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
本文配圖有蛇出沒,大部分已加上滑動預警
蛇恐朋友可放心閱讀
新年在即,首先在這裡祝大家新年快樂!
蛇年還沒到,關於蛇年吉祥物的討論卻早就在網際網路上火了。各個城市出現的這些蛇吉祥物,造型千姿百態,但卻大多都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簡陋了像蟲,華麗了又像龍,就是似乎都不那麼像蛇。

各地的蛇年吉祥物|小紅書:@柒月
不過,這些長相奇特的蛇,有些竟然真的能在現實中找到原型。

畫蛇添耳?那可不行
有不少蛇吉祥物的頭上,都長著美麗的角或耳朵,看起來比我們印象中光溜溜的蛇腦袋更加憨態可掬——但問題是,現存的蛇類全都沒有如此發達的外耳廓,甚至連像近親蜥蜴那樣的耳孔都沒有。


南京德基廣場的蛇,頭上的“耳朵”反而跟墨西哥鈍口螈更相似|小紅書:@是你七
早在恐龍統治地球的侏羅紀,一類蜥蜴為了躲避來自地面的捕食者和競爭對手,鑽入地下穴居生活。它們逐漸演化出了細長而靈活的身軀,四肢、肩帶、胸骨、骨盆和左側的肺葉高度退化或消失,這就是現存所有蛇類的祖先;由於在地下鑽洞時,泥土等雜物很容易落入開放的耳孔,造成耳道堵塞或感染,因此蛇類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退化掉了外耳和中耳,僅保留內耳。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學界都認為所有的蛇類都是“聾子”,對空氣中傳播的聲音不敏感,只能感受地面等固體傳導的振動。直到去年,澳大利亞的研究團隊才發現,有部分種類的蛇至少能聽到600HZ以下的聲音。
“畫蛇添耳”不行,“畫蛇添足”倒是說得過去。
2003年,在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亞,古生物學家發現了一種史前蛇類的化石。這種蛇被命名為黑河聖誘蛇(Najash rionegrina),它擁有一對發育完全的後肢,還是被發現的第一條擁有骶骨的蛇,這塊骨骼支撐著骨盆和後肢。


對黑河聖誘蛇的藝術復原|Jorge Gonzalez
這一發現證明,長腳的蛇一度是真實存在的。在漫長的演化中,為了生存,蛇才逐漸丟掉了四肢,甚至變成了頭骨關節鬆鬆散散的“異類”。

長角的蛇?可以有
“長耳朵”的蛇不存在,但如果要說長角的蛇,那可就太多了。
角蝰(Cerastes cerastes)就是頭上長犄角的典例,它們的眼睛上方有一對由鱗片形成的角狀突起。這一物種分佈在北非、阿拉伯半島和伊朗的荒漠與半荒漠地帶,它們常常需要隱匿於沙地中伏擊獵物。有人猜測,這對角狀突起能幫助它們在隱藏時不讓沙子進入眼睛;也有人認為,這對角可以模糊頭部的輪廓,避免讓捕食者發現它們。


不過,並非所有角蝰個體都長角|Jwinius / Wikimedia Commons
類似的,分佈在非洲西南部的角噝蝰(Bitis caudalis)、分佈在美國西南部和墨西哥的角響尾蛇(Crotalus cerastes)、產于越南和我國廣東省的角原矛頭蝮(Protobothrops cornutus)等,眼睛上方也都長有這樣的角狀突起。


角噝蝰|Johan Marais / African snakebite institute
與角噝蝰同屬的犀噝蝰(B. nasicornis)和犀角噝蝰(B. rhinoceros),同樣有一對由鱗片形成的角狀突起,但它們的這對凸起卻位於鼻尖,看起來反而跟犀牛角有幾分相似。


犀噝蝰|Holger Krisp / Wikimedia Commons
俗稱為“五步蛇”的尖吻蝮(Deinagkistrodon acutus)鼻尖也有角,但並非一對,而只有一個。類似的,產於我國南方和越南北部的尖喙蛇(Gonyosoma boulengeri)、分佈於南歐和中東的沙蝰(Vipera ammodytes)、棲息於馬達加斯加樹林中的葉吻蛇(Langaha madagascariensis)等,也都在鼻尖長有由皮膚和鱗片形成的角狀物,因此不少在國外都得了個“獨角獸蛇”、“犀牛蛇”的俗稱。


葉吻蛇|Alextelford / Wikimedia Commons
像江蘇南京這條霸氣的紅色大蛇,頭頂不但長了角,這角還是像鹿角一樣分叉的,看起來威風凜凜頗有些龍的氣勢。在現實的大自然中,雖然暫時還找不到如此大的“蛇角”,但分叉的角倒是有的。


左:江蘇南京老門東;右:邯鄲永珍匯|小紅書:@戈多;@邯鄲永珍匯
在越南和寮國,有一種原矛頭蝮屬的毒蛇,不僅與前面提到的近親角原矛頭蝮一樣在眼睛上方長了由鱗片形成的角狀突起,這角狀突起還分了三個叉,因此得名三棘原矛頭蝮(P. sieversorum)。
此外,原產於非洲肯亞的角樹蝰(Atheris ceratophora)、分佈於中美洲和南美洲熱帶雨林中的部分棕櫚蝮屬(Bothriechis)成員和僅分佈於伊朗西部的蛛尾擬角蝰(Pseudocerastes urarachnoides),也在眼睛上方長有這樣分叉的角狀突起。


