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圈所降薪,哈佛MBA就業率下跌,精英專業正在跌落神壇

在過去幾十年裡,法學、MBA一直被認為是精英職業的代表。
尤其是在英美頂尖法學院、國內四院五系畢業生幾乎可以地進入頂級律師事務所,享受豐厚的薪資待遇。
MBA學位也被視為通向商界頂尖崗位的黃金通行證,高回報、高聲望、高起點的職業標籤,成為許多人心目中穩賺不賠的選擇。
但是經濟形勢變化、再加上人工智慧的衝擊,這些光鮮亮麗的精英專業正受到嚴峻挑戰。
來源:Letsight
ID:letsight520
最近有傳聞稱,某頭部紅圈律所的應屆生起薪從3萬元/月,降至8000元/月,縮水幅度高達73%。
從2024年開始,紅圈所裁員降薪的訊息就沒有停止過,根據小道訊息,普遍都出現了10%-30%左右的降薪。
圖源:網路
紅圈所(Red Circle)的概念最早源於英國魔術圈(Magic Circle),是指一線頂級律所的聯盟。
在我國,紅圈所是指八家在行業內公認實力最強、聲譽最高的本土律所,分別為金杜、君合、方達、競天公誠、通商、環球、海問和中倫。
它們在全球各大城市設有分所,業務橫跨資本市場、跨境併購、爭議解決、智慧財產權等多個高階法律領域,一直是無數法學生擠破頭也想進入的地方。
但是現在紅圈所的風光不再,但法學專業的學生卻一批又一批地走向就業市場。
圖源:網路
根據教育部《2023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法學專業本科畢業生人數已連續五年超過12萬人,2023年達13.7萬人,較2018年增長了24%。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紅圈所的年均校招規模始終維持在200至300人之間。
以某紅圈所2023年校園招聘資料為例,其某熱門崗位投錄比高達150:1,相較2019年上漲了60%。
就算是第一梯隊的北清復交+中國政法,紅圈所的入職率也不過20%左右。
而且這幾年紅圈所的薪資水平也明顯下降,甚至多所律所被曝出延遲晉升、凍結薪資乃至裁員訊息。
眾所周知,全國前10%的律師掌握了90%的高價值案件。
律師本質上是一個資源型職業,要麼跟著資深律師分資源,要麼獨立執業後慢慢積累客戶和口碑。但不論哪一條路,都不是簡單的事情。
不少律師就只能另闢蹊徑,有的轉行、有的考公考編、甚至有的成為網紅。
曾經港臺律政片告訴我們,律師是一個精英範十足,多金又專業的職業,但現在一切都已經改變。
即使是塔尖般存在的紅圈所,也只有一小撮人能夠站上去,如今就連八大律所都搖搖欲墜,塔下更多的法學生日子更加艱難。
“月薪3000招不來一個司機,但是可以招到一個有駕駛證的法學生”,被譽為天下第一考的司法考試,在現實面前如此廉價。
法學專業如今變成了除了考公、考編的首選專業。“紅圈夢”正在褪色,而“法律人”的出路也越來越窄。
不只是法學,連MBA這種傳統意義上的“金牌專業”,也正在經歷寒冬。
曾經,哈佛MBA是全球商科精英的終極歸宿。
TikTok CEO周受資、美國四大晶片巨頭之一博通掌門人陳福陽、英國前首相蘇納克…他們都曾修讀哈佛MBA學位,這裡也成為了他們職業生涯的轉折點。
高回報、高聲望、高起點,是哈佛MBA的三大標籤。
但是,最近有資料顯示,哈佛MBA 2024年春季畢業生中,有23%在畢業後三個月仍未順利就業。這一比例遠高於往年,引起大家關注。
要知道,哈佛MBA的門檻非常高,錄取率僅為12%,每一位入選者幾乎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行業翹楚。
圖源:The Wall Street Journal
按照慣例,他們畢業後大多會進入頂級投行、管理諮詢公司或大型科技企業的關鍵崗位,實現職場生涯的華麗升級。
2021年,哈佛MBA畢業生的平均年薪高達19萬美元,部分進入對沖基金的畢業生起薪更是突破40萬美元。
但現在一切都在改變,這場寒潮不侷限於哈佛,甚至席捲美國多所頂尖商學院。
根據彭博社的統計,在美國最頂尖的七所商學院(M7:哈佛、斯坦福、賓大沃頓、哥大、MIT、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西北大學凱洛格)中,畢業後三個月仍未就業的比例在2024年普遍上升。
MIT斯隆商學院未就業率達到22.8%,哥倫比亞大學為13%,芝加哥布斯和凱洛格的情況更為嚴峻,就業壓力是2021年的兩倍。
