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宿舍,是高等教育建築底下的一個分支
雖然聽著不是最光鮮亮麗,但確是高校的剛需
隨著美國高校的擴招和宿舍樓的老化
各種新建和翻新專案均成為建築公司競爭的資源
因此,在這個時候
最能看出當下學校喜歡什麼樣的宿舍
大學生們的宿舍文化,又是如何緊扣時代潮流的
作者| 藝夢
編輯|藝夢
初識宿舍
我畢業後的工作單位,是一家主攻公共和教育建築的事務所。六十人上下的規模,分為三個工作室:幼兒園至高中(K-12);校園體育場館/社群公共建築(athletic & community)和 高校建築(higher education)。當時被分到了高校建築的住宅團隊,上來是去幫忙一個正做到一半的弗吉尼亞大學老宿舍樓的翻新專案。但正由於是翻新,反而瞭解到了美國大學宿舍建築的前世今生。之後兩年,工作室又陸續接到了兩所大學的新建宿舍樓,因此在工作的過程中,也逐漸對這一型別有了更多的瞭解。
對這一所Gooch-Dillard宿舍樓念念不忘,並不是因為它是參與工作的第一個專案,而是因為,這座建築本身,就有迷人的現代主義身姿。1984年,它由知名建築師愛德華巴恩斯(Edward Larabee Barnes)設計建造完成。設計適應了天然的坡地環境,透過外廊將九組紅磚方塊連線起來,在總平上,形成漢字“八”的形狀。室內是套間式的宿舍:一個門進去,首先是小客廳,一層有兩間單人房,上二層,又是四間單人房和衛生間。在那個年代,宿舍的“私人性”很流行,學生和家長非常喜歡單人間,但套間的設計,又可以讓學生們不那麼疏離。


舊照片——摘自弗吉尼亞大學官網
建築師愛德華巴恩斯(1915-2004),在現在可能沒什麼人聽說過,但實打實是一位有才華又高產的建築師,執業於紐約曼哈頓。最著名的作品有達拉斯美術館,曼哈頓IBM大樓以及沃克藝術中心。他的設計在低調和紮實之中,有著平衡的美感。正是因為這樣高水平的設計,才讓80年代設計的宿舍樓,在學校裡一眾新樓裡,仍然獨有風格。

場地離我家和單位都很近,經常會路過,屬於學校的地界,邊上就是巨大的橄欖球場,但身處八字形圍合起來的景觀時,卻又非常寧靜,彷彿置身事外桃園。秋冬季節,落葉和枯樹填滿眼睛,使其後的磚樓又多了層意境。可惜的是,家長和學校反映,園中樹木太多,尤其是暑期剛結束,家長送新生來的時候,看到鬱鬱蔥蔥的樹林,擔心會有安全隱患。因此在這次翻新中,景觀被重新設計了。

最重要的翻新內容,是在室內。原先的廁所敲掉,重新設計和裝潢。所有的單人間被合併成雙人間。至此,一個套房內,就有三個雙人間、一個客廳和一個衛生間。



新照片——摘自弗吉尼亞大學官網
根據校報裡對學生的採訪,大家都非常中意這個新衛生間:明亮又現代,和建築本身的外觀很有對比性,是搬進來後的“意料之外”。除了房間,美國大學宿舍樓近年來另一個很重要的內容,便是公共空間,以供學生們社交或學習。這座建築本身就有四個這樣的活動室,但原本的空間黑暗、老舊。傢俱也很落伍,雖然學生們也經常使用,但體驗,一定是這樣嶄新又明亮的環境更好了。傢俱的選擇上,學校也並不吝嗇,非常傾向於多媒體和傢俱整合在一起的選擇。


