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壓力下美國民眾消費趨保守,興起不買、少買、慢買等省錢新風潮

面對持續高企的通脹與住房成本,美國民眾正透過社交媒體發起“不買”“低買”等省錢挑戰,以應對經濟壓力。金融專家指出,這類短期節流策略雖能緩解燃眉之急,但長期財務健康仍需迴歸理性規劃。  
Intuit Credit Karma四月調查顯示,83%的美國成年人表示,若未來幾個月財務狀況惡化,將“強烈考慮”減少非必要開支。這一資料背後,是民眾對物價上漲的普遍焦慮——蓋洛普同月民調發現,53%的消費者認為財務狀況正在惡化,創下特朗普政府加徵關稅以來的最高紀錄;57%的受訪者直言擔憂無法維持現有生活水平。  
Bankrate的報告進一步揭示了經濟壓力對心理健康的衝擊:43%的成年人承認,金錢問題至少偶爾會引發焦慮、失眠甚至抑鬱。分析師薩拉·福斯特指出,關稅、通脹、高利率與經濟衰退預期共同構成“無力改變的現況”,迫使民眾透過主動管理財務尋求安全感。  
在TikTok等社交平臺,#NoBuy(不買挑戰)、#LowBuy(低買挑戰)等標籤熱度飆升。參與者透過以下方式壓縮開支:  
• “不買”挑戰:承諾一年內停止購買服裝、書籍、電子產品等非必需品;
• “低買/慢買”規則:購買非必需品前強制等待48小時,以抑制衝動消費。
這些運動反映了年輕一代對消費主義的反思。28歲的紐約教師艾米麗·沃克表示:“過去每月花300美元買衣服,現在把錢存進應急基金,焦慮感明顯減輕。”  
儘管省錢挑戰風靡,金融顧問丹尼爾·米蘭提醒:“別被社交媒體潮流牽著走,財務健康始於預算。”他建議:  
1. 區分“想要”和“需要”:如取消重複的訂閱服務,其與妻子曾透過此舉每月省下800美元;
2. 建立應急儲備:覆蓋3-6個月生活開支,以應對突發狀況;
3. 自動化儲蓄:將工資的10%-15%直接轉入儲蓄賬戶。
米蘭強調,短期節流應與投資、債務最佳化等長期策略結合:“真正的財務自由不是什麼都不買,而是讓錢為你工作。”  
當前美國民眾的財務壓力,部分源於政策環境。日用品價格的推高;全美租房成本同比上漲8.8%,讓低收入家庭尤為承壓。
隨著經濟不確定性加劇,省錢挑戰已從個人行為演變為集體應對機制。如何在節流與維持生活質量間找到平衡,將成為美國消費者長期的必修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