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歲天才圍棋少年跳樓:家庭最大的悲哀,是把日子過反了

作者 | 小樹媽媽
來源 | 小樹媽媽(ID:tree2050)
昨天偶然刷到一條讓心發堵的新聞,一位9歲的圍棋少年小朱(化名)跳樓自殺了。
這個孩子是咱們國內年齡最小的業餘6段圍棋手。
7歲時曾以九戰全勝的成績,獲得“渾南杯”全國少兒圍棋公開賽幼兒組冠軍。
同一年還參加被譽為“圍棋高考”的“爛柯杯”,也是福建圍棋協會中年齡最小的選手之一。
普通家庭如果生了這樣的孩子,一定會慶幸這是老天賜給的禮物。
但是小朱卻長期遭受父親的家暴,很多人都看到過小朱因為輸掉一盤棋,而在比賽現場對他謾罵毆打。
小朱的身上,經常帶著各種傷痕。
每一張拿獎的照片,也都是表情嚴肅,沒有奪冠後的喜悅,甚至沒有一個9歲孩子應該有的神采。
悲劇發生的當天,小朱在“明仕杯”比賽中輸掉一局(仍獲小組第一),小朱的爸爸當眾踹了小朱的胸口。
小朱倒地不起。當晚爸爸外出期間,小朱從家中10樓跳下,結束生命前半小時,他甚至仍在進行圍棋訓練。
小朱棋院的老師說,朱母早年因不堪家暴離婚,但法院還是把小朱的撫養權判給了父親,老師和其他家長都知道小朱爸爸家暴的情況,也報過警,但是問題都沒有得到解決。
據說目前,小朱的爸爸已經被警方帶走調查。但是再嚴厲的判決,也沒有辦法挽回這個9歲的孩子了。
其實很多信奉嚴苛教育家庭,都會陷入一個荒謬的困境:
渴望用暴力培養出溫柔的孩子,用羞辱澆灌出自尊的靈魂,用情感綁架收穫真心的親情。
但是他們不知道,這種自相殘殺式的教育,其實只會把孩子越推越遠。
我其實特別想跟大家分享另外一個故事。
這個孩子叫聞一,現在是單板滑雪運動員,這幾年比賽取得了不少好名次。2019年時還入選中國奧運選材專案,赴瑞士受訓。

