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奇女,將一生活成了傳奇,死後遺願更是特立獨行

文 | 有書張瀟 · 主播 | 一凡

呂碧城,作為民國四大才女之首,不僅被譽為中國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還是中國第一女報人。
其斐然的才華,曾造就了“絳帷獨擁人爭羨,到處鹹推呂碧城”的盛況。
詩人易實甫更是評價她“詩文見解之高,才筆之豔,皆非尋常操觚家所有”。
除此之外,呂碧城還是中國近代最早的女校長之一,她培養了眾多傑出女性人才。
與此同時,她也是中國近代女權運動首倡者之一、上海灘的第一位女首富、中國最早涉政的女性之一,等等。
然而,這位集才華、美貌、財富於一身的女子,雖然將人生演繹得多姿多彩,卻在最好的年華皈依佛門,死後的遺願更是令人難以置信。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她做出如此抉擇?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呂碧城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

年少的變故,似乎奠定了她一生的基調

1883年,呂碧城出生在安徽的一個書香世家,家境非常殷實。
父親曾身居光緒年間進士,從小就熱愛讀書,尤其喜愛收藏書籍,家中光藏書就有三萬冊。
母親是官家小姐,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在那個封建思想依然濃厚的年代,呂碧城父母的思想卻相當開明,注重詩書傳家。
因此在姐妹幾人年幼時,父母就開始親自培養,在他們的悉心教導下,呂家的四個孩子都飽讀詩書。
在一眾姐妹中排行老三的呂碧城尤為出眾,天資聰穎的她五歲能詩、七歲能畫。
在別的女孩都還在天真玩耍之際,她便能輕鬆和父親對上“秋雨打梧桐”的詩句。
原以為平靜安寧的日子會一直持續。
誰知天意難測,少女12歲時,父親病逝。
因家中沒有男丁,貪婪的族人夥同綁匪囚禁了母親,侵吞了她家的家產。
看到昔日和藹可親的家人在父親屍骨未寒之際如此逼迫於她們,這讓年少的呂碧城第一次領略到人性的黑暗。
面對無助哭泣的姐妹,內心悲痛的她強壓下心中的慌亂與茫然,沉著冷靜地開始自救。
思慮良久,呂碧城寫信求助於父親在朝為官的好友。
最終,侵吞了大部分家產的親戚,受輿論所迫,釋放了母親。
沒想到,在她喘息未定之際,又遭汪家退婚。這是父親生前為她訂下的門當戶對的親事。
因家境沒落及呂碧城救母時表現出的機智與果敢,這讓汪家覺得眼前這個女子過於精明,難以駕馭……
在經歷了一連串打擊後,讓呂碧城嚐遍了人情冷暖。
同時也讓她清楚地意識到,此時的女性都依附於男人而活,自己根本沒有話語權,而要想在家族中站住腳,就必須獨立。
想法在心中成形,這也似乎預示著呂碧城不一樣的未來。
後來在親戚的再三逼迫下,迫於無奈的母女幾人只好去投奔了在塘沽為官的舅舅。
心地善良的舅舅收留了她們,並對她們照顧有加,生活也算衣食無憂。
而生性好學的呂碧城,在舅舅家八年間,也從未間斷過學業。
直到1904年,隨著西方國家的新思想不斷湧入,封建思想受到了挑戰。
在這期間,呂碧城讀了許多先進思想作品,在得知天津將興辦女子學堂時,內心充滿了期待。
然而,當滿心歡喜的呂碧城向舅舅提出要去天津學習時,卻被生性保守的舅舅一通大罵,不但禁止她拋頭露面,甚至開始催婚於她。
此刻,呂碧城覺察到,她之前只是幸運,有一個思想前衛的父親。
但現實卻是,那時的女子生活空間仍是狹小的,女性的個性與才華,甚至是會被削減和打壓的。
看清這點的呂碧城,不顧家人的反對,當天夜裡就隻身逃離,扒火車去往了天津。
義無反顧地去追尋內心的嚮往,這年,她剛滿20歲。