新照片——摘自弗吉尼亞大學官網
宿舍的公共性
在之後繼續做了幾個學校住宅專案之後,我才漸漸知道,近年來各個高校住宿界的趨勢,便是增強“社群感”,鼓勵學生多互相交流、跨界學習。因此,每一層有多個這樣的公共空間的設計,並不少見。公共空間裡,還會有簡易的小廚房,和一起看球賽的大螢幕。曾經各自經營一個小屋子的理念不再流行,因為他們注意到,好的社交和友誼,能讓學生們終身受益。
趨勢形成的原因,不僅是因為各個學校都因為招生而在軟體硬體上比拼,也因為各大學校的住宿部門有一定的自主權和經費,行業內也會有年度的區域性會議。屆時,建築師和住宅部門的管理人員會各自布展,推介好的經驗,介紹自己的案例。因此,這樣的理念和空間,就流行開來了。美國現在不少新建的宿舍樓,更像個多功能的活動中心,二樓往上是住宅,一層貫通而成不同的教室、多功能室、遊戲區和自習廳等等。更厲害的是,不僅住宿的人可以使用,其他的學生也可以把它作為校園設施的一種,過來使用。因此,宿舍不僅僅再是學生上課回來睡一覺的地方,而是一個學生活動的樞紐,創意誕生的搖籃。

佐治亞理工新宿舍大樓的公共空間,照片摘自VMDO事務所官網
如果說舊時的學習空間,不外乎是增加一個電腦教室或圖書角的話,那對於現代人來說,學習可以發生在任何場所,任何空間。因此,如同當代工作場所設計發生的變革一樣,宿舍設計也在不斷吸收進來摩登的空間,讓人彷彿置身於科技公司或咖啡館。

圖林大學新宿舍大樓的公共空間,照片摘自WAGGONNER & BALL事務所官網
住學社群
除了嶄新的空間型別,也有越來越多的學校在推廣“住學社群”(living learning communities)。其實,這是一個英制高等教育的傳統:學生宿舍裡常住一位教授,以保證學生能在任何自己需要的時候,得到指導和交流。美國國父之一,弗吉尼亞大學創始人,托馬斯傑佛遜首次把這樣的形制引用過來,在建立弗吉尼亞大學的時候,規劃了“學術村”。以圖書館為中心,兩遍是學生和教授的宿舍,使得教授並不是高高在上不可得,而是和學生生活在一塊,隨時隨地可以探討學術的樂趣。

弗吉尼亞大學的學術村
而這樣的住學理念,放到現代,有了一定的變化。如今的住學社群,往往是一棟宿舍裡有專門的兩間公寓,分別給常住的一位老師和住宿管理員以及他們的家庭成員使用。住在這裡的老師,可以定期組織樓裡的學生進行一些學生、學術活動。更有一些公寓,會有“主題”,例如藝術、音樂、領導力、工程學等等。由於美國的學生需要自己申請公寓,並不是按專業分配,因此在大學提供出的許多選擇中,學生可以根據不同公寓的狀況,地理位置和風格來申請。這樣,作為一位音樂系的學生,除了可以選擇普通公寓外,也可以去申請對音樂文藝系學生開放申請的公寓。不僅這樣的主題公寓會提供許多專業相關的活動,往往也會有許多排練或工作空間,這樣,學生就不用在學校的工作室待到半夜,再回宿舍了。
總結
綜合來說,由於美國大學的宿舍體系,並不是像中國一樣各個專業分配在一起,且大二以上不強制住宿,因此,他們更強調社交和社群感。又因為宿舍樓大部分不分男女,因此更像是青旅或商業公寓的模式。學習空間方面,雖然各自在房間裡都有寫字檯,但由於大部分作業都是團隊合作,是非常需要這樣的討論空間的:我經常看到學生們三三兩兩預定了圖書館的小教室,或者在飯堂裡的座位討論專案。因此,能在宿舍樓裡見面討論,實在是很方便。另外,就算是獨立的專案或作業,如同現在的年輕人很喜歡到咖啡館或公共圖書館學習一樣,身處在一組人中,又保持獨立和安靜,也是大家喜歡的一點(alone together)。

我想起來我08-12年上大學的時候,和另外三個室友成為了大學時期最好的朋友,也經常寒冬酷暑地一起跋涉二十分鐘到圖書館去寫作業,看閒書。因此,我十分理解,好的宿舍設計,能給人的大學生活帶來多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