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兩難選擇,考研還是考公?工作還是上學?享受戀愛還是進入婚姻?
每一項都需要仔細思考,因為選擇的背後隱藏著看不見的代價。在哲學家克爾凱郭爾看來,選擇的本質意味著放棄,而不知道該怎麼選,選擇不對的那條路,才是人生的真相。
今天的文章,哲學學者徐英瑾將講解克爾凱郭爾有關選擇的哲學觀點。

講述 | 徐英瑾
來源 | 看理想音訊節目《哲學家的10種生活提案》
講述 | 徐英瑾
01.
時代的轉折:
從“我思故我在”到“我選故我在”
索倫·克爾凱郭爾,1813年生,1855年死,丹麥哲學家,主要在哥本哈根生活,後來去了柏林。在柏林從事哲學方面的研究,在那個地方瞭解了謝林和黑格爾的哲學。
克爾凱郭爾的思想一般被認為是黑格爾的哲學和非理性主義時代的轉折點。克爾凱郭爾的思想源頭和思想對手都是黑格爾,黑格爾既給他思想的滋養,又給他提供了很好的思想的靶子。
黑格爾談存在,克爾凱郭爾也談存在,但黑格爾所說的存在是一個思維範疇,它是黑格爾理論哲學的組成部分;而克爾凱郭爾所說的存在,更多是一種情緒,一種感受,他透過非理性的方式來揭露存在的意義。
存在和非存在(也可以翻譯成有和無)以及變,這三者之間建立了有、無、變的辯證法。一個東西是什麼不是什麼,有什麼沒有什麼,存在什麼非存在什麼,是個概念辯證的遊戲。
但是克爾凱郭爾指出存在本身並不是一種概念,它首先是體驗。在克爾凱郭爾看來,存在本身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思想的一部分,如果像黑格爾那樣認為思想本身包含存在,會犯下很多謬誤,這是一種自以為是的包容,認為思想可以包容一切。
類似一個孩童去兜風,指著窗外的房子說,“在我的思想裡,這些都是我的地產”。從思維當中是推不出存在的,存在是有其特殊的意義的,存在本質上是個生活實踐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克爾凱郭爾和黑格爾有很大差別。
另外一個很大的差別是非此即彼的問題。黑格爾的辯證法是正反合的辯證法,從正題出發,走向反題,然後走向合題。但問題是,合題真的是在現實中具有的嗎?
克爾凱郭爾並不這樣認為。這也是他剛才所說的觀點的一個變種,如果認為思想裡面存在著對於“魚與熊掌兼得”的一個很好的處理方案,便意味著現實中能把它落實嗎?可能不是。

《我的事說來話長》
在現實中我們會碰到很多非此即彼的選擇。生活的真相不是綜合,生活的真相是選擇。選擇的本質意味著放棄,選了什麼就等於不選另外一個東西了,而放棄本質上是一種痛苦。
如果你想在理論實踐中完成對於各種選擇項的優點的汲取,那只是思想的產物,這本身是一種意淫式的綜合,是一種精神嗎啡,讓我們忘記了選擇的痛苦。但是,選擇的痛苦、擔心、害怕、戰慄,是非此即彼的選擇中我們必須所接受的真相。這個問題是理性主義的哲學所無法處理的。
普遍主義的哲學同樣無法處理。因為我們面對的所有的生活難題,都是特殊的、個別的,我們自己個體的生活也是特別的,如果碰到了生活中的困難,特別是特別有個性的困難,你是不能看哲學書解決問題的(例如黑格爾式的哲學書)。
所以笛卡爾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在克爾凱郭爾那裡要改一改了,我選故我在。
02.
審美階段:將快樂最大化
上面講了黑格爾的哲學與克爾凱郭爾哲學之間的差別,但是黑格爾辯證式演進的構造體系的哲學思路,也多多少少影響了克爾凱郭爾,克爾凱郭爾把整個人生分成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審美階段,審美階段是什麼呢?就像小朋友一樣,在這個階段裡,我們就是追求快樂,要把快樂最大化。
克爾凱郭爾做了一些希臘文詞源上的考證,理論的英文是theory,戲院的英文是theater。這兩個詞在古希臘文裡分享著相同的詞根,做理論與看戲是兩件有點相近的事情,人在這兩件事情裡能夠得到某種類似的這種快樂。
在克爾凱郭爾看來,理論研究不是一種獨立的事項,理論是附屬於審美的。理論本身是為了求個樂子,人為什麼做理論研究呢?因為好玩。理論的階段是很幼稚的,這是人生髮展的第一個階段。

