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娛盛產男菩薩,內娛盛產雷佳音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演員雷佳音因為近期作品太多且人設重複,在社交媒體引發討論。
除了已經面世的《醬園弄·懸案》與《長安的荔枝》,雷佳音今年還有包括《你行!你上!》《抓特務》《刺殺小說家2》在內的多部主演作品正待播映。
以雷佳音為代表的中年型男演員,一向是大陸影視市場的中心。小生型演員的數量,與市場規模不成正比。與之相比,海峽對岸的臺灣則以小生型演員為主打,演員富含青春魅力,戲路也較為寬廣。
今天的文章,播客“電影巨辯”主播老馬和阿吳,將重點盤點2008年後臺灣湧現的小生型演員,並分析其背後全然不同的行業環境。基於此,我們看到了華語影視的另一種可能性。
講述|老馬&阿吳,《電影巨辯》主播
來源|看理想App《為了華語電影》

01.
為什麼臺灣盛產青春魅力型演員?
老馬:臺灣電影在80年代末之後陷入了產業意義上的絕境,直到2008年《海角七號》橫空出世,才改變了局面。臺灣電影開始重生,與過去徹底說再見,我們把這個時間段叫作“再造臺灣電影”。
它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電影藝術浪潮,甚至都沒有一致的美學觀念,而是一種產業屬性的再造,演員在其中發揮的作用相當關鍵。
阿吳:最突出的特色就是臺灣青春魅力型的演員實在太多了,層出不窮,源源不斷。
老馬:早期的二秦,秦漢、秦祥林,是不是可以算?
阿吳:肯定可以。林青霞、胡因夢也很典型。
老馬:90年代是蘇有朋、林志穎,00年代就是言承旭、周渝民。
阿吳:後面就是從《藍色大門》開始的陳柏霖、桂綸鎂,到《艋舺》的阮經天、趙又廷、鳳小嶽,再到《翻滾吧!阿信》的彭于晏,還有《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柯震東,同期的還有張孝全。
《藍色大門》
老馬:同期的女演員有陳妍希、林依晨。
阿吳:還有張鈞甯,很多的。男演員最近這些年還在冒出來,許光漢是紅到發紫,包括《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的兩位主演陳昊森、曾敬驊,雖然在大陸的知名度還不是很高,但演員的實力擺在那裡。臺灣盛產小生型演員,而且比較偏向陽光小生,不是陰鬱型別的。
老馬:這是臺灣偶像劇還有青春片的性質決定的,必須要表現得很陽光。我說兩個反例,就是去香港發展比較多的金城武和張震,他們的熒幕形象不能說是陽光型,會演很多憂鬱、沉默、孤獨的角色。
阿吳:張震沒有演過臺式青春片,都是跟藝術片導演走的,氣質也被改造了。
老馬:而且這兩個人到香港被王家衛帶偏了。
阿吳:是的。李安曾經和鍾孟宏聊到《陽光普照》,說許光漢特別好,非常乾淨的一位小生型演員。比較而言,大陸不是沒有小生,朱一龍、胡歌、劉昊然、吳磊、黃軒都可以算,不過以大陸影視劇的規模來說,小生的數量實在有點少。
老馬大陸影視劇的結構和臺灣有點不一樣,如果說臺灣是小生主打的話,大陸應該是中年人作為主打。大陸比較扛票房的演員以70後85前為主,包括沈騰、吳京、黃渤、王寶強、張譯、雷佳音等。
可能是因為大陸電影的商業結構很依靠廣大路人群體,而且主要的電影型別圍繞中年人展開。但是現在電影和電視劇有點不一樣,電視劇的年齡結構在往下走,所以有些小生型別的演員主要出現在電視劇裡。
阿吳:臺灣的小生型演員不僅僅在本地紅,還有強大的對外輻射能力。最典型的是許光漢,他現在已經紅遍亞洲,都演上韓劇了。
《罪夢者》
大陸這邊,主旋律影視劇對演員熒幕形象的影響,至少很難說是加分。張頌文說過,他演了李大釗之後就比較難接演反派角色了。
老馬:有這種情況,比如某個演員最近演的主旋律要上映了,他演反派的電影就會避開相鄰的檔期,會有這種複雜的考慮。
