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有書紫雲裳 · 主播 | 晏嬌

有書君說
他是魏晉時期“竹林七賢”裡年齡最小的一位,也是最傳奇的一位。
他出身名門望族琅琊王氏,卻做著清流最為鄙夷的事情。
他是個以貪財吝嗇出名的大俗人。
他就是王戎。
很多人都覺得王戎不配列為竹林七賢,因為他的行為一點兒都不“賢”。
那麼,王戎本人到底是賢?還是俗?
他是魏晉時期“竹林七賢”裡年齡最小的一位,也是最傳奇的一位。
他出身名門望族琅琊王氏,卻做著清流最為鄙夷的事情。
他是個以貪財吝嗇出名的大俗人。
他就是王戎。
很多人都覺得王戎不配列為竹林七賢,因為他的行為一點兒都不“賢”。
那麼,王戎本人到底是賢?還是俗?

王戎之俗
王戎,從出身到出道,都有一種起點就是巔峰的即視感。
王戎出身的琅琊王氏,是魏晉時期的第一世家,百年名門望族。
二十四孝裡“臥冰求鯉”的孝子王祥,是王戎的祖父輩;書法家王羲之,是王戎的侄子輩。
王戎從小聰慧,尤其是雙目炯炯有神,據說可以直視太陽。
當時非常有名的神童裴楷見了他,驚歎王戎的目光像劃破黑夜的一道閃電。
六七歲的時候,王戎的膽識也被魏明帝蓋章認可。
當時,魏明帝帶文武百官在宣武場觀戲。
突然,場內的老虎獅子嘶吼,把獸籠和圍欄撞得搖搖欲墜,所有人都驚慌失措,紛紛逃命,發生了踩踏事件。
在這慌亂的場合,只有兩個人氣定神閒。
一位是魏明帝,另一位就是王戎小朋友了。
這份膽識,魏明帝稱奇。
王戎十五歲這一年,結識了三十九歲的阮籍,兩人成為忘年交。
阮籍是王戎父親王渾的朋友,與王戎一見如故,還對王渾說:
“你這個兒子比你說話有趣多了。”
可很多年後,已然是“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又遭阮籍嫌棄。
阮籍和朋友們聚在竹林裡喝酒,看到王戎來了,便說:
“俗物又來敗興了!”
王戎並不介意,還笑著說:
“你們這群人的興致,豈能說敗壞就能敗壞的。”
從被青睞到被嫌棄,全因一個“貪”字。
這就不得不提王戎的吝嗇。
《世說新語·儉嗇》篇講了九個故事,其中四個和王戎有關。
王戎對親戚吝嗇:侄子結婚,他只送了一套衣服,還是便服,參加完婚禮,還要把衣服要回去帶走。
王戎對家人也吝嗇:女兒出嫁,他提醒女兒記得把嫁妝還回來。
女婿借錢,他就沒有好臉色,直到女婿把錢還了,才肯和女婿一起喝酒。
關鍵,王戎如此貪財,卻並非因為缺錢。
王戎的父親為官多年,王戎本人官至太子太傅、中書令等職,除了仕途順暢,還是經商高手,他不僅不缺錢,還很有錢。
可這依然不影響他斂財。
王戎家盛產李子,據說,他害怕別人搶了李子生意,出售前就命人把李子的果核鑽洞。
這樣,大家不僅知道這是王戎家的李子,還無法用其果核做種產李子。
王戎還經常和妻子大半夜坐在床上,用象牙做的算盤算賬數錢。
夫妻二人真是把愛財和吝嗇都演繹到了極致。
魏晉時期,高門望族都以清貴著稱,唯利是圖和吝嗇便自然讓世人鄙視。
所以,在世人眼裡,王戎是和“竹林七賢”格格不入的俗氣之人。


