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衝突的困境

上月底印度記者Sushant Singh,刊文分析印巴衝突的困境 ,批評莫迪的強硬民族主義政策。值得參考借鑑,知己知彼。下面是文章正文,立場不同,請注意甄別。
印巴衝突的困境
4月24日,印度總理莫迪在北方比哈爾邦的一場集會上罕見地用英文發表講話,向外界發出強硬警告:“印度將追查並懲罰每一個恐怖分子及其支持者,我們會窮追到底。恐怖主義永遠無法動搖印度的意志,也絕不會逃脫懲罰。”這番話是在克什米爾地區發生20多年來最致命的平民襲擊事件兩天後說出的。雖然表面上是對內講話、也是對巴基斯坦的施壓(新德里認為巴基斯坦是幕後黑手),但更重要的是,莫迪在暗示——印度正在準備一場強力的軍事回應。
克什米爾再次成為全球最危險的衝突引爆點之一。雖然4月22日導致26名遊客遇難的襲擊事件的具體責任方仍未明確,但這起暴行將印度再次推向了一個熟悉又危險的轉折點。類似的恐襲曾在過去促使印度向巴基斯坦發起打擊,新德里始終堅持認為巴方是克什米爾武裝分裂主義的根源。4月莫迪的講話也讓人回憶起2019年他在克什米爾爆炸案發生後的一番表態。當年,一輛自殺式汽車炸彈炸死40名印度準軍事部隊成員後,印度出動戰機襲擊巴基斯坦,巴方隨即反擊,擊落一架印軍戰機並俘虜飛行員,兩國一度瀕臨全面軍事衝突。
幸運的是,2019年的危機最終迅速降溫。印度戰機未能命中目標,未造成巴境內人員傷亡;被俘飛行員也被巴方迅速釋放;兩國政府藉助對國內媒體的高度控制,各自宣稱“贏得勝利”。美方等外部勢力也發揮了關鍵調解作用。特朗普政府前官員麗薩·柯蒂斯在2022年回憶,當時美方高層連夜分別與印巴接洽,制定了降級計劃,成功化解危機。
但現在,局勢遠比當年危險。印度在莫迪領導下對克什米爾實行強硬統治,取消該地自治地位,直接由中央接管治理,引發穆斯林多數人口強烈不滿,地區局勢愈加動盪。襲擊發生後,印度國內政治人物和輿論迅速升溫,要求“強力報復”;而巴基斯坦方面則繼續指責印度的克什米爾政策是激化緊張的根源。
新德里可能選擇秘密方式進行“隱性報復”,但公眾情緒顯然更期待一次明確、公開的回應。公開軍事行動的可能性正在上升。相比2019年仍試圖與印度和解的時任巴基斯坦軍方最高領導人巴傑瓦,如今的繼任者穆尼爾處境更加艱難。他因國內政治壓力急需展現強硬姿態,早在4月22日襲擊事件發生前一週,便已對印度克什米爾政策發表了激烈言論。特朗普政府目前對南亞局勢關注度不高,美國在該地區的大使空缺,相關國務院官員尚未上任,也無駐阿富汗美軍這一顧慮,不確定是否仍會介入緩和印巴關係。
如今,在莫迪激烈的措辭之下,巴基斯坦軍方承壓難以退讓,加之東方國家近年來在該地區介入加深,克什米爾衝突正快速走向失控的邊緣。
克什米爾危機的深層根源,是宗教民族主義、威權治理與歷史積怨的危險組合。莫迪政府自2019年撤銷克什米爾特殊自治地位以來,堅稱此舉將有助於整合當地、促進穩定與經濟增長。但在印度教民族主義主導下,這一政策更像是要全面收編克什米爾、削弱其穆斯林身份的政治表達空間。
儘管當地旅遊業有所回暖,但克什米爾的真實狀況仍充滿恐懼與暴力:武裝襲擊時有發生,安全法案嚴苛,軍警部署沉重。過去30年間,印度安全部隊與受巴方支援的分裂武裝長期對峙,導致當地穆斯林民眾長期陷於邊緣地位。2019年之後,克什米爾被降格為“聯邦屬地”,由印度中央直接統治,不僅政治權利進一步被削弱,還面臨“外來人口購地”帶來的身份焦慮與人口結構憂慮。言論自由受限,當地政壇失聲,治理體系極度集權,社會秩序反而變得更加不穩定。
安全封鎖、宵禁、資訊切斷和政治人物被捕的多年積累,讓克什米爾陷入被圍困的狀態。地方選舉被停擺達五年之久,對印度政府的信任幾近崩塌,這也讓本月襲擊前的預警與防控能力明顯下降。
莫迪處理克什米爾的方式,與他在全國推進“強人政治”的整體策略密切相關。他擅長利用民族安全危機強化自身強硬形象,呼應民意情緒,在國內凝聚支援。從2016年的“外科手術式打擊”,到2019年的戰機空襲,印度都強調“打擊跨境恐怖主義”,但這些行動的實際戰略意義遠不如政治效用。
外媒分析與開源情報均對2019年空襲效果提出質疑,幾無確鑿證據證明重創恐怖組織或摧毀關鍵設施。儘管隨後巴方擊落一架印軍戰機並俘虜飛行員,幸運的是危機最終被巧合與外部調解平息:印度戰機未造成人員傷亡,飛行員在巴軍手中“喝茶被拍照”後即被歸還。印巴兩國透過各自媒體“宣佈勝利”,輿論皆大歡喜。2019年印度大選前夕,這些軍事行動反而成為了莫迪鞏固“鐵腕領袖”形象的利器。