阿吳:比較下來香港就徹底沒有了。不只是小生型演員,什麼都沒有了,新演員斷檔了。陳偉霆這種就只能演古惑仔,劉俊謙現在被寄予了厚望,但他的外形很難算小生,作品也還太少,《寒戰》系列都沒有上。
老馬:臺灣盛產青春魅力型演員,可能還有一個因素是偶像歌手轉型到演員。不過90年代很明顯,現在不明顯了,香港也有這個風氣,那時候娛樂圈唱和演不分家。臺灣的小虎隊、林志穎都是歌手身份出道,金城武一開始也是唱歌和演戲兩手抓。
阿吳:除此之外,臺劇在2014年左右有過一次很大的變革。在臺劇明顯地衰落、連偶像劇都撐不住了的時候,導演王小棣聯合蔡明亮、陳玉勳、許傑輝、瞿友寧等8位金馬金鐘導演共同創辦了“Q Place”表演教室。
這個表演教室提供的訓練時間是一年半,訓練內容是東方傳統戲曲加西方現代劇場,像京劇身段、現代舞角色探索、小丑表演等,演員都要學。
關鍵是學完之後還會提供實踐機會,就是名叫植劇場的單元劇。許光漢、劉冠廷都是Q Place、植劇場系統培養出來的。
《花甲男孩轉大人》
老馬:這也是一種科班的訓練。臺灣有比較系統的科班表演訓練,比香港要系統。
臺灣的表演教育跟大陸一樣以斯坦尼為主,方法派的影響力也很大。在美國相對小眾的邁斯納技巧在臺灣的影響力居然很大,肢體劇場也很流行,各種表演流派在臺灣都有人研究。
剛才說的Q Place,最大的用處是把年輕演員和產業直接對接起來。植劇場的劇目也比較多元化,涵蓋了愛情、成長、驚悚、推理、靈異、恐怖等類別。
阿吳:等於說構建了一個非常綜合立體的系統。還有,美資在2015年之後也開始注入到臺灣影視劇了,HBO、網飛都進來了。最直接的效應就是提升了製作水平,改變了臺劇的製作型別,同時也給了演員更多的發揮機會。
像《華燈初上》這種網飛大製作劇集,品相精緻了許多,跟之前的臺劇比發生了質變,也提升了演員形象的觀感。
臺灣演員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特色,就是混血演員不少,裡面有不少頂級巨星。最早期的就有費翔,90年代是金城武。現在的話,有許瑋甯、鳳小嶽、張榕容。混血演員多算是體現了臺灣社會的包容開放性。
老馬:而且這些混血演員在電影裡面的角色,大部分都沒有因為這個身份去專門設定,都是正常生活中的角色,大家見怪不怪。
阿吳:還有一點,臺灣的年輕演員很多都很會演,不是花瓶,也不限於青春偶像型。
02.
演員,透明的玻璃容器
阿吳:先說許光漢,表演實力真的強。《陽光普照》《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那件事》這兩部電影,絕對不是擺擺pose或者自然演出那麼簡單,而是需要在戲劇性的情境中表達不同的情緒,要有落差和反轉。
老馬:許光漢是少年感和成熟感兼具。《陽光普照》最明顯,換一個人真的沒有那個效果。
《陽光普照》
阿吳:還有吳慷仁,很豁得出去,沒有任何包袱。
老馬:吳慷仁應該是臺灣當下最好的年輕演員之一,老一點的是陳以文。吳慷仁四十幾歲,表演跨度很大,可以演年輕人,也可以演老年人。他和導演黃信堯一樣工作經歷很豐富,什麼都幹過,而且吳慷仁的出身比黃信堯還要草根,比較接近大陸的農民工。
吳慷仁二十五六歲才入行,一開始很不起眼,因為他一上來也不懂演戲。他是靠大量地接戲,用一種蠻幹的方式來積累自己演戲的經驗。早期演偶像劇什麼爛角色都接,後來也是什麼型別都願意演。
有人說吳慷仁能跳出自己的舒適區,我覺得他根本就沒有舒適區可言。他演得太雜了,完全不挑。
阿吳:跟當年那批香港演員一樣,這樣的好處是可以積累表演經驗。
老馬:對吳慷仁來說,差不多2015年是個轉折點,他不再像以前那麼被動了,可以主動選擇一些更有挑戰的角色。吳慷仁沒有經紀人,所以選擇合作物件、職業發展方向、接戲,都是他自己來。
阿吳:他好像去年才找了大陸的經紀人,可能想更多地來大陸發展。
