》不知饞哭、看哭了多少讀者;舒婷還在《炒栗情願》中寫道:“想必北京因有位善吃的汪曾祺老先生,好栗子輪不到我吃了。”讓人莞爾一笑;豐子愷則寫了一吃就停不下來的瓜子,把它比作鴉片,消磨歲月的最好方法。
除此之外,書中還收錄了其他作家筆下的蘿蔔、蓴菜、豆腐、春餅、腐乳、鹹鴨蛋……一些簡簡單單、平淡生活裡的吃食。果然,人只要還惦記著這口吃的,生活就依然令人期待。
11
《魚翅與花椒》
作者:扶霞·鄧洛普(英)
豆瓣評分:8.3
這是一本由英國人撰寫的中華美食書,也可以說是一個英國女孩的食物歷險記。
於是在書中,讀者可以跟著這個完全不同文化和成長經歷的外國人一起,重新感受一遍已經吃過無數次的美食——體驗與四川料理相遇時的神魂顛倒、目睹雞鴨被宰殺時的驚嚇,還有前所未見的刀工、對養生飲食的歎服以及品嚐珍稀野味時內心的道德兩難……
甚至,扶霞還在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接受了三個月的專業廚師訓練,成為了該校的第一位外國學生。
12
《酒吧聖經》
作者:費多·迪夫思吉(法)
豆瓣評分:9.1
儘管這本書的英文名是“BARMAN'S BIBLE(調酒師聖經)”,但它其實也同樣適合所有想了解和研究酒類飲料知識的普通人。
不管是你想去酒吧裡裝腔作調,還是不想被酒吧裡裝腔作調的人忽悠,這本書都能給你靈感。正宗的新加坡司令裡有什麼?馬天尼酒問世多久了?Fix和Fizz(不同的調酒風格)有什麼區別?
下次再有人問起調酒的起源,你就可以意味深長地說道:“沒有人確切知道,世界上何時何地出現了最初的雞尾酒。但是,關於雞尾酒起源,卻存著至少三種說法……”
13
《醉酒的植物學家》
作者:艾米·斯圖爾特(美)
豆瓣評分:8.4
這本《紐約時報》暢銷書融合了生物學、化學、歷史、詞源和調酒方法於一身。
在《醉酒的植物學家》中,作者艾米探索了令人眼花繚亂的藥草、花卉、樹木、水果和真菌,以及幾個世紀以來,人類憑藉聰明才智和靈感,設法將它們轉化為酒精的故事——清酒始於一粒米,龍舌蘭酒來自龍舌蘭屬植物,朗姆酒源自甘蔗,蘇格蘭威士忌來自大麥,波本威士忌則蒸餾自玉米。
艾米從源頭的植物學角度,讓原本已經品嚐過的酒精們呈現出了全新的樣子。
14
《邊喝邊寫》
作者:查爾斯·布考斯基(美)
豆瓣評分:8.9
看完了上面兩本有關酒本身的書籍,再來讀一讀就著酒寫下的詩句。
查爾斯自稱是一個“dirty old man(髒老頭)”,他把酒當作靈感和燃料,這種矛盾的關係既是他最黑暗的時刻,也是他最快樂和最有靈感的瞬間。透過飲酒,查爾斯能夠享受孤獨,也能與人相處,成為詩人、情人和朋友。正如查爾斯在一首題為《Drinking》的詩中所寫:“對我來說/它曾經是/或現在是一種/死亡的方式/穿著靴子/拿著槍/抽菸/在/交響樂的背景下。”
一篇篇或深邃,或幽默的作品也為讀者展現了查爾斯起起落落的一生。
15
《一日一花》
作者:川瀨敏郎(日)
豆瓣評分:8.5
川瀨敏郎,日本當代花道第一人,自幼師從最古老的“池坊”花道。
“一日一花”原本是他連載於網路的專欄,從2011年6月開始,也就是東日本大地震後的一年時間裡,川瀨敏郎每天都依據時節到山野裡找最當令的花葉,用古老、質樸、佈滿歷史痕跡的器皿當做花器進行創作。書的最後,還附帶了425種植物的索引和解說。
在川瀨敏郎的手下,你可以感受到“最高的技巧即沒有技巧”的大道至簡,他從始至終都秉持著一條質樸的理念:“插花的根本是對大地的祝福”。
16
《調香師日記》
作者:讓·克羅德·艾列納(法)
豆瓣評分:7.8
《金融時報》稱“艾列納之於香水,就像莫扎特之於音樂”。作為愛馬仕專屬調香師,他投身香水創作近50年,不只是一位技藝精湛的匠人,更是一位藝術家。
