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在中文維基百科上看到的古俄羅斯歷史很可能是虛構的。
一箇中國人寫了上百萬字,修改4800多次,總計206個詞條,騙過了無數教授和學生,在維基百科上“創作”了浩瀚而自洽的古俄羅斯歷史。
她把維基百科寫成了幻想小說,10年都沒有被人發現。


直到有一位小說創作者伊凡,在為自己的小說尋找素材,維基百科記載的“卡申銀礦”卻查無可查——
它於1344年被發現,是特維爾大公國的重要資金來源。
卡申銀礦裡有一萬名自由民和三萬名奴隸在工作,相當於一座小型的城市。這麼大的一座城市,竟然在俄羅斯的歷史中沒留下任何痕跡。

這個詞條顯示,為了搶佔卡申銀礦的所有權,一場特維爾-莫斯科戰爭足足打了180年,有近百個歷史人物在這場戰爭中登場又謝幕。
這些人在俄羅斯的歷史上根本不存在。
編輯“卡申銀礦”的維基使用者叫折毛。伊凡等人核查了折毛的記錄,發現她不是虛構了卡申銀礦,而是虛構了半部俄羅斯古代史。
有將近200個俄羅斯古代史的詞條由她編輯,並且全盤虛構。

託揚之子忽灘不存在,俄國混亂時期的喀山戰役不存在,韃靼大起義不存在,1598年全俄縉紳會議不存在……
“折毛”透過編造一條又一條資訊,使自己在維基百科裡儼然成為了一名權威,而更令人詫異的是,那些專門負責審查詞條真實性的巡查員竟對此毫無察覺。
為了讓自己設計的世界更加“科學”,折毛還引用了1000多篇參考文獻。但這些參考文獻和她編造的歷史毫不相干。

整整十年,古代俄羅斯究竟發生了什麼沒人知道?
這就相當於沒人知道中國清朝到底有沒有發生某某戰爭一樣,但是問題是為什麼維基百科放任這些詞條這麼久?難道沒人發現嗎?
事實是,國內真的沒什麼人關注古代俄羅斯究竟發生了什麼。
這就給了“折毛”可乘之機。
她一個一個詞一條編造,為了圓一個詞條的謊,又編造了另一個詞條去解釋,一個接著一個,只為了謊言能夠自洽。

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維基使用者“折毛”的身份。
她在維基裡說自己是帶點滿族血統的漢族,父親是駐俄外交官,嫁給了俄羅斯人,自己是俄羅斯史的副博士。
但她其實不僅不懂俄羅斯語,連英語都不懂,只是待業在家的高中畢業生。
在道歉信中,她說自己即將臨盆,經濟壓力也很大,將退出維基圈。

要想弄清楚在中文維基百科裡為什麼會出現俄羅斯半部歷史造假這麼嚴重的問題,且長達十年之久?首先要弄清楚的是——
是誰在編輯這些條目,又是誰在稽核這些條目?

維基百科的編輯擁有絕對的自由權,也就是說,任何與條目相關或感興趣的的使用者都可以對條目進行編輯,根據規定:
條目內容純粹由新增內容的編輯決定。即使新增的內容不符合管理員的觀點,只要沒有違反編輯方針,那麼此時管理員也不能刪除。
那麼如何對編輯質量進行監督和稽核呢?
維基百科的內容稽核機制像是一座“金字塔”,塔尖擁有至高權力的人寥寥無幾,而塔下基本使用者才是內容最真實的存在。

維基百科引入了稽核編輯,也就是級別許可權更高一些的使用者,用於“內容自治”,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回退員,通常指的是擁有“發現破壞行為後,及時將破壞行為清理掉,把條目恢復到破壞前版本的許可權”的使用者。
這種許可權雖然通常有外掛可以替代,但一般來說,回退員工作完成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眾人對其站務能力的評定。

巡查員,指的是擁有“對於近期新建立的條目進行內容檢查的許可權”的使用者。這些使用者有專門的列表來顯示未被巡查的新條目頁面,進而根據條目的情況來懸掛不同的模板(如果沒有情況,直接標記為已巡查即可)。
通常來說侵犯版權、惡意破壞有相當一部分都會在這個過程被發現和提報,雖然實際執行的時候能積壓一座山。
而有些老使用者的條目如果一直以來質量都不錯,那麼就可以獲得巡查豁免權,條目建立之後自動標記為“已巡查”。當然這個許可權是可以被撤銷的。

