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會議別隻曬成果!這件事不容忽視→

 胡定坤
“他們在作完學術報告之後,都會談到很多研究的不足和問題,這一點是我們缺乏的。”在近期的一次採訪中,我國一位院士如此描述他去國外參加學術會議的感受,外國學者詳細列舉實驗中出現的數十個問題令他印象深刻。
相信經常參加學術會議的科研工作者也深有同感,不少學者在作學術報告時都會花大量時間去談研究之意義、方法之優越和成果之顯著,而對於科研中遇到的挑戰、問題以及尚存的不足往往只用一兩頁PPT簡要概括,有的甚至完全不提,把學術會議弄成了“成果展示會”。
當然,研究人員分享成果有助於其他參會者瞭解前沿動態,獲得科研靈感,開拓新的研究方向。但任何研究都有兩面:成果是一面,問題是另一面。既展示成果,又分享問題,才是對一項研究的完整介紹,才能使其他學者在瞭解研究前景的同時,充分預估到可能遭遇的困難,在科研工作中少走前人走過的彎路。
實際上,問題本身往往更具科學意義。無論是新的科學發現,還是新的技術發明,在問世之初都難以做到非常完善。越前沿、越重要的研究,其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往往更值得關注。一項突破性技術,常常需要不同科研團隊接力攻關,不斷解決問題,不斷迭代完善。前一個團隊發現並分享的問題,很可能成為後一個團隊要攻關的目標。
更重要的是,學術會議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促進學術交流,推動科研合作,催生更高水平的學術成果。而合作往往建立在“優勢互補”之上,即雙方能夠相互彌補對方的科研短板,解決對方難以解決的科研問題。而坦誠地分享問題,是尋找和建立科研合作關係的第一步。
2011年,法國微生物學家沙爾龐捷和美國分子生物學家道德納在一次學術會議中相識。當時,沙爾龐捷發現細菌切割病毒DNA的關鍵是某種RNA,但其中的蛋白質結構仍待破解,於是她邀請更擅長該領域的道德納共同解決這一問題。第二年,兩人聯合推出震驚學界的CRISPR/Cas9基因剪刀技術,並因此在2020年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所以,無論是“學術大牛”還是“科研小白”,在學術會議中都不妨多談談科研中遇到的問題。如果說已取得的成果能夠詮釋今天的成績,那麼,仍待解決的問題則可能代表著明天科研的高度。問題講得越充分,思維碰撞就越激烈,學術交流就越深入,就越能促進科研合作的互利共贏,越可能產生引領世界的科技成果。
: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編輯:王璠
稽核:朱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