角樹蝰|John Lyakurwa / Wikimedia Commons

千變萬化的鱗片
有的設計師或許是擔心蛇的鱗片太多單調,因此在吉祥物身上裝飾了美麗的花瓣和羽毛。很可惜,這種設想在大自然中並不現實。


左側泉州西街的蛇,雖然美,但有點太為難蛇了;右邊浙江杭州蛇的炸開的鱗片倒是可以找到原型|小紅書:@鯉鹹;@不開心速來看看我
蛇類的鱗片是由表皮角質層的褶皺形成的,在某種程度上,現生爬行類體表的角質鱗與現存鳥類體表的羽毛在演化上是同源的。但這並不意味著蛇類就能在體表長出真正的羽毛來,從身上長出植物的花瓣就更不可能了。
不過,不少蛇類的皮膚和體表鱗片都擁有千奇百怪的特化結構,與鳥類身上五彩斑斕的羽毛相比也不遑多讓。例如,產於中非的基伍樹蝰(Atheris hispida),身體背面(在蛇類的身上叫做體鱗)和頭部(在蛇類身上叫做頭鱗)的鱗片形態尖銳細長且強烈起稜,看起來呲毛炸鬼的,就像長了一身蓬鬆的毛髮或羽毛一樣,因此也得了個“毛鱗樹蝰”的別名。


基伍樹蝰|Bree Mc, soulsurvivor08 / flickr.com
產於我國南方和東南亞的閃鱗蛇屬(Xenopeltis)則能呈現出五彩斑斕的黑,可以說是能讓甲方滿意的蛇。它們的體鱗具有特殊結構,鱗片在陽光下能反射出明顯的虹彩,從而出現如同彩虹般的美麗色彩。同樣自帶彩虹膚色的還有來自中美洲的美洲閃鱗蛇(Loxocemus bicolor)、新幾內亞的柏氏灌叢蟒(Simalia boeleni)和白唇蟒(Leiopython albertisii)等。


閃鱗蛇(Xenopeltis unicolor)|ian_dugdale / inaturalist.org
有的蛇外表看起來沒那麼酷炫,但特異的皮膚結構卻是它們的制勝法寶。瘰鱗蛇屬(Acrochordus)的成員一生都生活在水中,以魚類為食,它們體表的鱗片像砂紙一樣粗糙,在捕食時能夠透過纏繞緊緊“抓住”光滑的魚兒。


阿拉佛拉瘰鱗蛇(Acrochordus arafurae)|Smacdonald / Wikimedia Commons
產於東南亞的箭鼻水蛇(Erpeton tentaculatum)技高一籌:它們的吻部有兩條由皮膚衍生物形成的“鬍鬚”,宛如傳說中的龍鬚一般。這兩條須不僅能當做誘餌,吸引粗心大意的小魚靠近;還能夠感受到水中微弱的振動,即使在渾濁漆黑的水下,箭鼻水蛇也能精準鎖定目標的位置,一擊致命。這也讓箭鼻水蛇得到了“釣魚蛇”的俗名。


箭鼻水蛇|BBC Wildlife Magazine
生活在非洲中西部的橡皮蚺(Calabaria reinhardtii)則自帶防刺背心。它們以齧齒類和鼩鼱的幼崽為食,鑽入洞穴捕食時,難免會遭遇成年動物的激烈抵抗。因此,它們演化出了富含膠原蛋白的皮膚,其厚度是其他體型接近的蛇類的約15倍,以此抵禦對方鋒利的牙齒。


橡皮蚺|Ltshears / Wikimedia Commons
最神奇的,還要數前面提到過的蛛尾擬角蝰。它們不僅頭上長有分叉的角,尾部末端的皮膚和鱗片還特化形成了一個形似蜘蛛的“誘餌”。捕食時,蛛尾擬角蝰會利用體表的保護色,將自己隱藏在石塊和沙土中,同時將尾尖的“誘餌”置於眼前不斷擺動。當飢餓的鳥兒誤以為那是一隻在地面爬動的蜘蛛,飛落下來啄食時,自己就成為了蛛尾擬角蝰的獵物。
蛛尾擬角蝰利用尾部的誘餌捕食| doi.org/10.6084/m9.figshare.1454446.v1
中南美的矛頭蝮屬(Bothrops)、非洲的鼓腹噝蝰(Bitis arietans)、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的棘蛇屬(Acanthophis)以及我國大名鼎鼎的珍稀蛇類莽山原矛頭蝮(Protobothrops mangshanensis)等多種蛇類,也都有用尾巴末端的“誘餌”誘捕獵物的習性。
在許多人的眼裡,蛇類是非常危險、令人恐懼的動物。然而,野生蛇類的存在,不論是對於生態系統的平衡,還是對我們人類的生存發展都至關重要:它們既能控制田間齧齒類動物(也就是俗稱的各種“老鼠”)的種群數量,同時也是猛禽、鼬科、巨蜥等更大的捕食者的獵物;提取自蛇毒的一些化學物質在醫療上也有很大的利用價值,目前已經應用於數種治療心血管疾病的藥物,並具有相當不錯的療效。
我們對蛇的恐懼,往往來源於偏見和誤解。而在蛇年到來之際,我們不妨試著放下不必要的恐懼,真正開始認識和了解它們,試著學會與蛇在這個美麗的藍色星球上長久共存下去。
那麼,現在如果再看一張不加滑動預警的蛇圖,會覺得好一點嗎?
試試看吧
。
。
。
。
。
。

尖喙蛇|TimVickers / Wikimedia Commons
作者:黑鱗雞冠蛇
編輯:麥麥
本文來自果殼自然(ID:GuokrNature)
如需轉載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