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兩天,很多人在吃一個“大瓜”:華為招聘事件。
簡單來說,有媒體報道,3月10號下午,華為在內部員工社群平臺釋出了一則6500字的通告,指出72名華為正式員工以及19名OD員工(即外包派遣),在招聘過程中存在徇私舞弊行為,多人通過出賣公司資訊資產獲利。

新聞報道里,還有這樣一段話。
另據經濟觀察報訊息,相關人士透露,早在2024年年中,就有人在社交媒體上舉報稱,部分華為HR、內部員工和某IT社群博主、外部培訓機構組成了一個替考產業鏈,“花錢就能進華為OD崗”。
似乎這件事兒,已經變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
很多讀者讓我聊聊這件事。說實話,我並不清楚多少內幕,但我確實知道行業存在著一些類似的“灰色地帶”。
這中間還涉及到很多商業邏輯,非常有意思。
所以今天,我想把這件事跟你聊聊清楚。
首先,咱們得明白一個基礎事實,對於很多大公司來說,有一些崗位,其實讓他們非常“頭疼”。
這種崗位通常帶有這樣的特點:新人難以直接上手,需要一定時間的培訓,但員工流動率又超級高。
哪些崗位會這樣?我一說你就能理解了。比如,平臺公司的客服崗。比如,一些大網際網路公司的稽核崗。還比如,一些電視臺的剪輯崗。甚至是程式設計師。
這些崗位,新人無法直接上手,需要時間不短的培訓,少則幾周,多則幾個月。對於企業來說,這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而且,這些崗位還有點類似現代社會的“電子流水線”,內容重複,又沒有很高的成長性。因此流失率特別高。
就拿客服來說吧,全球所有公司的客服,年流失率基本都在1/3以上。基本一直處於招人-培訓-流失的迴圈中。
從公司的角度來看,確實挺難處理的。
那怎麼辦呢?
我們常說,有困難的地方,就是有機會的地方。有一些非常聰明的機構,就發現了一個不小的機會:
把這個過程“外包化”。
這是什麼意思?別急,我一步步拆解給你聽哈:
假設哈,你是某大公司,我是某培訓機構。你很頭疼程式設計師培訓時間久、成本高、流失率大的問題。
這就是你的“痛點”。
於是我找到你,拍拍胸脯,我來幫你解決。
這樣,你把你的培訓資料、案例庫、招聘標準都給我,我來開個補習班,幫你批次性培訓人才。
培訓什麼?就培訓他們達到你的程式設計師從業標準。換句話說,我專門培訓他們怎麼進你的公司當程式設計師。
什麼?你擔心我的培訓質量,擔心他們達不到標準?沒關係,我只負責培訓,最後面試還是你來面,招不招這個候選人,還是你說了算。
你看,對於你這家大公司來說,吸引力簡直太大了。
它不僅把“培訓”這個過程轉移到了入職前,還大大縮短了員工適應的時間,這樣進來的員工,穩定性也會高很多。簡直是把招聘效率提高了一大截。
對於你來說,哪怕付給我一筆錢,僱我專門去幹這件事,都是值得的,一定比你自己幹成本更低。
而且,我這種模式對求職者來說,也有極大的吸引力。
靠什麼吸引?就靠你這塊大公司的“招牌”。
你想不想進華為?想不想進聯想?想不想進湖南衛視?很想是吧,那就來參加我的培訓班吧!
我得到了官方授權,培訓資料、案例庫、招聘標準全都是企業真題,來我這兒上課,就能大大提高你的錄取機率。怎麼樣?有沒有吸引力?
沒錯,你可能意識到了,這種模式下,培訓班甚至是有可能“兩頭收錢”的,既向企業收代理費,又向求職者收培訓費。
一句話總結一下,這種模式就相當於是有一個培訓機構,用很多人希望進入大廠的心態作為吸引力,把大廠的員工培訓工作“外包”了。
是不是有點歎為觀止。
我覺得,設計出這種模式的人,真的很聰明。
我得特別強調,這種模式本身並沒有問題,反而是一種非常巧妙的制度創新。因為它讓三方參與者實現了“三贏”。
對培訓機構來說,他們獲得了收入。
對於企業來說,他們降低了培訓成本,也縮短了員工入職後適應的時間。
對於求職者來說,他們等於是花了一筆錢,獲得了進入夢寐以求大公司的技能與機會。它和考研培訓、考公培訓這樣的培訓機構沒有本質區別。
我經常說,所謂的商業模式創新,就是創造了全域性性增量,讓所有利益相關方都受益。
這種培訓模式,就是如此。
但是,但是,沒錯哈,你猜對了,但是來了。
這個事情走到後面,逐漸有一點變形了。
有市場,就會有競爭。不同培訓機構之間,為了搶奪求職者,也會展開激烈的競爭。
你想,求職者花錢去學習,是希望什麼?一定是希望確定性地獲得工作吧?