曾聞一(左二)
他的父母,曾經就是嚴苛教育的信奉者,從小雞娃劍指清華北大常青藤,高壓力把娃逼得快活不下去了。

不過小曾比小朱要幸運一些,父母在醫生的提點下,意識到了不降低期待,兒子的命都沒了,趕緊的改變教育方法,也不管什麼清北了,孩子能活著就行。
也正是改變教育思路這一步走對了,這娃沒有像小朱一樣走向極端,反而開始內驅力大爆發,現在他已經在加拿大UBC大學讀四年級,還打算畢業前拿下滑雪教練證。
整個轉變的過程挺有參考價值的,今天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當一個家長對孩子的期待
降到“活著就行”
先說小曾父母踩的一個坑,就是不看小孩自身性格特點就猛雞。
娃一出生就一心把他當清北的苗子來培養,為了能加分,還要求他必須學鋼琴和奧數。
父親是自己奮鬥起家的,信奉努力出成果,平日裡經常鞭策兒子的話就是:“只要你努力了,就能拿到好成績。如果學得不好,那隻能證明你還不夠努力。”
在父母的影響下,聞一也確實很要強。
比如說練習考級的鋼琴曲,彈得已經很好了,但突然錯了一個音符,要是別的孩子就可以原諒自己,或趁家長不在就接著往下彈了。
但聞一不這樣,他會責怪自己怎麼這麼笨,然後哭著從頭開始彈。
他受不了一點挫折,也不允許自己輸。
在高強的壓力之下,聞一四年級時突發心臟病住院。
那段時間,他遇到困難就跟自己較勁,經常動不動就哭,也不跟任何人交流。
幾家大醫院都去過,也沒能查出病因,父母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求助了心理醫生。
不知道醫生跟孩子聊了什麼,出來後就拋給父母一個重磅炸彈:
“你們想要孩子活著的話,就別再逼他。”
這時父母才開始害怕,趕緊退掉了孩子的鋼琴課和奧數班,期待也從“清華北大隨便挑”一降到底,低到能“活著就行”。
父親也慢慢接受了這個現實,勸說自己要接受這個不完美的孩子。
其實,雞娃還是不雞娃,一定得看孩子耐不耐雞。
有些孩子腦子聰明、韌性好、壓力越大動力越大,但是你要是不管他就偷懶。這種孩子就比較耐雞,父母多用心沒問題;
有些孩子天生要強,喜歡當第一名、不願意接受失敗。對這種孩子,父母提供資源就好,沒事兒還要多幫孩子減減壓、寬寬心。
還有些孩子是敏感心思重,這類孩子就不能硬雞,得多引導多鼓勵。否則心理承受的壓力一大,就很容易把他壓垮。
聞一可能就是第二種孩子,父母太過於用力,反而適得其反。
其實無論孩子是天才還是平凡人,多數父母最大的心願都是孩子人格健全、健康快樂。
只是不知什麼時候起,就慢慢偏離了初心,對孩子有了更多的要求。
望子成龍本身是人之常情,但接受孩子平凡同樣也只是父母一生的必修課。
放低期待
才能激發出孩子的潛能
在醫生跟父母談完之後,聞一總算逃過一劫,過上了平靜的日子,可週末沒了輔導班,也很無聊。
他的父母都是滑雪深度愛好者,週末就帶兒子接觸滑雪,想著萬一他能感興趣呢。
沒想到誤打誤撞,確實幫孩子找到了天賦點,他滑雪方面進步很快。
2015年,萬龍滑雪場舉辦了“第一屆美國EPIC青少年滑雪比賽”,聞一躍躍欲試。
父親的想法是,參加什麼比賽,這才學了幾天啊。
而媽媽認為,不就是個玩嗎,想去就去唄。
父親說,“行,但要參加比賽你就得有萬全的準備,最好拿個名次回來。”
媽媽又持不同的意見,名次啥的不重要,追求的純粹就是樂趣。
沒想到的是,無壓力狀態下,聞一竟得了冠軍,照片可以在萬龍雪場掛一年。
不僅如此,還可以免費去美國參加訓練。孩子一下就對自己有了信心。
其實,很多事情都是這樣,當父母抱著一個功利的高期待去雞娃,很可能讓孩子錯失很多機會。
反倒是心態放鬆下來,孩子才會有更多的可能性。
聞一的身邊就有個反面例子。
有個女孩滑的也挺好,但她媽媽太厲害,跟孩子說不許滑野雪,不許瞎玩,只能滑雪道。
母女各執一部對講機。
媽媽在雪道下面時刻關注她的動作,有哪裡沒滑好,拿起對講機就開罵,“你剛才幹什麼?”
女孩摔倒了也得不到媽媽的安慰,而是被吼“你幹什麼吃的。”
女孩本來挺喜歡滑雪,也擅長,到後來就產生了逆反心理,乾脆不碰了。
其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類似的情況,父母認為花了錢,就要求每一分鐘都有價值,不斷糾正孩子的每一個動作,英語的每一個發音,彈琴的每一個手型。
用吼用罵的方式,把壓力直接傳導給孩子。
但實際上這是扼殺孩子興趣最快的方式,孩子只會學一樣東西就恨一樣東西,到最後興趣全無。
孩子的人生不是軌道,是曠野
聞一的父親後來在接受採訪時說,慶幸當時沒做孩子成長道路上的絆腳石,而是轉到適合他的方向,順應了他的性格和天分。
而孩子發現了對滑雪的興趣,自己就去努力,他們父母從此也沒有心力交瘁過。
有時候,父母在“雞”與“不雞”之間搖擺不定,最大焦慮來自於別人在“雞娃”,搞得我不雞都不行。
但如果換個角度看,把孩子的人生看成一片曠野,心態會不會有所不同:
培養他的多元性,讓他用喜歡的方式過一生,就是值得父母驕傲的。
記得李玫瑾在一次講座中曾說:
“孩子成績不好,也不是沒路可走。
認知能力強,就讓他在學習上努力往前衝;
特殊能力突出,就引導他在擅長的領域彎道超車;
技藝能力不錯,就一遍遍重複實踐,在某個領域練到極致;
性格能力有優勢,那就多做一些和人互動的工作。”
總之,能力不同,出路不同。
老天不會關上所有的窗,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要走的路。
如果眼前這條路走不通,那就換條路試試,因為人生不是軌道,而是曠野。
就像聞一的父母,幫孩子規劃了他喜歡和適合的滑雪賽道後,不強加KPI,不拔高要求,孩子反而為了熱愛全力以赴,成為了滑雪天才。
“快樂”和“成就”之間,也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題,平衡取捨、因材施教,是每個父母都要修煉的必備技能。
畢竟每個孩子的成長節奏不一樣,想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怎樣的人,關鍵靠家長自身的格局和眼界。
因為成功路上,從來就沒有標準答案。
當你允許他用自己的姿態在曠野上綻放時,他一定會不負重託,隨風生長出自信的枝丫。
養娃這些年,我自己也有過不少焦慮的時候。但還是那句話,親子關係和孩子的身心健康永遠是第一位的。親子關係調整好了,所有的教育和引導才會有效。
願所有父母跟孩子講這樣一句話:“孩子,我希望你成功,但更希望你幸福。
“您的分享,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小樹媽媽,深受爸媽歡迎的育兒類公眾號,這裡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寶爸寶媽,你所關心的育兒問題,這裡都有答案。微訊號:tree205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