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走失,電梯直達安全島報人劉亞東A
來源:江寧知府
作者:印閒生
眾所周知,歐洲是沒有大型網際網路公司的,也沒有知名手機制造商,歐盟4.5億人口全都使用來自矽谷的應用,以及蘋果、三星和中國製造的手機。
雖說矽谷大廠也會放一點工作崗位在歐洲,成立地區分公司交點稅(經常透過各種方式避稅),但跟總部比起來那隻能是九牛一毛。
因此歷史上歐盟經常採用“監管+罰款”的形式對大型美國科技公司變相收稅,也被稱為“數字關稅”。
歐盟對美國科技大廠開罰單有多大、多頻繁呢?
下面簡單蒐集了幾則來自《華爾街日報》的新聞。

2024年11月15日針對Meta被罰款的報道。

2024年9月10日針對谷歌被罰款的報道。

2024年3月5日針對蘋果被罰款的報道。

就在2024美國大選前夕,蘋果在與歐盟的一場長期法律訴訟中敗訴,導致該公司必須向愛爾蘭補繳高達130億歐元(約合140.8億美元)的稅款。
根據相關資料統計,過去十年歐盟對谷歌、蘋果、Meta等美國科技巨頭的罰款總額已高達數百億歐元,每隔幾個月就有一家美國科技巨頭收到超5億歐元的罰單,恰似一套精心設計的“數字關稅”體系。
被罰的理由也千奇百怪,以Meta最新被罰的“臉書市場捆綁案”為例,歐盟的指控邏輯為,當普通使用者開啟Facebook時,會自動看到Marketplace的購物入口。
在歐盟看來,這相當於把擁有30億使用者的社交平臺變成自家電商的“高速公路收費站”,是一種非法捆綁。
Meta辯解稱,Facebook使用者可以自主選擇開啟或關閉該功能,並非“強加”。
而歐盟反壟斷專員則認為,“當收費站建在唯一的高速公路上時,所謂的選擇權不過是皇帝的新衣”,在歐盟看來,這本質上是由美國科技大廠“數字壟斷”造成的局面。
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負責競爭事務的最高專員Teresa Ribera接受採訪時表示:“這不是稅收,這不是針對任何國家的行為,這是法律。”

2024年3月,歐盟《數字市場法案》已全面實施,該法案是一部“精確瞄準IT巨頭的超級反壟斷法”。若不遵守法案規定,將會有強制執行的制裁機制,包括高達全球營業額10%的罰款。
很長一段時間裡,矽谷科技巨頭應對歐盟罰單的方式是訴諸法庭。
以谷歌為例,過去十年歐盟反壟斷執法機構針對谷歌進行了多項調查,並作出三起懲罰,罰款總計82.5億歐元。
谷歌為此打了好幾年的官司,有的罰單被撤銷,有的維持原判,還有的雖然繼續認繳罰款,但成功將整改期限予以拖延。
除了訴諸法律解決外,美國科技巨頭的另一種思路是做輿論引導,即由科技大廠創始人和CEO出面炮轟歐盟,成功在公眾心目中塑造出“歐洲正在扼殺創新”、構築“數字柏林牆”的集體認知。
大廠雖大,但面對強悍的歐盟政府力量,科技巨頭們也實在找不出什麼好辦法,直到Trump歸來。

就職典禮只有約600席座位,連州長都無法進入現場,而科技巨頭們卻能夠力壓內閣部長站在總統身後第一排中間位置,這被解讀為Trump有意跟矽谷巨頭結盟。
民主黨執政時期,為了維繫“聯歐制中俄”的大局,一定程度上默許了歐盟對美國科技大廠的罰款,將其視為美歐關係間的一個“技術性問題”。
然而與秉持傳統地緣政治思維的政客相比,Trump的經濟利益思維根深蒂固——誰敢佔美國的便宜,誰就是美國的敵人。
2024年10月18日,還是總統候選人的Trump在一次採訪中表示,他剛剛接到了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的電話,庫克向他表達了對歐盟處罰蘋果的擔憂。
Trump稱:
“兩三個小時前,他(庫克)給我打了電話,說‘歐盟馬上要對我們罰款150億美元’。我告訴他,‘蒂姆,我得先當選,(只要當選)我絕不會讓他們佔我們公司的便宜,這種事不會發生。”
Trump當選後的12月15日,庫克赴海湖莊園與其會面,二人共進晚餐,其中最關鍵的議題便是關於那筆鉅額罰款(歐盟認為是補繳稅收)。
同樣的例子還有扎克伯格,近期他明確表示:
“歐洲越來越多的法律將審查制度化,Meta能夠抵制這一全球趨勢的唯一方法是美國政府的支援。”

總統就職典禮上的扎克伯格,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是這樣寫的:
“歐洲在網際網路科技領域的弱勢是顯而易見的,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智慧手機由中國、韓國和美國製造,最大的社交媒體和網路購物平臺都屬於美國和中國企業,最大的雲計算和人工智慧服務商也是如此。
自十幾年前諾基亞衰落後,歐洲一直在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技公司名單上處於缺席狀態。
由於自身缺乏強大的科技部門,歐盟轉而試圖在數字經濟中開拓空間,成為世界監管超級大國,利用其巨大的單一市場,成為隱私權和資料保護的引領者,以對抗谷歌和Facebook這樣的巨頭。
歐洲領導人啟動了姍姍來遲、跨越幾代的‘數字主權’計劃,認為如果不能奪回數字主權,就有可能成為夾在美中之間的殖民地。
然而隨著全球科技逐漸成了中美兩國的戰場,歐洲發現,當控制權掌握在北京和華盛頓手中時,要制定規則變得更加艱難……”

2007年1月9日,在舊金山的莫斯康展覽中心(Moscone Center),喬布斯釋出了首款iPhone,圖為其展示的競爭機型。從1997年開始,諾基亞連續14年蟬聯全球手機銷售冠軍
以下結尾來自DeepSeek:
站在2025年的門檻回望,美歐之間這場“數字關稅戰爭”已悄然打響——布魯塞爾用天價罰單構築起監管長城,矽谷以技術創新發起認知革命,華盛頓則揮舞著關稅大棒,共同繪製出一幅數字新冷戰的戰略地圖。
當扎克伯格在總統就職典禮上佔據前排C位,當歐盟反壟斷官員的判決書成為華爾街投行的分析素材,當普通使用者在真假資訊中迷失方向,我們不得不思考:究竟誰在制定數字世界的交通規則?是手握法典的監管者,還是掌控流量的科技巨頭,亦或是被演算法馴化的每個普通人?
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將決定人類在數字時代的生存方式——是成為程式碼世界的自由公民,還是淪為資料洪流中的電子浮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