再往上的管理員分為五種,第一種是普通的管理員。這種管理員同時具有回退員和巡查員的所有許可權,並且可以刪除特定的版本乃至整個條目;
對違反方針的使用者予以封禁處理,剝奪不同程度的使用者編輯許可權(特定頁面,大多數空間、自己的討論頁、不許發郵件等等)時長從幾小時到不限期不等,或者解除封禁;授予其他使用者回退員、巡查員、IP封禁豁免等許可權。
基於管理員以上的有一個叫做監督員的,除了管理員的許可權之外,特殊許可權為隱藏條目的特定版本,被隱藏的版本除監督員外無權檢視。

還有一種是介面管理員,這種管理員一般負責技術崗位,情況比較特殊,和普通的條目之間交集並不大。
爭議最大的許可權是使用者查核員,可以查詢使用者在90天以內的登陸情況等,來判定幾個賬號之間是否屬於同一個人。
以前中文維基百科有自己的查核員,但是從2018年以後也可能因為某些原因而取消了所有中維本地的查核員許可權。之後想要進行使用者查核就要去把可疑使用者的資料在本地討論後用英文提報到元維基,讓擁有全域許可權的監管員代為進行使用者查核。

最後一種是行政員,在管理員許可權的基礎上,具有可以賦予管理員許可權的能力。
上述管理許可權基本都僅僅侷限於某個單獨語種的維基中,當然也存在跨語種維基的回退員等許可權,此處不多討論。
再往上,到了基金會、元維基層面,就會出現其他形式的具有跨維基管理許可權的人員,就是這次批次大範圍解除中文維基管理員許可權的使用者。
他們的封禁可以將對應使用者在各個語種維基上的許可權全部取消,叫做“全域禁制”。

(維基百科創始人:Jimmy Wales)
維基百科的內容生態是建立在這種層層疊加的稽核秩序中。
曾幾何時,維基百科被認為是全世界公認最客觀的百科全書式的開放平臺,即使是在網路衝突日益嚴重的今天,維基百科的口碑都保持得相當不錯,黑點甚少。
維基百科的創始人Jimmy Wales經常用自己親歷的例子,來論證維基百科的中立性:在他的個人詞條裡,簡介寫道他是維基百科的聯合創始人,而他一直在向維基百科的社群編輯投訴,說他是唯一的創始人,另外一個自稱是聯合創始人的哥們只是早期團隊成員之一,不能算作創始人。
但是維基百科的編輯總是以確保客觀為由,拒絕了老闆的修改要求,然後繼續把Jimmy Wales稱作是讓後者非常不滿的「維基百科的創始人之一」。

連老闆的意見都可以駁回,想必維基百科有自己所堅持的“信念”。
但隨著平臺的不斷擴張,價值衝突也愈發明顯,維基百科為什麼越來越不像當初的那個樣子了?

2019年,發生了一件標誌性事件——
維基百科的仲裁委員會做出了一個自其成立15年來從未有過的決定:禁止一個名為Fram的使用者訪問維基百科,為時一年。
而這位名叫Fram的使用者也曾是維基百科管理員只有,他在社群中久負盛名,貢獻了數以萬計的詞條。

為什麼這樣一個人會被維基百科“拉黑”?
儘管維基百科沒有作出證明回應,但是小道訊息還是傳了出來——
一名女性編輯在撰寫關於女性運動員、女同性戀和墮胎權利等詞條時,Fram“近乎騷擾和監視般的”糾正她的拼寫措辭,甚至在後臺刪除了她快取的還未完成的文件,這名女性編輯認為Fram缺乏基本的善意和禮貌。
與此同時,Fram非常厭惡左翼自由主義者在自造詞語方面的“創造”,他表示這是對語言系統的汙染,比如他始終判斷“Xe”屬於性別錯稱,一個人的性別要麼是“He”,要麼是“She”。
簡而言之,Fram“政治不正確”。

(紐西蘭跨性別舉重運動員哈伯德)
於是,一場論戰在社群中展開,支援Fram開始大規模的反對,刪除自己的詞條,並且消極怠工。
甚至發起了封禁Fram的詞條,已經有近十萬字的表達,包括提案和反提案。
自由曾經讓維基百科大獲成功。
Jimmy Wales曾經如此制定它的願景:“我們要的是創造一個地球上每個人都可以免費獲得全人類知識的世界,沒有陰謀……沒有精英主義……沒有等級制度。”
但如今,自由又使維基逐漸分裂。


關鍵詞
維基百科
詞條
使用者
折毛
卡申銀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