那,你能不能給我個承諾,承諾面試包過,不過退款呢?
於是,一定會有一些培訓機構開始承諾“面試包過”,只要他們這樣承諾,招生就會比競爭對手順利很多很多。
這就壞事了,他們開始承諾“包過”了。然而,這世界上哪有什麼事情是“包”的?
承諾了包過,但面試權在企業手中,他能怎麼保證包過?
有一些培訓機構,就開始動起了歪腦筋。
反正和企業的HR部門本來就是合作關係。那乾脆直接利益輸送好了,我給你錢,你保證我的人進去。
有些崗位要考試怎麼辦?那就找到已經過了的正式員工,來直接替考。反正只要錢到位,什麼都好說。
這些承諾就像是毒品,一開始讓人感覺美好,最後卻會摧毀整個生態。
到這一步,這事兒就徹底變味,甚至涉及違法犯罪了。
我得特別強調一下,這種模式、這種現象,其實在如今的很多大企業裡廣泛存在。無非是程度的區別,以及有沒有被發現的區別,是一個不小的“灰色地帶”。並不只是華為面臨的難題。
而這次華為的處理,非常堅決。我給你引用一段新聞報道:
在非僱員人員選擇業務中安排多人替考/作弊、向多名候選人透露服務能力考察題目、出賣公司資訊資產獲取不當利益等,涉及36名違規當事人,其中13人被除名,退回全部違規獲利所得,按規定賠償公司損失等;10人有主動申報情節或情節較嚴重的,予以辭退;另有13人被勸退、個人職級降3等。 此外,26名相關管理責任人作為直接或間接管理者,被處以個人職級降6等,凍結個人職級晉升、漲薪、幹部向上任命,凍結期6—12個月不等;若下屬違規偶發,則僅通報批評。ICT產品與解決方案部門是此次被通報處罰的重災區。
你看,所有涉事人員該除名的除名,該辭退的辭退,該降職的降職,該賠償損失的賠償損失。
這一點上,我必須給華為點個贊。
組織的紀律就是這樣,一旦發現了問題,但手軟了,沒管,就不會再有人敬畏規則,整個組織秩序就會一路滑坡。
實際上,任何組織大到一定規模,都一定不能再靠人情世故,而要靠規則、靠流程、靠嚴厲的獎懲。
嚴格的規則背後,是對每一個努力奮鬥者的保護,更是對每一分汗水的尊重。
這不是人性的墮落,而是成長的代價。
這次的事情,還有待更多資訊與報道。但我覺得,我們至少可以學到這兩點重要的商業知識:
1、這個世界,是個機率的世界。
你任何的努力,都只能提升成功的機率。假如有人承諾你他能100%掌控未來,要麼是大騙子,要麼是走了歪門邪道。
2、任何一家企業都要有自己的“高壓線”。
高壓線之所以是高壓線,就是任你業績再好、職位再高,都絕不能碰。一碰,就要立刻受到懲罰。貪腐、利益輸送,應該成為所有企業的高壓線。
這些思考,與你共勉。
P.S.
這個世界,變化得越來越快了。
人工智慧,全球格局,消費市場,產品趨勢,新興行業,營銷手段……每天都在改變。
看著這些變化,你可能會感到焦慮、迷茫。但看懂這些變化,你也許就能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機會。
所以,我每年都會讀大量的書,見大量的人,去參訪,去調研,去思考,並且在每年10月份,在年度演講上與你彙報和分享。但是,這依然有個挑戰。那就是,年度演講,一年只有一次。很多變化,其實等不到那個時候再講。
所以,我和我的團隊,正式宣佈:隆重推出,進化的力量·劉潤年中大課!
6月7日,請允許我用兩個半天的時間,與你分享:上半年怎麼樣?下半年怎麼辦?
前半天,我們會重點關注“全球格局”和“科技浪潮”。因為,這兩個最大的變化的“發源地”,常常影響著千行百業的命運。後半天,我們會重點關注“消費市場的新機會”和“企業核心能力的建設”。因為,這兩個企業最重要的變數,直接關係著你的增長。
不做現場直播。也不做事後回放。就讓我與你,獨家分享。
好了。我的朋友。
點選下方購票連結,就可以瞭解到更加詳細的票務資訊。現在搶先購買,或是組團前來,還可以享受到更低的“早鳥價”。
6月7日,我們,現場見!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觀點/ 劉潤 主筆/ 歌平 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靜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536原創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