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90%國際生“踩雷”美本申請的10大新誤區!說出來都是淚!

眾所周知,每年申請季的競爭都十分激烈,美國大學招生官必須從眾多才華橫溢且多元化的申請者中做出選擇。
尤其是一些明明自身背景非常過關的學生,但申請結果卻不如預期的情況,到底問題是出在哪裡了呢?
在美國社群論壇Reddit上,一位教育專家與MIT、斯坦福大學、耶魯大學、康奈爾大學和芝加哥大學的前招生官共同討論、審查了多位申請人的材料。
最後他總結了國際學生在申請規劃和過程中最常犯的10個錯誤,希望能幫助到大家順利度過申請的這個重要階段,確保自己不會重蹈覆轍!(為方便閱讀,以下用第一人稱敘述)
不努力彌補低GPA成績
如果申請人的目標是高競爭力的大學,或是申請經濟援助計劃,你需要一個出色的學術背景。
有些學生會找所謂的“藉口”,例如家庭壓力、心理健康等問題,雖然GPA成績下降是可以理解的,但很可能會有其他申請者面臨類似的困境,且他們的成績沒有下降。
因為美國大學希望被錄取的學生即使是在壓力下依舊錶現良好。
在我看來,還有一些學生過分依賴預估成績,尤其是在11年級成績相對較弱的階段。申請人和TA的輔導員可以解釋評分的制度,例如在11年級的成績下降,但最終可能有其他學校(甚至是學生自己的學校)會有成績更好的申請人。
如果你想要彌補11年級較低的成績,建議可以提供完整的12年級成績。
不努力提高標化成績
如果你是一名來自非IB課程體系的國際學生,即使大學實行“標化可選”政策,你也應該把標化考試視為一項必備要求。
申請人應該計劃有足夠的時間來提高標化考試成績,尤其要確保在提交申請時交出一份完美成績。如果學生在提交申請時的標化考試成績,低於所有申請人的平均成績,他們可能會在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中國學生特別應該在SAT閱讀與寫作部分取得高分,這樣能使招生官相信你和美國及其他國際學生一樣表現良好。
各個美國大學每年會公佈新一屆學生的標化考試成績平均分。一般來說,學生應該將“25%位數”的成績視為最低要求,將“75%位數”的成績視為目標
例如普林斯頓大學2028屆新生SAT中位數範圍為1510-1580,ACT中位數為34-35;MIT2028屆錄取學生SAT中位數在1520~1580分,ACT中位數在34~36/35~36。
如果學生還沒有準備好標化成績的話,提前申請(EA/ED)可能並不是最好的策略。
沒有提交第三方面試影片
越來越多的大學接受InitialView和其他第三方面試的形式,對於國際學生來說,一些美國大學強烈建議提交第三方面試影片。
第三方面試
學校委託第三方機構幫助學校進行面試,需要付費,可以重複多次進行。第三方機構會將面試過程錄製成影片,申請人可以選擇表現最佳的一次傳送給學校。
對於大學招生官來說,第三方面試讓學生有機會在與真人進行的無指令碼面試中展示自己的英語口語能力、即興思維和社會技能。
第三方面試與校友面試的功能不同:面試官的報告內容可能不包含申請人舉止和溝通技巧。
而第三方面試是申請過程中最接近“你所見即所得”的組成部分,因此它們正成為招生流程中越來越重要的一部分。
課外活動填寫過於雜亂
在美國大學申請中,課外活動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它們不僅展現了學生的多元化才能,更體現了個人價值觀、成長軌跡及領導力。
由於Common App內“活動經歷 Activities”的填寫限制為150個字元,申請人必須在資訊密度和溝通清晰度之間取得平衡。
課外活動部分是讓招生官瞭解你的第一個機會,這不僅僅是為了“得分”和積累成就,而是為了展示你對興趣的熱情以及你的時間管理能力。
對於仍在規劃階段的同學,建議儘早挖掘個人興趣,規劃有連貫性、永續性和深度的課外活動,為未來的申請打下堅實的基礎。
過度包裝和美化申請材料
很多學生和家長認為,申請文書和活動列表越“高大上”,越能打動招生官。
於是,有些學生在申請材料中誇大其詞,甚至虛構自己沒有參加過的活動,或者描述一些自己並不真正感興趣的事情來“討好”招生官。
這其實是非常危險的,因為招生官都是非常有經驗的,他們不僅會透過文書來判斷學生的真實性,還會在面試或者推薦信中進一步核實這些內容。
如果招生官感覺到學生所展示的並不是一個真實情況的自我,反而會讓申請變得更加不利。
粗心大意的拼寫錯誤
多虧了現代寫作輔助工具,申請材料中的錯誤和拼寫錯誤比以前少了很多,但是學生們經常忘記仔細檢查,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容易避免的錯誤:
  • 在“職位/領導描述”和“組織名稱”欄位的末尾有額外的空格(這些空格出現在逗號之前);
  • 段落之間有額外的空行。Common App會自動在段落之間新增空行,在段落之間多加一行會導致格式混亂;
