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新突破!可變形微球打造仿珍珠質陶瓷——金屬複合材料|NSR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

分享資訊,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在珍珠母貝的孕育下,大自然用百萬年時間創造了堪稱完美的生物陶瓷——珍珠質。這種天然複合材料由脆性文石晶體(>95%)與柔性有機物(<5%)組成,透過獨特的"磚泥結構"構建出令人驚歎的力學效能:其斷裂韌性可達純碳酸鈣的3000倍,抗衝擊能力更是比基礎材料高出兩個數量級。材料科學家正從這種精妙的生物結構中汲取靈感。透過3D列印、冰模板法、自組裝等前沿技術,使用已有片狀或者顆粒狀基元,研究人員已成功仿製出仿珍珠質結構材料。實驗資料顯示,這類仿生材料的抗壓強度可達傳統複合材料的5-8倍,能量吸收效率提升近10倍,在航空航天、防彈裝甲等領域展現出革命性應用潛力。然而,受限於目前的製備工藝、材料尺寸、材料形狀等多方面的因素,面向應用的高效能仿珍珠質結構的複合材料的研發仍存在迫切需求。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茅瓅波教授團隊提出了一種可大規模生產各種尺寸,不同形狀的仿珍珠質結構材料的製備工藝,製備了一種兼具高抗彎強度和高斷裂韌性的仿珍珠質結構材料。相關研究成果以“Scalable and shapable nacre-like ceramic-metal composites based on deformable microspheres”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文章第一作者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碩士研究生陸宇傑,博士後孟祥森為共同第一作者。
  1. 1
    材料合成
首先使用一步乳液法制備了氧化鋁微球,並在微球表面沉積了一層鎳鹽構成的球殼。透過將複合微球在不同形狀的模具中組裝得到陶瓷胚體。在胚體被熱壓燒結的過程中,材料中的孔隙被壓實,同時微球被壓扁成片狀,這些片狀陶瓷被表面的鎳分隔,構成了仿珍珠質的磚-泥結構。由於仿珍珠質材料由複合微球組裝而成,可以透過簡單的調節微球粒徑來實現材料的微觀結構調控。
圖1 複合材料的製備流程
  1. 2
    微觀結構
仿珍珠質氧化鋁陶瓷-金屬鎳複合材料展現出了多尺度的微結構,片狀的氧化鋁陶瓷由金屬鎳層分隔開,構成了典型的磚-泥結構。在更小的尺度上,片狀陶瓷內部可以觀察到微小的鎳顆粒,這些鎳顆粒在陶瓷緻密化之前滲入其中,使陶瓷微片的韌性進一步提升。在奈米尺度上,氧化鋁陶瓷-金屬鎳的介面接觸良好。
圖2 仿珍珠質複合材料的多尺度結構表徵
  1. 3
    力學效能
材料多尺度的微結構賦予其優異的力學效能,氧化鋁-金屬鎳複合材料兼具高抗彎強度(室溫下為 386 MPa,600°C 時286.86 MPa)和高斷裂韌性(室溫12.76 MPa·m1/2,600 °C 時12.99 MPa·m 1/2)。在材料受力斷裂,裂紋沿著陶瓷-金屬介面發生偏轉,極大的耗散了能量,有效的阻止了災難性失效發生。
圖3 複合材料的力學效能表徵
  1. 4
    結論
研究者提出了一種基於可變形陶瓷微球壓力組裝的仿珍珠質結構材料製備方案,成功製備了兼具高強度、高韌性的仿珍珠質陶瓷金屬複合材料。這種製備方案無需複雜工藝,可大規模生產各種尺寸,不同形狀的仿珍珠質結構材料,為面向實用化的仿生材料設計與製備提供了新的借鑑和啟發。
點選“閱讀原文”閱讀原文。
媒體轉載聯絡授權請看下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