老馬:結果剛來大陸就被噴了。吳慷仁表演的一個基礎,就是田野調查和體驗生活。這個不是什麼新招數,但是現在演戲節奏那麼快,不太會有人這麼做。
吳慷仁演《富都青年》,提前好幾個月去了馬來西亞,在富都車站和工人一起搬貨,觀察貧民窟。拍《但願人長久》,他去找了吸毒人群聚集的地方,待在那裡觀察那些人的狀態,捕捉在那樣的環境下人的行為有什麼特殊性。
《富都青年》
阿吳:他為了演好《但願人長久》在香港住了一個月,對導演說片酬不用給,幫忙訂一個月的酒店就可以了。
老馬:這個電影投資也很低,可能他也是衝著劇本來接的。吳慷仁還有一個特點是橡皮人,會根據角色忽胖忽瘦,來來回回起碼搞了10次,華語演員裡反覆這樣搞的應該沒有幾個。
從這個角度來說,他演戲很瘋魔。一般人下了班,甚至鏡頭結束導演喊咔,就出戲了。吳慷仁會直接把角色的狀態帶到生活裡,這樣演肯定會有人覺得太笨拙了,技巧不夠,不需要把自己搞得這麼累,但他就是這種方法。
阿吳:還有一點不容忽視,身體上的訓練和付出,可能有些華人演員咬咬牙也敢搏一把,但是如果要演尺度比較大的裸露戲就難了,吳慷仁也不管,百無禁忌。
老馬:另外,吳慷仁的臺詞能力在臺灣演員裡也比較好。
他演不同的角色,會調整自己說話的方式。如果是社會精英,說話節奏會快一點,力度感強一點,吐字也會比較清晰,給人一種幹練的感覺。如果是社會底層,他就會放慢語速,說話也含混一點。他演《但願人長久》,還模仿了一下大陸人在香港生活那種特殊的口音。
阿吳:他在裡面講的湖南話起碼把我騙進去了,還能說粵語,這對華人演員來說實在是很有用的技能。
老馬:就可以演港片了,但我覺得他最大的優點和梁朝偉差不多,一個是靠眼神,一個是靠語言之外的肢體動作和微表情。《富都青年》本身我覺得沒有特別好,他演得真的沒話說。因為角色的限定,他沒有臺詞,全靠肢體和手語,這個難度很高。
而且他還會根據電視劇和電影的不同,來區分不同的演法。比如電視劇很長,人物狀態不可能從頭到尾一個樣,同一個演法觀眾也容易疲勞。他會用很多種身體和語言狀態來表現人物,所以他的表演容量很大。
他在《但願人長久》中的角色年齡跨度很大,但他對人物狀態的區分很精湛。年輕的時候,他的步伐和眼神有一定的活力和光彩,到後面就彎腰駝背、目光渾濁,說話的語氣也鬆弛下來了,這個變化和過渡很有說服力。
《但願人長久》
阿吳:我覺得有點像梁家輝,在角色一步一步變化的過程中,那些細節都很細膩。
老馬:可能我們看吳慷仁的電影作品比較多,不過在臺灣,他更多以電視劇聞名,像《一把青》《我們與惡的距離》《模仿犯》《華燈初上》。
吳慷仁演得比較好的還是各種邊緣人和弱勢群體,他也喜歡演為弱勢群體發聲的人,但就算演好人,也不會是簡簡單單的好,他會演出人物的偏執、憤怒、反叛、壓抑,呈現人物的灰度。
阿吳:吳慷仁自己已經全部準備好了,他現在欠缺的是跟電影圈的大導演好好合作一把。因為電視跟電影區別很大,電視主要靠劇本和演員的演出,電影比較依賴導演排程。和大導演合作,可以對形象帶來質變的提升。
老馬:梁朝偉本來已經那麼厲害了,跟李安合作之後,我覺得他都變了,所以大導演的加持很重要。
阿吳:再說劉冠廷,很典型的變色龍演員,歲數再大一點可能就是臺灣的梁家輝,所有看過《陽光普照》的觀眾肯定會被他的演技震撼到。他飾演的菜頭在討債公司的那場戲,似笑非笑的表情配合橘黃色的髮型,讓人不寒而慄。
《陽光普照》
老馬:導演陳玉勳說劉冠廷是天生的演員,就像一個透明的玻璃瓶,可以裝載不同的角色。玻璃瓶是一個容器,有形狀,不會因為透明就看不見了,它還是有自己的個性在。
陳玉勳是劉冠廷的伯樂,劉冠廷戲劇系畢業之後沒有立刻當演員,而是體育老師。有一次拍廣告,他認識了陳玉勳,在陳玉勳的鼓勵下報名了Q Place,演了植劇場的《花甲男孩轉大人》。
他在裡面演一個嚼檳榔的臺客,把嚼檳榔的人的動作和心理特點都演出來了,顛覆了臺客的刻板印象。後來陳玉勳執導的《消失的情人節》又找他了,說明他也能演善良純真的人物。
阿吳:《同學麥娜絲》裡的結巴也很善良,跟《陽光普照》的菜頭反差太大了。
03.