艾列納寫道:“我記錄自己的所見所思已經一年了,是時候把這些有關嗅覺的感受和見解分享給大家了。跟隨著我的腳步,你們可以對香水創作者構建起一個整體而清晰的形象。氣味就是我想說的話,我處理它的方式來自於一種邏輯、一種本能。”
他把自己的日常生活訴諸筆端:漫步花園、市集,在工作室實驗,欣賞爵士樂、浮世繪、中國書畫,等待藍色鳶尾花開,參與香水釋出會……記錄了在這些場景下獲得的觸動與思考。
17
《明天也是小春日和》
作者:津端英子、津端修一(日)
豆瓣評分:8.7
不管是書《明天也是小春日和》,還是紀錄片《人生果實》,津端英子、津端修一作為主角的內容都值得一看再看。
兩位遠離都市的喧囂,歸隱鄉間的80多歲老人,用幾十年時間悉心打理著自家的木屋和菜園,調配泥土,種植蔬菜,研究食譜,醃製食物……任窗外風景隨四季更迭。
而更令人感動的,是他們之間的相處和感情。修一曾在採訪中說道:“英子於我而言,是最棒的女朋友”。之所以明天也是小春日和,是因為有彼此陪伴的每一天都是好天氣。
18
《森林之花》
作者:瑪格麗特·米(英)
豆瓣評分:9.0
作者瑪格麗特·米是20世紀最傑出的女性之一,她是巴西雨林的勇敢探險家,也是一位傑出的植物藝術家。
從1956年開始,她15次深入雨林,遊歷了亞馬遜最荒涼的地區,學會了與森林及其植物、動物和人類共存,並從土著人那裡學到了很多關於樹木和植物的知識。直至1988年,79歲高齡的她也依然走在“遠征”的路上。為了精心繪製這些植物畫,她需要在森林中當場勾勒出植物的輪廓,這意味著忍受成群的螫蟻和黑色的蜉蝣蒼蠅。
她還是一位環保主義者,在目睹急劇消失的熱帶雨林後,多次發表見解、表達自己的憂思。她與她眼中的雨林一樣,兇猛、美麗。
19
《怎樣觀察一棵樹》
作者:南茜·羅斯·胡格、羅伯特·盧埃林(美)
豆瓣評分:8.9
你有仔細觀察過身邊的樹嗎?
這個問題聽起來可能有點蠢,但對於一棵樹來說,值得注意的地方遠不止第一眼看到的形態。兩位作者邀請你以觀鳥者觀察鳥類的同等細心和敏感度來觀察樹木。比如,許多人就驚訝地發現原來橡樹和楓樹也會開花。
作者透過對有趣的樹木結構的描述,包括葉子、花朵、芽、葉痕、樹枝和樹皮,深入介紹了10個常見的樹種——白橡樹、南方木蘭、白松和鵝掌楸等,向讀者展示瞭如何識別和理解它們常被忽視的植物特徵。
梭羅說過,“大自然經得起最仔細的觀察”,而《怎樣觀察一棵樹》想告訴你的是,不只是經得起觀察,大自然還能回報給觀察者無窮的樂趣。
20
《中國鳥類野外手冊(馬敬能新編版)》
作者:約翰·馬敬能(英)
豆瓣評分:9.3
這是一本能親耳聽到鳥鳴的書——全書收錄了1484種鳥類,每種都配以分佈圖及鳴聲連結二維碼,讀者可以掃描二維碼聆聽每種鳥類的典型叫聲。
編著者約翰·馬敬能是英國肯特大學杜勒爾保護與生態研究所的名譽教授,熟悉他的人喜歡稱呼他為“老馬”。他曾在中國工作30多年,參與了不少有關亞洲鳥類書籍和紀錄片的創作。
老馬真心希望讀者能夠將這部《中國鳥類野外手冊》帶出門去,而不只是居家閱讀。因此他將書編排、設計得十分輕巧——分為上下兩冊,自帶塑膠封皮,以求野外便攜。
21
《The Polaroid Book》
作者:芭芭拉·希區柯克、史蒂夫·克里斯特(美)
豆瓣評分:8.8
寶麗來的魅力在於它是“關於瞬間的藝術”,也是對數字化時代發起的挑戰。
而這本《The Polaroid Book》是世界上“最大的寶麗來攝影集”,儲存並展示了來自全球數百名攝影師的約23000張照片,其中包括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和讓洛普•西耶夫(Jeanloup Sieff)等藝術家的作品。
