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不是萬能的,不希望因此嚇退一些學生。」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14日宣佈,即日起不再要求美國本土學生申請時提供ACT或SAT成績,成為全美頂尖名校中,第一所採用「選擇性考試成績」(test-optional )的大學。

芝加哥大學宣佈,將不再要求美國學生提供ACT或SAT成績。 (取自芝大官網)
校方並宣佈,將為家庭年收入低於12萬5000元的學生提供免學費保證;而對大多數家庭年收入低於6萬元的學生,除了提供學費援助,還補助食宿費用;申請者若為家中首位大學生,還可能獲得2萬元的補助,及大一暑期實習機會。
芝大學費每年超過7萬元。大學部院長博耶(John Boyer)指出,芝大的目標是對所有人提供平等的菁英教育機會。
芝大今年因申請人數創新高,錄取率僅7.2%,創歷史新低。新的錄取規則,也是該校自1957年以來的作出的重要改變。校方表示,申請學生不須提交SAT或ACT成績的作法,僅適用美國學生,每年約佔16%的海外申請者,仍須提交上述兩項分數的其中一項。
該校招生辦公室負責人南多夫(James G. Nondorf)指出,考試並不是萬能的,他不希望因此嚇退一些學生;新方法有助錄取不同背景的學生。
南多夫表示,校方希望招收更多來自中低收入家庭的學生,目前芝大6000名本科生中,只有10%在2016至2017學年獲得足夠的獎學金支援。
芝加哥大學是全美和全球皆名列前矛的知名學府,多位諾貝爾獎得主在芝大任教,今年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的「全美大學排行榜」排名中,僅次於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大學,與耶魯大學同列第三;去年新生平均錄取成績,SAT為1540分, ACT則在32到35分間;芝大也允許傳送兩分鐘的影片代替原有的面試。
SAT是由美國大學理事會監督的大學入學固定專案,2017年有超過180萬高中生參加長達三小時的SAT考試,內容包括數學、閱讀和寫作。約200萬人參加了三個小時的ACT考試,內容包括數學、閱讀、英語和科學,兩種測試都有可選論文部分。
儘管大部分考生都想透過考試贏取讀大學的機會,但研究發現,獲得更多有關書籍、博物館、導師及其他形式文化或學術資源特權的學生,往往會獲得更高的分數,而越來越多的學生在爭取考高分的同時也開始質疑考試目的。
1969年,緬因州的博多溫學院(Bowdoin College)是美國第一所提出申請學生不需要提供上述測試成績的院校。不過,美國大學理事會(College Board)仍認為,考試為學校與學生提供了有用的資料及標準化的指標,也激發學生更努力學習。
在芝加哥大學14日宣佈不再要求學生一定要提供SAT/ACT測驗成績前,哈佛大學、耶魯大學也已相繼宣佈不再規定申請入學的學生必須考SAT或ACT的作文測驗,愈來愈多大學甚至准許學生自行選擇是否參加SAT和ACT測驗,而芝加哥大學的決定,讓這股放棄測驗成績的趨勢更形擴大。

耶魯大學已經不再要求SAT/ACT寫作成績 。圖為學生走過耶魯大學校園。 (路透)
「華盛頓郵報」則稱芝大此舉為「打破24所地位最崇高研究大學,長久以來支援主要入學測驗的銅牆鐵壁的分水嶺」。
高等教育內幕網站說,芝加哥大學決定放棄入學測驗很特別,因為它招生毫無困難,去年9月招收2419人,結果有2萬7694人申請。
大學理事會2005年開始在SAT增加作文測驗,可是測驗模式受到許多專家批評,包括沒有對文字內容是否正確評分。
大學理事會2014年改革SAT,包括大肆改變作文形式,強迫考生對文章內容引用證明。批評者大致認為新版確有進步,可是有些人繼續質疑作文測驗的價值。
根據普林斯頓評論公司(The Princeton Review)的統計,目前只有25所學校還維持這種要求作文成績規定,哥倫比亞、康乃爾、賓州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都不再要求這種成績。
聖地牙哥大學說,他們決定作文測驗並非衡量錄取的可靠標準,反而是測驗的其他部分、大學先修課程測驗、高中課程和分數比較可靠。
普林斯頓評論說,超過70%SAT考生和超過50%ACT考生參加作文測驗,可是隻有不到2%大學規定要作文成績,使學生和納稅人為此浪費幾千萬元,卻沒有任何利益,因此應該廢除。








灣區世界日報官方公眾號
每日推送最新灣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