此次帕哈爾甘襲擊暴露了印度“強硬回應”戰略的虛假。儘管莫迪政府不斷宣稱此前的打擊已對武裝分子形成震懾,但現實是,克什米爾的暴力襲擊從未停止,地區安全形勢依然嚴峻。2019年的空襲既未壓制巴基斯坦,也未遏制分離主義勢力;襲擊與報復的迴圈依舊持續,而每一次衝突都使兩大核國家滑向更危險的邊緣。
2023年,時任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回憶錄中披露,2019年印軍空襲巴境後,印巴一度接近爆發核戰爭,直到美方緊急介入才成功降溫。當年春天競選集會中,莫迪頻繁提及核武議題,聲稱印度“戳穿了巴基斯坦的核威懾”,並暗示印度的核武器“不是為了排燈節而儲存的”。這種核恫嚇,成為他向國內展示“強硬領導力”的一種政治工具。
但如今,這種強硬言辭正成為莫迪的負擔。他為自己設下了“必須強力回應”的政治基調,使得一旦再次發生襲擊,就面臨公眾與媒體巨大壓力,必須迅速且明顯地採取報復行動,即便可選擇的軍事選項極其有限、風險極高。印度政府對“懲罰巴基斯坦”的執念,疊加民族主義媒體的煽動,使得制定長期穩定戰略、推動具體外交議程的空間被極大壓縮,最終只剩下“軍事脅迫”這一路徑。
可以預見,印度可能會發動邊境炮擊、導彈打擊、空襲目標,甚至小規模越境突襲,以此展示決心,同時避免全面戰爭的爆發。然而這些行為可能迅速升級,促使巴基斯坦展開還擊,包括報復性炮擊、空襲,甚至更大規模的常規軍事反應。任何判斷失誤都可能點燃一場更廣泛的衝突,最糟糕的情況是演變成帶有核武暗示的全面戰爭。
而在巴基斯坦這一側,局勢同樣動盪不安。該國正深陷政治與經濟雙重危機,軍方雖依舊是最強權力機構,但民望嚴重下滑;最受歡迎的政治人物、前總理伊姆蘭·汗仍被監禁。軍方可能再次藉助克什米爾危機來恢復自身的正當性,這一策略在歷史上並不罕見。新任陸軍參謀長穆尼爾因形象受損、權威動搖,更可能對印度的任何軍事行為作出比前任巴傑瓦更強硬的回應。巴軍當前奉行的“對等升級加碼”戰略(quid pro quo plus)意味著任何印方攻擊,不論規模大小,都將遭遇對等甚至更猛烈的報復,這無疑大幅提升衝突迅速升級的風險。
儘管陷入內政混亂,巴基斯坦仍維持著穩固的核威懾力量,並得到東方國家的強力支援,使局勢更趨複雜。
面對當前局勢,印度可供選擇的反應路徑極為有限,且充滿風險。若發動秘密定點清除(如暗殺高階武裝分子或巴情報官員),雖具否認空間,但恐難以滿足國內對“強硬回擊”的期待。而空襲與越境突襲等顯性回應,不僅將招致迅速反擊,也可能被穆尼爾用作鞏固軍權的契機。更棘手的是,印度軍隊在現代化程序中仍存在短板,且正大量部署在中印爭議邊境,若陷入與巴基斯坦的長期衝突,將面臨“兩線作戰”壓力,戰力難以持續。
巴基斯坦方面也許會希望藉助有限衝突,在外部調解與幕後通道的幫助下設定“下臺階”,藉機轉移國內視線、鞏固政權。但其經濟狀況本已岌岌可危,西部邊境又面臨來自阿富汗和伊朗的挑戰。中國對本地區的高度敏感,使得印方在做出軍事決策時必須額外權衡北京的反應。
最危險的情境是,印度的軍事打擊引發巴基斯坦更激烈的反擊,點燃連鎖反應,最終局勢失控。在當前兩國戒備森嚴、民情高漲的背景下,一次誤判或擦槍走火就可能引發災難性升級。最壞的結果是南亞再度爆發全面戰爭,並出現核武威懾甚至實戰部署的危險。2019年那次和平收場的危機,更多靠的是運氣,而下次則不一定有如此好運。核國家之間,不能指望“僥倖”來維持和平。
莫迪近日在比哈爾的強硬講話,已遠遠超越了對一場恐襲的回應,它其實是這場地緣對峙大戲中的又一次“公開登臺”。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別深陷內部困境、外部壓力激增的背景下,利用克什米爾事件製造政治舞臺效果的誘惑正在上升。而莫迪或許早已忘了自己曾在2022年對普京說過的一句話:“這是一個反戰的時代”。
但現實是,和平呼聲正逐漸淹沒在南亞的民族主義狂熱之中。曾在2019年發揮斡旋作用的外部力量,如今已意興闌珊。美國和西方國家無意深度介入印巴矛盾,北約撤出阿富汗後,巴基斯坦對華盛頓的重要性已不如從前。特朗普最近一句“他們總會自己解決”的表態,反映了西方在南亞安全事務上的戰略空心化。
正是這種外部關注的缺失,再加上莫迪與穆尼爾在國內政治上都有“展現強硬”的動機,使當前局勢異常易燃。印巴在克什米爾實際控制線的停火協議雖然維持了四年,但脆弱且隨時可能失效。兩國都未認真處理核心爭議,也未建立互信或實質對話機制。面對公眾與政界的強硬期待,兩國領導人都缺乏“率先讓步”的空間。這種結構性對峙意味著:印巴任何形式的摩擦,都可能迅速演變為區域級災難,其後果將遠遠超出南亞本地。

語音節目系列
歡迎大家加微信,方便交流。
點選二維碼加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