在手機、相機攝影無比發達的當下,一張需要時間成相,在手心隨溫度變化的小小相紙,卻意外地讓許多年輕人慾罷不能——這就是寶麗來的魅力,無論過多久後拿出來看,都還是如1分鐘前那麼鮮活。
22
《1000 CHAIRS》、《1000 LIGHTS》
作者:夏洛特·菲爾(英)
豆瓣評分:9.3、8.9
椅子和燈是屬於出租屋內,預算有限的年輕人的“最小單位改造”
這兩本書就展示了1000多款,橫跨20-21世紀最經典的設計椅和燈的全紀錄,其中涵蓋了從新藝術運動到國際風格、從波普藝術到後現代主義設計風格的作品。
椅子能夠體現設計師最瘋狂的想法,靠背的特殊曲線、腿的扭曲、座椅的角度或整個工藝品的顏色都反映了每個時代的風格意識;燈的光線同樣千變萬化,從愛迪生的第一隻燈泡到Tiffany美麗的玻璃燈罩,再到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完全離譜的設計,以及最新的高科技LED燈。
兩本書相得益彰,互為印證,也讓讀者多了許多對於家的想象。
23
《春天終將來臨》
作者:馬丁·蓋福德、大衛•霍克尼(英)
豆瓣評分:9.1
八十歲那年,藝術家大衛·霍克尼開始尋求鄉村的寧靜,他找到了一個可以觀看日落和四季變化,遠離塵世喧囂的地方——霍克尼在諾曼底的La Grande Cour(拉格蘭德庭院)設立了工作室。
當疫情和封鎖來襲,他開始比以往更加投入到藝術創作中去。這本書正是基於霍克尼和他的老朋友兼合作伙伴馬丁·蓋福德(藝術評論家)之間大量的對話和通訊整理而來,透過霍克尼在諾曼底的素描和油畫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一位藝術家是如何被熱情和好奇心推動而不斷創作的。
在當時的背景下,“春天終將來臨”更像一句鼓勵和宣言:冬天終將過去,生活還在繼續。
24
《帶殼的牡蠣是大人的心臟》
作者:王曼霓
豆瓣評分:8.3
當你感到難過的時候,就看看擬泥nini(王曼霓)的這本糖果色漫畫吧。正如評論區讀者所說的那樣,你會感覺自己“被一本書擁抱了”。
畫中的主人公常常會讓人有一種“照鏡子”的感覺,在生活中被騷擾,被苛待,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但同時擬泥nini又會在故事的結尾狠狠帶給你溫暖。藉由漫畫中心理醫生或朋友的嘴,告訴你:
“愛自己,是不討厭自己的小肚子,不討厭自己的痘痘,不討厭自己的笨,不因為別人的指責懷疑”。
“你的小狗會永遠愛你,永遠給你擁抱。另:不喜歡的工作可以換掉”。
讓讀者脫掉堅硬的牡蠣殼,短暫逃離現實,在漫畫世界裡做一場柔軟又美妙的夢。
25
《恐龍療法1、2、3》
作者:詹姆斯·斯圖爾特(英)、K·羅梅伊(加)
豆瓣評分:8.1、7.9、8.3
你肯定多多少少在社交媒體上刷到過這隻恐龍,被它和其他小動物之間的對話治癒。
沒錯,這是一套專門畫給成年人看的漫畫書。1、2、3本的主題分別是“做自己就好”、“我思故我在”、“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對應了現代生活中的3種困境——如何面對迷茫與挫折,認識自我與生活和怎樣與他人建立正向關係。一群喪萌的小恐龍正試圖為我們解決一些“大問題”,這種反差看得人心裡暖暖的。
每年面臨心理健康問題的患者都在增加,作者希望小恐龍能夠帶給讀者希望,讓大家以更坦率和開放的方式談論生活所面臨的孤獨、抑鬱和焦慮。
策劃:楊柳、J
設計:曲枚
版式:圍巾方、J
36氪旗下生活方式公眾號
👇🏻 真誠推薦你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