《行騙天下》
很多大科學家可能都說過這樣的話,他們發現物理世界非常的優美,他們要揭示物理世界的優美,在理論科學的研究中,他們獲得了巨大的精神快樂。這種講法就印證了克爾凱郭爾的說法,理論研究和審美意識是相互捆綁的。
但是這裡的要害是,克爾凱郭爾指出理論研究很幼稚,一種求真、求知識的人生態度很幼稚,這與西方哲學的道統產生了衝突。西方哲學一個大的道統是尊重真理、尊重知識,古希臘人的哲學建立在對於知識的追求上,要區分什麼是知識,什麼是意見。
現在克爾凱郭爾把整個遊戲顛倒過來,原本追求的最高的目標在他看來是人生的第一個階段。如果用克爾凱郭爾的眼光,去區分休謨所區分的“知”“情”“意”這三種心理能力,知也就是知識的能力,恐怕是最低等的。
在西方的科學技術大規模進入中國之前,至少在中國文人圈子裡,對一個人的才情和智慧的評價,並不集中在知識能力上,而是主要放在察言觀色上。某種程度上,這種說法與克爾凱郭爾相通。
03.
倫理階段:選不對,才是人生的真相
在克爾凱郭爾看來,到了人生的第二個階段,人就要進入倫理階段了。倫理階段是人在倫理關係中,怎麼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
他特別強調,在倫理的選擇當中,人會看到非此即彼的痛苦。他認為,人生是非此即彼,是斷舍離,斷舍離是人生的真相。
進入選擇以後,因為人經常要放棄一個東西,所以就會感到痛苦。電車難題就揭示了克爾凱郭爾哲學的特點,電車難題是指,電車往前開,發現前方有一個人被綁在軌道上,電車來不及剎車,為了救那個人的命,司機需要把車子拐到另一條軌道上,但是,另一條軌道上,有五個人被綁著,所以必須在殺一人和殺五人之間做選擇。
這是個高度簡化的案例,但是個隱喻,在人生當中,我們會碰到很多這樣的問題。很多哲學家告訴我們,要怎樣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找到中道,但只有克爾凱郭爾告訴你,選不對才對,選不對,你不知道怎麼選,才是人生的真相。
克爾凱郭爾的哲學並不是一種能夠告訴你怎麼積極地面對生活中的挑戰的哲學,而是一種“破雞湯”哲學。

《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
不過這個階段仍然被稱之為倫理階段,在克爾凱郭爾看來,在這個階段上我們進行非此即彼的選擇,仍然會受到倫理的一般性束縛,得按照倫常來選擇。也就是說,兩個倫理規則發生了衝撞,你要二選一,這是個困難。
可以舉一個醫生的例子:病人得了癌症,需要做手術,如果多切一點病變部位,病人的存活率會變高,但臟器功能會受到重大損害;如果少切一點,病人術後生活質量會好,但複發率更高。
提高病人術後的生活質量,是符合醫學倫理的;降低病人的癌症複發率,也是符合醫學倫理的;但是要同時做好這兩件事,在邏輯上相互矛盾,是一種衝突。並不是“我是要選擇做一個好醫生,還是要做一個黑心醫生”這種意義上的選擇,而是要做哪一種意義上的好醫生,在這兩種好醫生模型之間的二選一。
在這個選擇的選擇項當中,是不包括那些倫常認為是大逆不道的事項的。
04.
宗教階段:超出倫理的遵從上帝的聲音
倫理階段有點像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裡所討論的倫理社會。但是黑格爾在討論到這些倫理的社會後,他要往更高的層面攀,黑格爾攀到哪一個層面,最後都能找到一個實體性的存在,類似於某種綜合體,能各種矛盾綜合在一起。
克爾凱郭爾反其道而行之,他越往上爬,越讓人看到沒有綜合體,越往上爬,越讓人看到矛盾是不可調和的。他用黑格爾的方法來反黑格爾。
克爾凱郭爾哲學的最高層次,是宗教階段,即要超出倫理規範規定的一般性,按照對上帝的理解去做選擇。這和黑格爾不同,在黑格爾看來,倫理規則是上帝意志的體現,符合倫理是符合上帝的意志。
克爾凱郭爾舉了一個例子,這個例子在《聖經》裡面非常有名,是亞伯拉罕獻祭的故事。
上帝對亞伯拉罕偷偷說了一句話,你要顯示你對我的虔誠心。亞伯拉罕說,我對你足夠虔誠,還有什麼辦法能夠顯示我對你的虔誠呢?上帝說,你殺一個人,這個人不是別人,是你自己的兒子,把你的兒子殺了來作為對於我的獻祭,體現你對我的誠心。
亞伯拉罕很痛苦,但是對於上帝的愛使得他咬定牙關,把這個孩子放到獻祭臺上準備動手。在動手一剎那,上帝突然顯身,說,亞伯拉罕我知道你的誠心了,這件事可以結束了。
按照大多數人的看法,殺兒子來獻給神是違背倫理的。但是為何它在《聖經》的脈絡裡成為一個具有正能量的故事呢?
這體現出,如果人真的進入了宗教決斷的層面,需要和倫常進行戰鬥,要在宗教和倫常之間二選一,不能讓宗教和倫常兼得,這就是宗教階段的選擇,非常痛苦。

