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君 · 主播 | 依米

各位書友大家好,我是依米。
今天,我們繼續共讀《置於火上》這本書。
上一節,我們透過歐也妮和虎妞的人生經歷,瞭解到金錢對人性的腐蝕,以及原生家庭創傷給一個人所帶來的心靈傷痛。
那麼,在這一節中,讓我們翻開另外兩部文學經典,看看主人公喬和簡·愛的人生故事,又將會帶給我們哪些新的思考呢?

與眾不同的喬
喬,是十九世紀美國作家路易莎·梅·奧爾科特在其著名的長篇小說《小婦人》中塑造的經典女性角色。
自小說出版以來,喬一直被視為女性的精神偶像。
作為女孩子,喬從來都不是循規蹈矩的。
她似乎天生就有著與眾不同的氣質和性格。
她身材瘦高,皮膚黝黑,頭髮總是亂蓬蓬的。
當大多數女孩們都在熱衷於追求時尚,喜歡用精心的打扮來吸引他人的目光時,喬對這些卻毫無興趣。
因為她心裡明白,過於注重外表和穿著,只是社會對於女性的刻板期望,而她不願意迎合和遵守這種強加給自己的規矩。
喬從小就意識到,女孩的身份伴隨著諸多限制,但她認為性別不應該決定著一個人的命運或機會。
所以,她渴望衝破這些束縛,追求自由和平等。
因此,她常常把自己打扮成男孩的模樣,熱衷於參加男孩子的活動,甚至希望自己能變成一個男孩。
這樣就能跟隨父親一起上戰場,做那些被傳統觀念視為“男性專屬”的事情。


自立自強的喬
在家庭生活中,喬是自立自強的。
作為馬奇先生家的二女兒,她並不認為自己應該依偎在母親和姐姐的羽翼之下。
相反,在父親馬奇先生遠赴戰場,家中只剩下她和母親,以及三個姐妹相依為命時,喬主動承擔起家庭的重擔。
在一次家庭討論中,四姐妹商量要給媽媽換一雙新鞋子。
喬堅定地說道:
“爸爸不在家,我就是家裡的男子漢,鞋子由我來買。”
她不僅這樣說,更是這樣做的。
在父親不在的日子裡,她將自己視為家中的頂樑柱,努力為家庭分擔壓力,承擔責任。
在得知父親在戰場上生了重病,母親急需籌錢去前線照顧父親,但家裡的經濟狀況已經捉襟見肘時。
喬毫不猶豫地剪掉了自己的長髮,將它換成錢交給了母親,並安慰母親說:
“這是我送給爸爸的禮物,讓他舒舒服服,平安回家!”
之後,為了讓全家過上更好的生活,喬開始透過寫作賺錢。
第一次收到稿費時,她心中冒出的想法就是帶著母親和姐妹們去旅行,讓她們體驗不同的生活。
漸漸地,喬用稿費付清了商店裡的賬單,還為家中購置了新地毯,為姐妹們買了新衣服,極大地改善了家裡的生活條件。
而這種不用向別人要一分錢,自己就能為自己提供一切生活所需的感覺,給她帶來了一種巨大的安慰和滿足。


