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轉型簡史:從“工業鏽帶”到“演算法地帶”

不懼怕轉型陣痛,始終擁抱變化。
今年以來,DeepSeek的大火,給中國人的科技自信添了一把熊熊烈火,同時也讓很多城市深刻地意識到:
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是城市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誰要是錯過這個機遇,誰就會被時代無情地拋棄。
當前,廣州各區正處在產業轉型的陣痛期,其中海珠的轉型節奏相對快一點。
這一點,可從海珠區較高的經濟增速感受得到。

位於廣州市海珠區的琶洲西區(圖片來自廣州房產,作者/細鵬)‍‍‍‍‍‍‍‍‍‍‍
01
海珠經濟增速為何這麼高?‍‍‍‍‍‍‍‍‍‍‍‍‍‍‍‍‍‍
2023年,海珠區GDP達2860.15億元,以8.6%的GDP增速排名全市第一。
2024年,海珠區GDP達3008.35億元,成功躋身3000億俱樂部,並以5.4%的GDP增速繼續位列全市第一。
另外,若以經濟普查修訂後的2023年GDP資料計算,2024年海珠區GDP增量達148.2億,以一區之力,貢獻了全市增量的48%。
不僅如此,海珠區去年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9.8億元、增長16.4%,全口徑稅收328.5億元、增長26.1%,取得規模“雙突破”、增速“雙第一”。

有人可能會問,海珠為何突然這麼亮眼?
其實,海珠的資料並非突然開掛,而是長期經營、厚積薄發的結果。
如果把時間維度拉長到10年,就更能體會什麼是“海珠速度”,以下是過去14年,廣州各區GDP增幅排名:
如上所示,從2010到2023,海珠區GDP足足增長了283%,僅次於南沙新區,穩居全市第二,在中心六區中則是穩居第一。
可見,海珠的超常規增長,並非一朝一夕,而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
廣州琶洲西區
02
產業的前瞻性佈局
從產業結構來看,海珠增速快,主要受益於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
今天的海珠,是廣州首屈一指的數字經濟重鎮,匯聚騰訊、阿里、唯品會、歡聚時代、小米、科大訊飛等36家龍頭企業,僅琶洲地區就擁有“四上”企業1732家、高新技術企業345家、總部企業98家。
2024年,海珠區新一代資訊科技服務業營收突破1000億元。騰訊、字節跳動、阿里、唯品會、螞蟻等五大平臺型企業高速增長,帶動全區規上新一代資訊科技服務業增長25.1%,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海珠GDP比重已達24.1%。
海珠區搞數字經濟,源自政府的前瞻性定位。‍
早在2020年1月,粵港澳大灣區2020年“一號文”——《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印發,廣州計劃以海珠區的琶洲為核心,以珠江為紐帶,打造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

當然,除了政府的前瞻性定位,海珠還有這樣幾個優勢:
一方面,海珠是中心城區,生活豐富,在吸引高學歷人才方面天然有優勢;另一方面,海珠區的生活節奏在中心城區中又是比較慢的,使得高學歷人才更好地平衡工作與生活,從而更願意在此紮根。
而且,海珠本身是一個科教重地,擁有中山大學、電子七所、廣州電器科學研究院、廣東財經大學等知名的大院大所,並毗鄰廣州大學城,這些機構能夠與海珠的產業產生協同效應。
另外,人工智慧也與網際網路息息相關,而海珠又匯聚了阿里、騰訊等一眾網際網路大廠,它們為海珠發展人工智慧提供了海量的資
本、技術和人才支援,這種“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在廣州也幾乎是獨一份的。
03
海珠轉型簡史:
從“工業鏽帶”到“演算法地帶”
當然,海珠搞數字經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經歷過多次轉型陣痛。

