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戰”背後,東哥的“權力遊戲”

本文是圓方的第1153篇原創
(點選標題下方小耳機標誌可收聽音訊)
01
2025年的春天,當劉強東身著騎手服親自配送外賣的照片刷屏社交平臺時候,當東哥有了新的一起吃火鍋的“兄弟們”的時候,當京東舉起了“替天行道”“為民除害”的大旗的時候。
這場刷屏的“外賣戰爭”,早已超出了商業競爭的範疇。
前兩天,圓方寫了:
今天我們一起換個視角,去看看可能存在的一場關於權力重構的劇本:
離京東決策層兩年多的東哥,或許正以“對外戰爭”為名,重演著歷史上君主收攏權柄的經典戲碼。
02
翻開人類組織史,對外戰爭始終是重構內部秩序的最短路徑 。
拿破崙透過義大利遠征將雅各賓派與保王黨的矛盾轉化為"法蘭西榮耀",在軍功加持下廢除議會、頒佈《共和八年憲法》,用大炮轟開了權力集中的通道的故事
揭示了一個權力法則:
戰爭狀態下的資源壟斷與矛盾轉移,能夠天然消解組織內部的離心力。
對外戰爭的權力統合效能,源於其特有的三重機制:

矛盾轉移的虹吸效應

路易十四將貴族離心傾向歸咎於"荷蘭陰謀"如出一轍——17世紀的法國民眾因痛恨"海上馬車伕"的貿易霸權,默許了國王對地方稅收權的剝奪 。在戰爭語境下,任何質疑戰略的聲音都會被解構為"資敵行為"

當京東將美團的模式定義為"資本壓榨"時,內部的管理摩擦與派系鬥爭瞬間轉化為"對抗外部敵人"的正義敘事 。

資源壟斷的集權效應

歷史證明,戰爭能夠突破常規治理的約束:拿破崙借反法同盟威脅之名成立法蘭西銀行,將財政權從議會轉移到軍部 ;斯大林透過衛國戰爭重建幹部任免體系,用"軍功授銜制"取代了黨內民主程式。
在這次“外賣戰”中,京東此次許多資源調配權收歸總部,這種超常規集權得以順利實施,正源於"戰時狀態"的合法性背書。
忠誠考核的篩選效應
正如腓特烈大帝在七年戰爭中要求士兵佩戴特定徽章,以此區分嫡系與舊貴族勢力 。
當東哥要求騎手統一佩戴印有“全職員工”的標牌時,這不僅是品牌標識的強化,更是"視覺化的忠誠考核體系"
03
權力分散化治理的困境,往往需要戰爭來打破。拿破崙霧月政變前的法國督政府,因過度分權陷入"鞦韆政策"的癱瘓,直到對外戰爭需求催生出軍事獨裁體制 ;

明成祖朱棣設立內閣引發文官集團膨脹,最終透過五次北伐蒙古重建皇帝親軍體系。

回顧過去幾年,京東的發展週期同樣符合這一規律:

放權期是2018-2022:

由某職業經理人主導的"組織結構改革"帶來了階段性的GMV增長,但也導致部門和區域決策權過度下沉。
失控期是2023-2024:管培生體系與職業經理人派系的博弈,使新業務和許多內部工作的推進耗時成倍的增長。
收權期或許就是2025當下:外賣戰爭創造的"緊急狀態",使東哥得以繞過常規流程,將許多專案的直管權收歸己手。


這種週期性震盪,印證了組織學家昆西·賴特的論斷:"
當常規治理無法解決內部裂痕時,戰爭狀態提供的非常規權力通道,往往成為組織續命的最後方案" 。

04
需要強調的是,戰爭作為權力工具並無道德屬性,其效果取決於使用者的控制精度。
拿破崙透過《民法典》將戰時集權轉化為長效治理機制,使法國大革命成果得以制度化延續 ;

項羽鉅鹿之戰後未能及時將軍事權威轉化為政治體系,最終陷入"霸王別姬"的困局 。
對於當下的京東而言,外賣戰爭的真正價值不在於市場份額的百分比,而在於能否藉此構建出"後東哥時代"的

權力穩態

——正如嬴政滅六國後以郡縣制替代分封,將軍事勝利轉化為制度遺產 。


從波斯帝國的驛道到蒙古人的箭囊,從拿破崙的大炮到美團的演算法,人類始終在尋找組織控制的終極密碼。
京東外賣戰爭的價值,在於它再次驗證了那個古老的真理:當內部秩序陷入僵局時,對外戰爭永遠是最鋒利的制度手術刀。這把刀不生產權力,它只是權力的顯影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