清醒的喬
在愛情中,喬是清醒的。
在她十五歲那年,被姐姐梅格拉著去參加了一場舞會。
但不擅長交際,更不怎麼會跳舞的她選擇躲進了舞會的休息室,並在這裡意外地遇見了出於同樣理由待在休息室的勞裡。
由於兩個年輕人聊得很投機,便很快地熟絡了起來。
在此後的時間裡,家境富裕的勞裡並沒有因為喬的窘迫而看不起她。
反而將喬的家人當成自己的親人一樣對待,對每個人都關懷備至。
他提醒喬的姐姐要有獨立的人格,不要在虛假的繁華中迷失自我。
他發現喬的妹妹貝思喜歡鋼琴時,便將家中閒置的鋼琴送給了她,雖然那是自己已故妹妹的遺物。
當貝思感染猩紅熱,家中陷入混亂時,勞裡又連夜幫忙將喬的小妹艾美送走,以防她也被感染。
勞裡的善良與擔當,讓喬的家人倍感溫暖。
在喬的父親遠赴戰場的時候,勞裡一直陪在喬的身邊。
他們一起在結冰的湖面上滑冰,一起在閣樓上發呆,一起享受著戰爭陰雲下的片刻安寧。
當喬為了父親籌錢而剪去長髮的時候,勞裡送給了她一頂漂亮的帽子。
這一小小的舉動充滿了深情與體貼,讓喬十分感動。
當貝思病重,母親前往前線照顧父親時,巨大的心理壓力讓喬突然崩潰,忍不住嚎啕大哭。
而勞裡始終陪在她身邊,幫助她重新振作起來。
在這段時間裡,他們的情感達到了頂峰。
勞裡希望自己能在未來給喬帶來美好安穩的生活,便鼓起勇氣向她表明了心意。
在外人看來,他們是那麼的合適。
勞裡家境富裕,且沒有門楣之見。
喬熱情活潑,且富有責任。
他們青梅竹馬,相互欣賞,彼此包容,共同經歷過人生的坎坷,彷彿是天造地設的一對。
但喬卻拒絕了勞裡。
因為她明白,儘管他們性格相近,情誼深厚,但彼此之間缺少愛的悸動。
喬知道勞裡喜歡有涵養的姑娘,而自己是個假小子。
此外,他們的三觀並不一致,勞裡喜歡安靜,喬卻熱愛冒險。
兩個人的生活方式和追求也不一樣。
喬對勞裡說:
“我不喜歡優雅的社會而你喜歡,你會討厭我亂寫亂畫,而我沒這些卻不能過。我們會感到不幸福,會希望我們沒有這樣做。一切都會令人不敢想象!”
林徽因說:
“我們可以失望,但是不能盲目。”
面對唾手可得的愛情,喬沒有選擇盲目的應答,而是選擇了理智的拒絕。
後來,她為了實現作家的夢想,隻身前往紐約,並在那裡遇到了自己的靈魂伴侶——巴爾教授。
巴爾教授雖然收入不高,但是十分熱愛自己的文學事業。
他告訴喬,寫作首先要取悅自己,真正的作家應該去尋找那些簡單、真實、討人喜歡的事物。
他帶喬去看歌劇,幫助她尋找靈感,教授她寫作技巧,提出修改建議,還為她尋求出版機會,使小說得以成功出版。
而喬在作品被刊登之後,第一個想分享的人是巴爾,完成新作之後,最想交流的人也是巴爾。
在長期的交流和相處中,兩個人突然意識到,彼此才是情投意合的最佳伴侶。
巴爾向喬求了婚,她經過深思熟慮後答應了巴爾。
在之後的歲月中,喬透過個人不懈的努力和巴爾的陪伴與支援下,最終在寫作領域大獲成功,成為了一名真正的作家。
姑母去世後,喬繼承了她的莊園,並將其改為學校,和巴爾一起從事著他們喜歡的教育事業。
那麼,說到這,我們或許更能理解喬當時為什麼拒絕了勞裡。
喬是一個極富主見的人。她渴望自由和獨立,不想依附於別人,成為一位衣食無憂的富家太太,而是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
這是她的夢。
而巴爾能深深地感受到喬的心,尊重並欣賞她的所作所為,還用實際行動為她保駕護航。
所以,在小說的最後,喬作為巴爾太太自豪地說出了那句:
“我真的認為世界上最美好的事就是家庭!”
毫無疑問,此時此刻,喬實現了她的夢。


簡·愛:喬的同時代知己
英國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在其創作的長篇小說《簡·愛》中塑造的女主人公簡·愛可以說是喬的同時代異國知己。
因為她同樣相信:人生的一切幸福都是自己給的。
簡·愛雖然不如喬幸運,她沒有溫馨的家庭,從小就失去了父母,只能寄住在舅舅家,同時還要遭受著舅媽的嫌棄。
但是,小小的簡·愛並沒有因此而自暴自棄。
她小心地應對著生活,耐心地等待著離開這個糟糕的家的機會。
舅舅去世後,舅媽更是將簡·愛視為累贅,便找藉口將她送進了一家孤兒院。
面對舅媽的拋棄,簡·愛不僅沒有悲傷,反而非常高興,認為前路雖然艱辛且模糊不清,但自己已經踏上了充滿希望的人生征途。
在孤兒院的六年間,她透過努力學習,成為了學校的一名老師,有了養活自己的能力。
而多年教學生涯積攢下來的知識、經驗、能力,更是賦予了她追求事業的底氣,並因此成功應聘上了桑菲爾德莊園的家庭教師。
在桑菲爾德莊園,她能與莊園主羅切斯特不卑不亢地對話,並不因為對方是僱主,就覺得低人一等。
這讓羅切斯特對她產生了不一樣的感覺。
而她也因對方平易近人的性格和真誠的態度,對其產生了好感。
然而,當羅切斯特用昂貴的珠寶和華麗的衣服當作禮物向自己表達愛意時,簡·愛卻選擇了拒絕。
因為她雖然需要錢,但並不想將愛情視為收入的來源,她也不願為了取悅別人而刻意打扮。
後來,當簡·愛知道羅切斯特的妻子尚在人世時,選擇了果斷離開,雖然對方一再挽留,但她堅守著自己的原則和尊嚴。
一年之後,當簡·愛得知羅切斯特長期患有精神疾病的妻子,點燃了莊園,不幸在大火中遇難,而羅切斯特為了救助他人,身心遭受重創時,她毫不猶豫地選擇留在羅切斯特的身旁。
她不在乎羅切斯特現在是富有還是貧窮,健康還是疾病,她只希望能夠與自己愛的人站在一起,共同面對未來的生活。
不管是簡·愛,還是喬,她們的一生都是清醒且富有主見的一生。
她們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自己愛的是什麼,並堅定地朝著自己的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正是她們的這份清醒、堅定與堅持,讓她們握住了人生的風帆,掌控了航行的方向,成為了命運的主人,活出了自己喜歡的模樣。
好了,今天的內容我們就先講到這裡。
下一節,讓我們繼續在文學的世界裡探尋人生的智慧與啟迪,讓我們下節不見不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