個人選擇決定演員命運?
阿吳:《艋舺》捧出來的阮經天和趙又廷外在條件都很好,但後續的發展不太一樣。阮經天一直在臺灣發展,趙又廷因為家庭原因來到了大陸。不過發展更好的是趙又廷,阮經天沉寂了很長一段時間,2023年才靠《周處除三害》重新翻紅了。
老馬:阮經天那段時間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在《周處》顛覆了自己的形象,有點髒髒的,鬍子很亂,頭髮也挺稀疏,去掉了帥哥的包袱。
《周處除三害》
阿吳:是的。比較來說,我覺得趙又廷的演出更細膩一些,比較能駕馭需要多層次表演的複雜角色。而且大導演很願意跟他合作,他演過徐克和陳凱歌的電影,畢贛最新的《狂野時代》裡也有他。
而且他很會選角色,比如去年很火的《好東西》。導演邵藝輝說胡醫生和前夫哥這兩個角色選角的時候遇到了很大的困難,男演員都不願意來演。
老馬:好像只有徐崢和趙又廷願意演前夫哥,但是徐崢不太合適,會讓觀眾想到《愛情神話》跳戲。
阿吳:一開始邵藝輝想讓趙又廷演胡醫生,比較精英,但沒有想到他主動要演前夫哥。他覺得這個角色發揮空間比較大,後來證明確實如此。另外可能是受到高圓圓的影響,趙又廷的臺灣口音幾乎已經聽不出來了。
以前趙又廷經常在《康熙來了》裡被挖苦,說他動不動就哭,表演太誇張。他早期確實這樣,但來大陸發展之後就好很多了,《好東西》裡他的分寸感把握得很好。
老馬:他有自嘲精神,戲路現在也比較廣了。
《好東西》
阿吳:相比較彭于晏最近幾年的退潮比較明顯,他不是沒有實力,但選片真的有點問題。管虎的《狗陣》他發揮得不錯,但《潛行》,不論是電影還是角色本身,沒有什麼發揮空間。
老馬:從2013到2018年,彭于晏基本上是兩岸三地小生第一人。至少是偏動作方向的商業片,第一選擇就是他。這個年齡段又帥氣又能演動作戲的陽光健康型男演員,沒有比他更突出的了,而且他肯訓練,體操、格鬥都自己去學。
《激戰》這部電影對他的好處非常大,讓所有人看到他的身材。健身圈後來發展出一個梗,叫多久可以練成彭于晏。華語電影圈沒有幾個男演員有彭于晏這種身材。
阿吳:結果就被定型了。這對演員來說不是好事情,反反覆覆演同一類角色是不行的。張孝全也是肌肉男,最早演同志電影火的,他的優勢跟趙又廷一樣,能駕馭需要細膩演技的角色。
有一種戲份特別考驗演員實力,沒有任何衝突甚至是敘事,看演員能不能在一站一坐之間,創造出一種情境來。張孝全有這個本事,《失魂》就是很好的例子。導演鍾孟宏當時找演員找到快要絕望,後來有人推薦了張孝全才柳暗花明,實在太合適了。
老馬:張孝全演罪犯沒有人可以比,而且他可以演很多種罪犯,悍匪可以,變態型別的也可以,還可以演警察。
阿吳:不過張孝全一直在臺灣發展,大陸觀眾可能不太熟悉他,這個就是個人選擇。一直以來有句俗話,明星選角色,要麼看片酬,要麼看角色。
《失魂》
張鈞甯就公開說過,她到演藝圈工作,最重要的原因是片酬太高了,沒有辦法拒絕。所以她的主基地就選在了大陸,演技肯定不爛,但她近些年演的電影,《749局》《默殺》《唐人街探案3》《第一爐香》等,確實沒有她的發揮空間,誰演都差不多。
老馬:張鈞甯以前知性優雅的形象比較突出,沒有什麼戲給我留下特別深的印象。前幾年《緝魂》和《瞞天過海》證明她可以演一些更復雜的角色,去年的《默殺》也有一定的突破。