即便是就業率最高的賓大沃頓商學院,也有超過7%的畢業生在三個月內未收到任何錄用通知。
圖源:彭博社
不是學生不優秀,更不是學位含金量縮水,而是大環境改變讓這些高階崗位急劇減少。
麥肯錫、貝恩、BCG等頂尖諮詢公司、投行、科技企業等正在大幅削減人力預算。
麥肯錫甚至直接將部分新人的入職時間推遲到明年;高盛2023年校招人數銳減三成,投行業務交易量持續低迷。
谷歌一口氣裁員1.2萬人,2024財年MBA招聘人數同比下降17%;微軟也在將校招資源大幅轉向AI相關崗位。
科技巨頭們不再像過去那樣爭搶MBA精英,而是將更多預算投向技術人才。
精英專業越來越不划算,成本越來越高,投入越來也大,但回報越來越不確定。
在國內,法學尚且算得上價效比較高的專業,雖然就業內卷,但至少路徑明確。
而在英美,法律教育則是名副其實的“高投入、高門檻”專業,但回報卻越來越不確定。
以美國為例,本科並不開設法律主修課程,法學院屬於研究生層級,常見學位包括:
JD(Juris Doctor):美國法律執業的主路徑,學制3年,任何擁有學士學位(不限專業)者均可申請,但需透過LSAT考試。JD畢業可參加美國和加拿大的律師資格考試,總投入超過20萬美元。
LLM(Master of Laws):為期1年,主要面向已有法律背景的國際學生和在職法務,無法直接用於美國執業。
JSD/SJD(Doctor of Juridical Science):研究導向的法學博士,適合學術方向發展。
而英國的法律教育體系是本碩博貫通型,但整體也高度職業化:
LLB(Bachelor of Laws):為期3-4年,屬法學本科,課程涵蓋合同法、刑法、產權法、歐盟與人權法等,申請不要求專業背景。
LLM(Master of Laws):為期1年,僅接受具備法學背景的申請者,課程偏向職業實務,為考取英國律師執業資格的主流路徑。
MA/MSc法律方向碩士:為期1年,接受跨專業申請者,課程多為法律+管理、政策等交叉內容,並非傳統法律職業路徑。
PhD/LLD(法學博士):學制約3年,偏重學術研究。
近年來,英國法律體系改革(如SQE制度)在降低門檻的同時,也帶來了市場的進一步擁擠。
大量國際學生即使完成法學學位,也難以留英就業,不得不選擇回國或轉行。
從投入來看,無論是美國的JD還是英國的LLM/LLB,兩者都意味著時間、金錢與精力的巨大消耗。
但從回報來看,本土崗位有限、律所門檻升高,使得這類傳統精英專業的價效比不斷下滑。
如果說法律教育還勉強保留著“專業資格”的穩定屬性,那麼MBA就更像是一場豪賭。
以哈佛商學院MBA為例,兩年專案,2024-2025學年的學費為76,410美元,總費用為152,820美元,約合112萬元人民幣,而這還不包括生活費。
圖源:Harvard Business School
斯坦福、沃頓、哥倫比亞等專案學費也在8萬美元左右,總成本達到13萬美元每年。
圖源:Stanford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而MBA的回報,卻越來越難以預判。
諮詢、投行、大廠崗位本就有限,留學生簽證限制和就業形勢收緊更讓風險增加。
越來越多MBA畢業生髮現,哪怕來自頂尖商學院,年薪也不一定能“對得起”這筆鉅額投資。
其實,刨除外界因素,法律和MBA兩類傳統精英專業本身就有一個“致命弱點”,這些專業缺乏技術壁壘,偏文科,容易被替代。
在AI、自動化浪潮下,法務分析、財務建模、合規審查等傳統高薪崗位的門檻正在一點點削弱。
當代精英專業教育,正在面臨一個殘酷的現實。那些曾經讓人“穩賺不賠”的金字塔尖專業,如今也成了不確定的風險產品。
精英專業的根基正在被動搖,過去靠學歷篩選、靠經驗定價的職業路徑,現在卻被工具和技術所顛覆。
由此帶來的結果就是,傳統高薪崗位的專業壁壘被稀釋,崗位數量增長停滯,僱主對起薪和人員配置的投入也更加謹慎。
即使你畢業於頂尖法學院或商學院,也可能不得不面臨低薪起步、轉行重來,甚至失業的現實。
更唏噓的是,這些投入是不可逆的,一旦走上這些精英專業路徑,百萬的投入和三五年的時間就會成為沉沒成本。
這其實也是我們這一代專業選擇的悖論,越是精英路徑,投入越大;投入巨大,回報越不確定。
那些體面的精英專業和職業,其實脆弱得不堪一擊。
多說一句:
微信更新了推送機制,很多小夥伴反饋說經常看不到我們的更新,這裡建議大家將我們的公眾號加一個星標,以免錯過我們的推送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