時間要回到本世紀第一個十年,當時的廣州啟動“退二進三”戰略,海珠有近百家工業企業關停搬遷,工業產值一度縮水30%。
當時的海珠,一度感到迷茫,要知道,海珠曾是廣州工業的重要發源地,是“廣州製造”的驕傲,而如今似乎成了需要轉型的“鐵鏽地帶”。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位於海珠區的工業大道,不僅生產出了萬寶牌電冰箱、虎頭牌電池、五羊腳踏車等風靡全國的日常用品,還誕生了廣州第一條萬噸巨輪、中國第一臺離心機、世界上第一件鈦制潛水服等重磅之作。
然而,隨著城市的發展,海珠逐漸從城市的近郊變成了人口稠密的中心城區,這個時候再發展傳統工業已經不合時宜了。
陣痛之下,海珠沒有陷入沉淪,而是主動出擊,選擇了一條艱難卻頗具前瞻性的轉型之路: 

2008年,中國第一展“廣交會”的主場館在越秀區兜兜轉轉40年後,正式搬到海珠區的琶洲中區,圍繞著廣交會,大批商貿與現代服務業企業集聚海珠。海珠區的名片不再只是工業大道,還有商貿會展。
2014年,海珠區不再只滿足於商貿會展這個賽道,決定將琶洲西區改頭換面,從一個啤酒廠舊址,改造為新興的電商總部區,吸引騰訊、阿里、唯品會等網際網路公司入駐,播下了數字經濟的種子。
到了2021年左右,海珠區又瞄準“都市工業”,用舊廠房改造了一批創業園區,吸引一大批低能耗、低汙染、高附加值的都市工業形態,聚焦晶片設計、生物醫藥等高階製造,破解中心城區“去工業化”困局。
到2024年,海珠區已集聚了超100個大模型專案,其中超50家大模型企業實現盈利,今年海珠區還將新引育大模型專案超100個,完成大模型內測超50個、上線運營超30個。
另外,位於琶洲的第三屆演算法大賽再攀高峰,吸引36個國家和地區的6003支隊伍參賽,海外參賽隊伍是上屆的9倍,成為廣東新質生產力十大標杆案例。
回顧歷史,海珠的產業迭代,就像一場精彩紛呈、永不停歇的接力賽,從一個老工業區,變身國際商貿中心,再變身為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集聚區,每一步都踩準了時代鼓點。
有人甚至總結,海珠發展史,這是一部從“工業鏽帶”到“演算法地帶”的轉型史,一部從“工業退潮”到“數字覺醒”的轉型史。
04
海珠密碼是什麼?
不懼轉型陣痛,始終擁抱變化‍‍
回顧海珠發展歷史,充滿著各種轉型的陣痛,海珠的每一次成長,都是從“陣痛”中站起來。

老廣州都聽過一句話“寧好河北一張床,不要河南一見房”,足見海珠最初的發展基礎是很薄弱的。
新中國成立之前,海珠只是廣州老城區一個不起眼的近郊區域,被稱作 “河南”,沒啥經濟基礎,只相當於越秀區的“睡城”,當時十三行的老闆,白天在“河北”上班,晚上回到“河南”睡覺而已。
新中國成立後,海珠區開始發揮“近郊區域”的優勢,集中精力搞工業,與老城區差異化發展,這是海珠區的第一次轉型陣痛。
到本世紀初,伴隨著廣州“退二進三”的戰略,海珠區的大工業不能搞了,於是又開始搞商貿,這是海珠區的第二次轉型。
到2014年左右,網際網路實在太火了,海珠區又搖身一變,成為電商總部聚集區,隨後又升級為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這是海珠的第三次轉型。
可見,海珠的每一次轉型,都是順勢而為,不和時代洪流對抗。

所以,外部環境變了不可怕,有轉型陣痛不可怕,重要的是主動調整戰略,積極適應新的發展趨勢。
什麼時候胡牌不知道,但至少要一直在牌桌上。只要永遠在牌桌上,就一定有機會胡牌。
當風暴來臨時,有人築牆,有人造風車,而海珠正是造風車的那個——這大概也是“海珠密碼”的一個重要體現。
本文轉載自:城市戰爭,作者:孫不熟團隊。
點選推薦」,錦鯉附身!
– END –
歡迎關注“雷電科技艦”影片號留言討論!
投稿及內容合作|[email protected]
廣告及商務合作|[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