因才情聲名鵲起
從而引起政文兩界名流關注
不過到達天津的呂碧城孑然一身,機智的她轉念一想,是不是可以靠文字才能,先安定下來。
於是寫信求助於在《大公報》工作的朋友,不曾想這封信卻意外被報社總經理英斂之看到了。
在當時,大公報是引領時代的進步期刊。
英斂之十分欣賞這位才華橫溢又勇於掙脫家庭束縛的女子。
深感這正是報社所需的人才,便邀請呂碧城來報社做編輯,就這樣,她成為了《大公報》的第一位女編輯。
入職後的呂碧城主要負責女性板塊的撰稿,憑藉卓越的文筆工作開展得很順利。
剛開始她只是在《大公報》上刊登一些詩詞,卻意外贏得眾多中外名流青睞,紛紛寫詩相贈。
初步打響名氣的呂碧城意識到了報刊傳播的影響力。
她深感女性受教育的重要性,認為女性不應被男權限制,否則國家是難以發展、進步的。
因此,她決定藉助《大公報》為眾多女性發聲。
或許是受自身經歷的影響,再加上不斷學習新思想,她的文筆犀利,見解獨到。
文章一經發表瞬間吸引了無數文人志士的共鳴,甚至還得到了無數官紳的推崇,這年,她才21歲。
此時,袁世凱正欲在天津籌辦女學。
呂碧城因名氣與深厚的文化功底,深得當時的教育總長傅增湘欣賞,遂力薦她參與興辦女學。
得此訊息的英斂之帶著她遍訪當地的社會名流,著手籌資、選址等一切事宜。
並在不少官吏的撥款贊助下,北洋女子公學正式成立,呂碧城任職教員。
後來憑藉才華和追求女性解放的毅力,呂碧城僅用4年時間,在25歲之際,就名聲大噪。
不僅結識了一大批名流人士,甚至連革命志士秋瑾也慕名上門拜訪。
不過在那個時代,25歲的女子皆已成婚,呂碧城雖事業有成,但感情之路卻很曲折。
她喜歡交際,經常活動於各個社交場所,美麗聰慧再加上豪爽的性格,引來大批愛慕的眼光。
其中不乏袁世凱之子袁克文,世人皆贊兩人相配。
但退婚的打擊使呂碧城對愛情失去了嚮往,且袁克文生性風流,這也與她倡導的男女平等理念相悖。
頭腦清醒的呂碧城深知自己尋求的是勢均力敵的精神伴侶,所以,她不被權勢而誘惑,也不因別人的話語而動搖。
就這樣,看淡感情的呂碧城選擇專注事業發展,沒多久,就因能力出眾被任命為北洋女子公學校長。
教育事業穩步推進,呂碧城卻不想侷限於用教育去影響女性思想。
她開始渴望透過政治途徑深化女性思想改革。
1912年,29歲的呂碧城答應了袁世凱做他的秘書,並由此成為中國近代史上最早的涉政女性之一。
然而,正當她想一展抱負之際,卻瞭解到政客們並非真心在意女性權益的解放,只是想利用自己的聲望為袁世凱復闢稱帝做宣傳。
官場的黑暗讓她感到十分失望,於是她憤然辭職,前往了上海。

繁華時也不隨波逐流
來到上海的呂碧城憑藉其敏銳的眼光、豪邁的魄力及廣泛的人脈,做起了外貿生意。
僅僅兩三年的時間,她便成為了上海灘名副其實的“白富美”,而此時,她剛剛32歲。
在經歷了事業的成功,愛情的曲折後,步入中年的呂碧城開始對人生有了新的體悟。
為了找到存在的價值,她想去更為廣闊的地方學習。
1918年,呂碧城隻身前往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就讀,攻讀文學與美術。
然而,身處異國他鄉,即使生活都被學業所填滿,她仍找尋不到內心的寧靜與充實。
後來學成歸國後,在一次偶然機緣下,她結識了諦閒法師。
法師的一句“人經歷的種種,都是定數,都是前生的債,今生來還”的開導。
讓呂碧城幡然醒悟,原來年少喪父、退婚、愛情不順等等,都是世間的因果。
想通後的她不再追求於個人事業,而是決定皈依佛教去修行。
不過在領悟人生真諦前,她渴望再次遊歷世界。
於是呂碧城再度出國,開始了為期7年的遊歷。
在遊歷期間,她透過報刊分享見聞,向國人傳遞外國先進文化。
除此之外,呂碧城還熱心於慈善公益。
每當國內發生災害時,她都會第一時間捐款。
她還熱衷於動物保護,提倡素食主義,是中國動物保護事業的先驅之一。
隨著時間的車輪無情駛過,呂碧城的心境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臨近天命之年的她又做了一個讓眾人都驚訝的決定。
選擇正式皈依佛門,成為在家居士,法號寶蓮,並翻譯了大量佛教典籍,以尋求內心的安寧。
在之後的日子裡,呂碧城仍然不斷地鼓勵女性去追求自身價值,並利用自己的財富和影響力,為慈善事業繼續貢獻著力量……
然而光陰似箭,1943年,這位才華萬丈的女子在寫下“匆匆說法談經後,我到人間只此回”的詩句,便悄無聲息地離開了人世間,享年61歲。
根據遺囑,呂碧城將全部財產捐贈於佛寺。
之後她又以獨特的方式寫了“不留屍骨,火化後將骨灰與面和成丸,投於大海餵魚”的遺言。
回望這位特立獨行女子的一生,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一直將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
面對家庭束縛時,她勇於掙脫。
在感情和生活上,她始終遵循內心而活,這份睿智與清醒,讓她活出了獨屬於自己的絢爛與精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