不過,既然王戎位列七賢,自然也是有“賢”處的。
都說王戎貪財。
可王戎十九歲的時候,父親王渾去世,很多受過恩惠的人紛紛前來祭奠,還送來很多禮金,王戎卻一概不收。
都說王戎對家人涼薄。
可“卿卿我我”這個詞就是從王戎身上流傳出來的。
原來,王戎的妻子喜歡稱呼丈夫為“卿”。
王戎就提醒妻子:
“你稱我為‘卿’,從禮節上來說是對丈夫的不恭敬,別這樣喊我了。”
妻子解釋:
“我喜歡你想親近你,才喊你為卿,我不喊你卿,誰還有資格喊呢?”
王戎聽後,便默許了妻子這樣稱呼他,這就是“卿卿我我”這個成語的由來。
除了與妻子恩愛非常,王戎也特別愛自己的孩子。
王戎的兒子年紀很小就夭折了,他悲痛萬分。
有人勸道:
“一個小孩子而已,你們相處的時間並不長,不要太難過了。”
王戎聽後立刻反駁他:
“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是我輩。”
聖人可以修煉到忘記情愫,無知庸常之輩可以漠視感情,能被情所困的不就是我們這樣不上不下的人嗎?
此外,王戎還憑藉自身魅力贏得了一眾將士的追隨。
北伐期間,王戎身先士卒,親自拿著兵器上戰場,和敵人近身肉搏毫無畏懼,將生死置之度外。
伐東吳的時候,王戎帶領軍隊勢如破竹,東吳眾多將領紛紛投降於王戎麾下。
東吳投降後,王戎親自去安撫百姓,對當地計程車族勢力也是量才使用,讓社會迅速穩定。
一時間王戎名聲大振,江東一帶士農工商對其管理誠服。
縱然他貪財吝嗇,卻對父母妻兒,百姓士卒真情相對。
“君子愛財”和“君子重情”本來就不是什麼對立面。
王戎的賢,就是他的真性情。


是雅是俗
想探究王戎究竟是“俗”是“賢”,不如先探究一下王戎為何而“俗”。
王戎封侯的時候是一個好時代,可後來他經歷了被彈劾罷官,發現朝堂貪腐盛行。
此外,司馬政權高壓政策也給當時的文人造成了不小的影響:阮籍和嵇康之死便是例證。
當時的士大夫經常“發癲”。
比如王戎,官拜司徒,有總攬三司的職權,卻經常把政事交給下屬去辦,自己溜出去騎馬郊遊。
還有一次,王戎在朝堂之上裝瘋賣傻,甚至為了證明自己真的瘋了,穿著官服就跳進了糞坑裡。
這些看起來奇奇怪怪的舉動,正反映了人在高壓環境下的悲涼。
政權更迭頻繁,戰亂年代,生死只是一瞬間的事。
於是,少不得裝瘋賣傻求自保,亦或者以瘋癲之狀宣洩心中的焦慮不安。
王戎如此,魏晉名士大都如此。
王戎為官期間沒有任何貪汙行為,可見,他要麼是有道德底線的“吝嗇”,要麼是以貪財作為保全自己的方式。
那麼,俗與不俗,就很難說了。
在無關大雅的細節上,俗也就俗了,即便被世人誤解,也能付之一笑。
可在情義方面,王戎卻從沒“俗”過。
王戎母親去世了,他卻在守喪期間照樣喝酒吃肉,這是於禮不合的大不敬。
但與此同時,他也因為至親離世面容憔悴,身體虛弱到要拄柺杖才能站起來。
當時,還有同朝為官的尚書和嶠也為父親守喪。
和嶠倒是把世俗所有守喪的禮儀規矩都做到了,可本人氣色如常,看不出什麼悲傷的樣子。
武帝問劉毅前去這兩位家中弔唁的情況,劉毅答:
“和嶠生孝,王戎死孝。”
選擇世俗認定的那一套表演流程,還是內心的真實感受?
王戎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
於他而言,真正的孝順和哀傷,是發自肺腑的真情,而不是禮法上標準的流程。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禮法才是“俗”,隨心才是“不俗”。
可又有多少人,為了名義上的“不俗”,卻行俗人之事呢?
▽
回頭看“竹林七賢”,如果說阮籍和嵇康代表著理想主義,那麼王戎便是立於世間活得最真實,最接地氣的那一位名士。
他真實得有些可愛:貪財成性,真情不減。
他可以承受世人對他吝嗇涼薄的嘲諷,卻無法接受世人對生命的淡漠。
可細究之下,他的這份俗氣裡少了虛偽,多了坦蕩。
“非湯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
何必糾結世俗定義的“雅”與“俗”呢?
人能勇敢活出自己的真性情,已經是萬分難得了。
參考文獻:
《晉書·王戎傳》
《世說新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