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三月三,古稱上巳日。
這一日,萬物生髮,人們會穿上好看的衣服,成群結隊地來到河邊,用浸泡過藥草的水洗滌沐浴去除疾病和不詳。
《論語》裡有過描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暮春時節,風兒輕撫著楊柳,換上春衣,約上五六個成人和六七個兒童,在沂水裡沐浴,在五舞雩臺上吹吹風,一路唱著歌返回。
這是曾皙的夢想,也是孔子的夢想,也是每一個忙碌的中國人心底最深的期盼。
人們把這些行為稱為祓禊”(fú xì),也叫春浴。


文人們,會在東風拂面的時候,找一條小溪席地而坐,把灌滿酒的酒杯放於溪水中,隨水而下,飄到誰哪裡,誰就要飲酒作詩。古人也給這種娛樂方式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曲水流觴”。
那一年是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東晉王朝風雨飄搖,但是那年的上巳日,天氣晴朗,王羲之的心情不錯,就在會稽山陰的蘭亭,組織了一場四十二人參加的集會。

大家散坐溪水兩旁,書僮將斟酒的羽觴放於溪中,順流而下,若觴在誰的面前停下,誰就要作詩,若不能,要罰酒三杯。有人文思泉湧、詩興大發,有人文思枯竭,罰酒三杯。有意思的是,9歲的王獻之沒有作出詩來,一千多年之後,依然被人嘲笑:卻笑烏衣王大令,蘭亭會上竟無詩。
這場集會上一共得了三十七首詩,半醉半醒的王羲之乘著酒興,即席揮灑,為這些詩做了一篇三百二十四字的序,他或許沒有想到,多年以後,這篇序在中國歷史上永遠流傳,這篇序就是聞名天下的《蘭亭集序》。
他這樣寫到:“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於是,美好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了。
到了唐代,新科進士放榜後,正是上巳日,春風得意的進士們來到曲江,臨水飲酒,賞春作詩,稱為“曲江流飲”。
當然,後人也有放雞蛋的,就叫曲水浮卵。
不止屬於文人墨客,也屬於靈巧的女兒們,長安的麗人們會盛裝出行,欣賞大唐繁華。杜甫有詩云:“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這一天也是一個女孩子的生日。
紅樓裡的賈探春。

紅樓的女兒們在這兩日重建了詩社,命之為“桃花社”。那是小說的第七十回,賈府開始走向沒落,悲涼之霧已經瀰漫,但是,年輕的女兒們在這一天依然快樂地享受著即將逝去的美好生活。
人生就是這樣啊,喜樂參雜,有快樂也有憂傷,有離合便有悲歡。
就像這麼多年的上巳日,都不一樣。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悲歡。但是,若春風來了,若春暖花開,還是要去看看吧,去看看春光,去喝杯小酒,去欣賞一下桃花。
“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
這是王羲之說的。
文字/陌上花開
圖片/來自網路
排版/楓楊

歡迎關注“陌上花開”
煙花三月,邀您共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