  • 字母大小寫不規範。最常見的是:主語(如數學、物理、計算機科學)的名稱在不包含其他專有名詞或形容詞的情況下(例如英語、希臘語、美國曆史、中東研究)是不需要大寫的;
  • 貨幣符號的不當使用。在大多數英語規範中,貨幣符號應放在數字前面(例如$500,而非500$),另外,新增“美元”一詞也是多餘的(“$500美元”);
  • 大寫字母“K”或小寫字母“k”在千位數學上的用法不一致。例如“km”表示公里,“k”在金融、商品和商業領域中通常使用;然而,大寫字母“K”更常用於長距離跑步(5K、10K)、社交媒體指標(“100K粉絲”)和廣告(“贏得10K美元獎學金”)。
在我看來,大寫字母“K”看起來更“整潔”,但一致性也很重要。
過於依賴ChatGPT
由於ChatGPT、Google Docs、Grammarly等寫作輔助工具的出現,近年來,申請文書的可讀性顯著提高,這使得招生官的工作變得更加輕鬆。
但這同時也使得招生過程變得更加困難,因為大學會難以篩選出不具備相應英語水平的申請人。
關於如何在申請過程中合理使用ChatGPT,我想說幾點能為申請人帶來負面影響的因素
  • ChatGPT有一些預設標點符號行為(例如使用長破折號),以及某些詞語被發現是ChatGPT的使用標誌,例如“delve”(織錦)、“tapestry”(深入研究)、“resonate”(共鳴)等詞語在文章中非常常見。
  • 即使在ChatGPT出現之前,拼寫規則的不一致(例如美式拼寫與英式拼寫的混用)就暗示了文字要麼未經仔細校對地使用了寫作輔助工具,要麼來源於多個不同的渠道。
    如果使用ChatGPT來獲取建議,請為其設定特定指令,讓其遵守統一的拼寫規則(比如美式拼寫)。儘管申請文書不一定非要採用美式拼寫或風格,但整篇文書的拼寫規則必須保持一致。
    比如同一個單詞出現了兩種拼寫形式(如“honor”和“honour”),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警示訊號。
  • ChatGPT傾向於在文章中給出結論,包括建議與反思,這些文字會顯得乏味、缺乏說服力且沒有必要,並非所有事情都需要明確表達。
在文書中沒有融入文化視角
美國大學的招生錄取過程並不公平,它並不是一個決定哪個申請人比另一個更“有資格”的政策。
那麼,大學在錄取國際學生時看重的是什麼呢?本質上,是他們國家的“代表”。
我在一些堪稱“完美”的申請中看到的一個共同點是,申請者的文章在客觀標準下是優秀的(無論是內容還是寫作風格),但它可能是來自世界任何地方的申請者所寫的。
這些文章沒有體現出這位申請者作為自己國家“代表”的獨特性——因為其他地方也有很多同樣優秀的申請者。
有時,在申請材料中會有沒有提及的一些重要的文化和社交服務相關的課外活動。這並不表示主文書要全部圍繞你的課外活動,但將一些既有趣又令人印象深刻活動融入其中是有幫助的。
另外,有一些中國學生會用到精彩的中國典故或傳奇人物故事。由於文化背景的差異,這會導致招生官理解的困難,因此表述能力不強的申請人此時需要慎重對待。
文書裡過度的“創傷”和“催淚”
美本申請中,文書是最能展現申請者個性與價值觀的材料,透過講述自己獨特的故事與經歷,描述自己的背景、身份、個人信仰、品質,以及塑造或挑戰他們的經歷。
而當申請人在提筆寫作,企圖引起招生官的注意時,很容易在無意中落入“trauma dumping”的陷阱,在文書中“過度分享”(Overshare)和“訴苦”,反而對讀者產生負面影響。
文書寫作不是創意寫作比賽,尤其是在ChatGPT時代。情感共鳴固然重要,但對於國際學生來說,它並不是最重要的。

事實上,招生官越來越需要擺脫對申請者的情感依賴,因為並非每一份打動人的申請都能換來錄取。這就可能導致

過分強調情感因素適得其反

缺少權威/令人信服的推薦人
對於申請人來說,最有力的推薦信來自那些畢業於頂尖大學的,或是曾經教授過、“輸送”許多學生進入頂尖大學的。
因為大學可以依賴這些權威的推薦人提供可靠的“證詞”,來判斷哪些學生最有可能成功。
很多留學家庭常常犯的錯誤是,花費大量精力去找名人,例如政治家來寫推薦信,而不是從那些對招生辦公室來說更有說服力的人。
美國的招生官大多數並不關心外國政治家的看法,唯一的例外可能是一些親密盟友的國家元首。
看完上面這些國際生在美本申請中常見的幾大問題後,你有沒有“中招”呢?如果不小心“踩雷”,可能會影響申請的效果,甚至導致錯失機會。
美國大學申請不僅僅是準備、提交申請材料的過程,更是一次展現個人能力和獨特性的機會。透過避免這些常見錯誤,你才能以更好的狀態面對未來的挑戰。
想要了解轉學?直接新增小助手諮詢就可以,或是點選下方【轉學評估】,瞭解自己真實實力。
 近期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