阿吳:許瑋甯是我最喜歡的臺灣女演員,一直在臺灣發展,接到的電影電視型別就比張鈞甯要豐富很多。
而且許瑋甯很能豁得出去,《紅衣小女孩2》她剃了眉毛上演毀容級演出。《當男人戀愛時》她的角色是高冷型,但後面有一個轉換過程,她的演出非常到位,能感受到她的愛意是怎麼慢慢散發出來的。
老馬:許瑋甯這幾年在劇集上發力比較多,《誰是被害者》《她和她的她》《不夠善良的我們》都演得很不錯。
阿吳:對,她有時候還會去客串一些角色,哪怕角色本身沒有什麼發揮空間。比如在鍾孟宏的《瀑布》裡,她演了一個戴口罩的醫生,幾乎看不出來是誰。
《瀑布》
我們漏了一位臺灣現在最紅的女星,王淨。《瀑布》《周處除三害》《詭才之道》《鬼家人》,這些高質量的大火的電影都有她,都是主角。王淨靠強大的青春魅力征服了觀眾,英文媒體喜歡用IT Girl來定義王淨,我覺得基本準確。
老馬:王淨和大陸的劉浩存、文淇、張子楓,屬於同一個代際的演員。她演過一些複雜角色,能夠演很多種型別。
尾聲.
老馬:當代臺灣電影特別在乎的一件事就是關心腳下的土地,怎麼跟身邊的人發生那種真實的牢固的關係,這和大陸人拍電影的視角不一樣。
我們比較能夠抓住的一個東西可能是歷史,我們的主體性就是在集體中去想象自己屬於偉大歷史的一部分,這比其他的事情都更重要。
阿吳:英國人也有歷史癖,聊任何話題都恨不得從幾個世紀前說起,這是他們經驗主義哲學的一部分,但大陸人更嚴重,特別要追求一種整全性的大歷史。
老馬:反映到大陸電影裡,一定有比自我和個體更重要、更宏大的東西,我們早早被那些東西定義好了。
包括主打反叛的《哪吒》系列在內,那些最賣座、最受歡迎的電影,那些發生在非洲、朝鮮、美國、宇宙、虛擬神話世界的電影,基本都一樣。我們只有把自己融入到某個大的東西里,整個事情才有意義。
阿吳其實就是一種神話敘述。
老馬:臺灣電影以前可能也有這個傾向,但是慢慢地在變化了。新近關於歷史、傳統、民俗的臺灣電影,那些歷史、傳統、民俗不是高於普通人的存在,也不是去定義每個人的東西,而是有點反過來,每個人在用自己的存在,去重新構建那些大的東西。
《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
阿吳:關鍵是真實,每個人都試圖把自己內心真實的情感抒發出來。這次我們做“再造臺灣電影”,《鬼家人》震撼我的一點是,臺灣電影在處理同志題材的時候,真的已經沒有多少避諱的地方了,這比香港電影領先了很多。
老馬:香港目前拍悲情、壓抑這方面比較多。
阿吳:對,《翠絲》《從今以後 》很典型,欲說還休。臺灣社會的包容性、開放性,在華人地區,甚至亞洲地區都遙遙領先,整個社會觀念的進步超出了我的想象。
老馬:同性婚姻的合法化亞洲最早。不過臺灣電影的結構性問題也很多,比如人口規模,它的市場太小了,還受經濟發展階段的影響。
阿吳:我們還是要把眼光放遠一點,不能僅僅把大陸電影當作參考標準來審視臺灣電影,應該用更高的標準來要求。
希望臺灣的未來比現在好,臺灣電影的未來也比現在好。
*本文整理自看理想音訊節目《為了華語電影》第80期,有編輯刪減,完整內容請移步"看理想"收聽。

音訊編輯:林深
微信內容編輯:布里
策劃:看理想新媒體部
封面圖:《罪夢者》
商業合作[email protected]
投稿或其他事宜[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