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精英學校的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申請人數數量不斷增加,感到壓力倍增的申請者必須盡一切努力讓自己脫穎而出。
高壓之下,一些學生會選擇犧牲自己的“道德觀”鋌而走險。比如在此次調查中,就有61%的人相信“造假資訊”可以幫助他們拿到一紙offer,其中更有31%的人對此深信不疑。

那麼,究竟哪些環節給了這些造假者們鑽空子的機會呢?
1校外經歷成為“發大水”重災區
根據受訪者的回答不難發現,校外經歷部分的“可操作空間”非常大。
其中,志願活動時長成了“造假”第一名,40%的人表示,他們實際上並沒有完成自己所聲稱的志願時長。分別有39%、38%、32%的人承認,他們有虛假的工作經驗、課外活動以及實習經歷。
此外,還有30%的人承認自己偽造了推薦信。

2申請文書or意林?
在申請文書這一環節,有24%的受訪者承認曾找人代筆,甚至更18%的人膽大包天到直接在文書中抄襲“前人的智慧”。
不過在申請文書中撒謊,最常見的還是是添油加醋一些不真實的故事(34%)。
舉個栗子,選秀節目的一大套路就是讓選手賣慘,包括但不限於“我出生於一個小山村,從小我的媽媽就告訴我…”這樣賺足眼淚的文案。

「賣慘」雖老套,但是真好用。觀眾會用熱搜告訴你他的pick,美國大學也會用offer告訴你他的選擇。
細心的同學已經發現了,每年大學們在公佈新生資料時,會特意強調“今年我們錄取了X名來自貧困家庭的學生和第一代大學生”。《紐約時報》甚至曾報道,有老師建議自己的黑人學生在申請白人比較多的大學時,著重突出自己所經受的磨難。
而這,也成了那些總被批評“過於精英主義,偏好錄取有錢有權人家孩子”的頂尖大學,向大家證明“我不是,我沒有,我們很關注從苦難中成長起來的孩子”的力證。

3“我就站在你面前,你看我有幾分像從前”
除了捏造論文和校外經歷之外,許多受訪者表示,他們在申請中的某些「人口統計」部分也沒說實話:
39%的人歪曲了自己的種族或民族,33%的人歪曲了自己的宗教偏好,另有22%和20%的人自稱是殘疾人或退伍軍人。

這讓主頁菌想起了Vijay——一個印度裔美國人,透過剃光頭、把中間名改得更像非洲人、加入黑人學生組織等一系列手段,完成了從亞裔向非裔的華麗變身,成功拿到了包括哈佛、耶魯、哥大等在內的11家大學面試邀請,並順利進入了一所心儀大學的醫學院。
事實上,那所學校對學生平均分的要求,大概在3.84,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如果是印度學生,3.1的平均分根本申請不到醫學院,而我作為黑人,竟然能接到這麼多邀請。”

由於每年都會收到數以萬計的申請,美國大學也很難做到逐條檢查申請者是否存在造假行為。相反,他們更依賴於經驗、直覺和信任制度(Honor System)。
Quora上曾有招生官現身說法,幹這行久了,他們也能識別出來哪些行為是“一眼水”。

課外經歷豐富是件好事,但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當申請者的經歷過於豐富時,招生官們可能就要在真實性上打一個問號。

而一個在成績單上體現不出來上過高階寫作課程的學生,卻能在文書提出高瞻遠矚,活脫脫像一個50歲的哲學家,也會引起招生官的注意。

當然,美國大學也在不斷完善各種制度,來減少造假行為的發生。
布朗大學2022年宣佈增加申請信用審查制度,要求學生保證自己在錄取過程中所提交的一切材料都是真實的,而且學校還會將需要核實的資訊發給輔導老師進行確認。
加州大學不僅會對申請文書查重,還會隨機抽取申請者的申請材料進行真實性驗證。被抽中的申請者需要提供原始檔案,以核實學術經歷、榮譽和獎勵、課外活動、志願工作和社群服務、特別專案參與情況、就業情況等資訊。

為了防止推薦信造假,哥大、杜克等美國大學只認可能夠體現推薦人“實名”且“官方”的郵箱;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還會給推薦人一個表格,請他們對學生的領導力、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各項水平進行打分。
而不少大學都會在申請中增加面試環節,這個專案究竟是不是是申請人本人完成的、Ta在其中又參與了多少,幾個問題一問便知。

造假行為不僅容易被發現,還有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
在此次調查中,30%的受訪者承認他們的造假曾被發現,其中62%的人直接被學校拒絕或撤回offer。
要知道,美國大學對弄虛作假行為的容忍度極低,情節嚴重者可能會被大學拉入永久黑名單,而大學之間可能也會有相關的交流,這也可能導致申請者失去更多的申請機會。
弄虛作假的所謂捷徑,其實早已暗中標好了代價。
申請方法萬萬千,只有誠實才是最佳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