《永恆和一日》
克爾凱郭爾本人也經歷了一場這樣的人生風波,從他的人生風波中可以體現出他的哲學思想。
克爾凱郭爾出身於哥本哈根的一個富裕家庭,他與一位名叫雷吉娜的女性相愛了,兩個人門當戶對,二人在1840年訂婚,但十一個月後,克爾凱郭爾突然決定與雷吉娜解除婚約。他寫了一份分手信,在信裡隻字未提分手的原因。
雷吉娜後來又找到一個不錯的人,對方名叫施萊格爾。根據克爾凱郭爾各種各樣的專題資料,以及他與雷吉娜婚後往來的書信來看,克爾凱郭爾仍然愛雷吉娜,雷吉娜心裡也有克爾凱郭爾。
但這件事本身令人很難理解。克爾凱郭爾和雷吉娜分手以後,也遭到了整個哥本哈根上流社會的攻擊了,克爾凱郭爾離開哥本哈根去了柏林。
現在回到這樣一個問題,克爾凱郭爾為什麼要和雷吉娜分手?這體現了一種非此即彼的觀點,克爾凱郭爾本身有一個更大的侍奉的心,他要把自己交給某種神秘的體驗,上帝的召喚。雷吉娜渴望過的是一般哥本哈根的中產階級過的日子,這種日子不是克爾凱郭爾夠給她的。
為了讓雷吉娜幸福,她應該找一個和她想法差不多的男性,同時自己也可以有更多的精力來服侍上帝。在克爾凱郭爾看來,婚姻和向上帝服侍這兩件事必須二選一,這是個非此即彼的選擇。
還有一件事也是非此即彼的,他認為婚姻和愛情這兩者也不是一回事。愛情是接近於審美階段的,婚姻是屬於第二個階段,也就是倫理階段的,人進入了婚姻以後就沒愛情了。可以用一句俗話來理解,結婚不是和一個人結婚,是和一個家庭結婚。這樣複雜的社會關係,不是克爾凱郭爾願意承擔的,他想做的是脫離這種關係。
現在看來,克爾凱郭爾如果和雷吉娜僅僅保持精神慕戀的關係,他可以使自己始終處在審美階段,和雷吉娜進行神遊;但同時又可以跳過倫理階段,直接進入宗教階段。可以看得出,克爾凱郭爾對倫理階段的痛恨,他要透過各種各樣的選擇來跳過這個階段。
這也能體現克爾凱郭爾和黑格爾哲學的另一個重大分歧,黑格爾認為婚姻是倫理的社會當中的一個重要的環節,沒有婚姻,沒有家庭,就沒有市民社會,市民社會的一個基本出發點是婚姻。
講到婚姻的時候,黑格爾也認為婚姻開始是要有激情的,要有慾望的,但激情和慾望最後要服從於倫理的理性,要被辯證法的遊戲給消融掉。
但是克爾凱郭爾告訴我們,這是理性哲學家的途徑,非理性哲學家不是這樣,非理性的選擇的慾望,會衝破理性的桎梏,按照自己選擇的慾望來開闢出自己所要前進的道路。

*本文整理自看理想原創音訊節目《哲學家的10種生活提案》第79集,有刪減編輯。原內容請至“看理想”收聽。
👇🔨


音訊編輯:李兔
微信內容編輯:汁兒
封面圖:《風平浪靜的閒暇》
商業合作:bd@vistopia.com.cn
投稿或其他事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