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立式賽博煙囪,酷冷至尊NCORE100Air+索泰5070SOLDOC裝機分享

CHH ID:安124機長3
雖然50系顯示卡兼顧了小尺寸規範,但是ITX機箱解決高性顯示卡的最佳方案,還是向上發展,也就是立式結構。酷冷至尊去年推出了他們自己的ITX機箱NCORE 100MAX,最大的詬病就是價格,雖然質感ITX機箱都不便宜,但是NCORE市場表現應該是不盡如人意,於是今年他們推出了青春濃縮版本的NCORE 100 AIR。其實現在很多產品外觀結構同質化非常嚴重,但是我還是希望廠家能多做一些創新,哪怕這個產品很小眾,只是曇花一現,但是可能在10年後會被提起。

這套ITX主機更偏向於無光方案,畢竟沒有側透,唯一RGB光源是顯示卡側面的logo,就是使用Ultra5 245KF,在極限狀態下,67mm高度規格的下壓散熱也不能壓住,日常使用問題倒是不大。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極限IO介面線材都比較硬,我這次裝機就因為彎折線沒注意,把機箱前置C口的介面給懟彎了一小部分,正常使用的SFX電源線也會偏長,儘量選擇線偏軟一些的品牌電源,或者自己定製電源線。

機箱本身對顯示卡空間做了可調設計,理論上3槽多一點顯示卡也是可以的,但是顯示卡的熱量還是會影響處理器,本次的Ultra5 245KF就是理論上最高極限了,測試的時候室外溫度最高31度,處理器在單拷FPU的時候就破百溫度了。配置表CPU: Ultra 5 245KF主機板: 七彩虹CVN B860I GAMING FROZEN V20 登陸艦顯示卡: 索泰5070 SOLD OC記憶體:  金百達星刃DDR5 6800 24G X 2固態: WD Blue SN5000 2T機箱: 酷冷至尊NCORE 100 AIR電源: 酷冷至尊V SFX 850GOLD ATX3.1散熱:超頻三RC600-67   
整機展示

立式ITX不佔地的優勢非常明顯,縱向確實是解決當下顯示卡太長的最佳方案,當然你要是說14.7L不算ITX,那確實無話可說了,畢竟顯示卡尺寸擺在那裡,想要高效能又想小尺寸,確實為難。

換個高一些的角度,確實非常優雅,像一件工藝品。

右側視角度也很優雅,實測顯示卡的溫度還是很安逸的。

搭配一個14英寸的便攜屏直觀展示一下大小。

拆除全部配件整體一覽,結構設計的挺合理,雖然看起來像是A4結構豎起來,但是很多細節都和傳統的A4機箱不太一樣,也和傳統的立式ITX機箱有細節上的差異,這次是沒拓展狀態下裝機,顯示卡兩槽就不需要使用拓展結構了。

索泰5070 SOLD OC顯示卡特寫,可以看到空間足夠寬敞,這是一張低光方案,主打金屬質感的顯示卡,非常適合搭建無光主機,相對於吊裝顯示卡結構,字型還是正向的。

左右兩側空間富足很多,充分考慮了越肩過多的顯示卡。

側面唯一的ARGB光源,索泰的logo燈。

側面的金屬拉絲面板特寫。

金百的星刃記憶體也是主打一個質感無光,很匹配此次的主題。

星刃記憶體左側為超頻三的RC600下壓式散熱風扇特寫。

鏡頭拉遠一點。

酷冷至尊V SFX 850GOLD ATX3.1特寫,位置為正上方,電源本身的熱量可以快速排出。

整體一覽,頂部依稀可見12cm排風扇。

背部也有一個12cm的排風扇。
配件展示

這一代CVN冰霜登陸艦B860I,白色覆蓋範圍少了一些,風格上則有一些硬朗方向上的調整,值得一提的是上一代處理器底座偏高導致部分相容性變差的問題已經修復。

正面最顯眼的橙色數字86,延續了上一代的設計風格,條紋鏡面也改成了銀黑配色的隱藏式溝槽,這兩種風格都挺好看。

M2散熱裝甲也為銀黑撞色,厚度可觀。 這一代供電為8+1+1+1相數字混合供電,CPU 供電部分給到了 90A 高規格 DrMOS,理論上可以搭配Ultra7,但是日常建議Ultra5就足夠了。DDR5雙槽最高支援到8600Mhz,很強悍。 M2插槽均為CPU直連,PCIe 5.0 x 4規格,顯示卡插槽做了金屬加固。

這張主機板搭配了英特爾的 AX211 WiFi 6E 無線網絡卡,支援藍牙 5.3 協議,音效卡則是 5.1 聲道的 Realtek ALC897。 背後介面方面也是比較齊全,4個5Gbps傳輸速率的USB-A,1個5Gbps傳輸速率的C口,一個20Gbps傳輸速率的C口,以及兩個USB2.0,常見的DP和HDMI以及2.5G網口都配置了,具備 CMOS 一鍵清除按鍵。

索泰這張顯示卡,整體設計語言偏向硬朗風,配色為大面積金屬灰點綴少部分金色,和5080 solid OC設計語言基本一致,不過配置方面少了一張超大的VC均熱板,畢竟功率只有250W。

它對比公版顯示卡, 頻率上有些許提升,基礎頻率2325(Mhz),最高頻率2542(Mhz),供電方面則是9+3相,厚度是非常友好的雙槽,尺寸僅有305mm x 117mm x 43mm。

正面看似金屬,不過是做了金屬質感,但是視覺效果做到了以假亂真。

背面是金屬背板,尾部有著大面積的幾何鏤空,用於加強散熱。

這一代散熱系統為升級版本的ICESTORM 2.0,正面風扇為9片扇葉的環刃風扇,無光設計,很適合無光主機玩家,內建了5根6mm直徑的熱管。

側面有一整條金屬拉絲面,非常好看,右側是一個新規格的16pin供電介面。

更多細節,顯示卡介面為常規的3DP和1個HDMI,均為2.1規格。

國內這幾年記憶體發展很迅猛,大容量和高頻外加海力士顆粒,國產可以做到比較不錯價效比。金百達去年就推了單條24GB容量的旗艦記憶體系列,今年小小升級了一下,CL時序更低。

金百達這套星刃系列設計語言還是挺不錯的,主推一個無光質感,這套記憶體頻率為DDR5 6800,時序為時序為CL32-46-46-108,對比去年推出的星刃時序更低了一點,預設電壓為1.5V,同時支援AMD的EXPO以及Intel的XMP3.0。

內部電路板採用了10層PCB,記憶體顆粒來自海力士特挑的3GB M-DIE顆粒,雖然超頻能力不如A-DIE顆粒,但是勝在穩定。

散熱片採用了2mm厚度的鋁合金,內部還填充了工業級散熱矽脂來提升記憶體散熱效率,整體為鈦黑色加金屬拉絲設計風格,疊加了一些蜂巢元素的絲印效果,無光設計,背後兩個三角形亞克力元素其實是遮擋固定螺絲的裝飾物。

單條24G容量,雙條就可以組建48G記憶體,對於ITX主機只有兩條插槽的情況下還是非常實用的,當然如果財大氣粗,大可以選擇單條32G記憶體。

西部資料目前主推的固態主要是兩款,主打旗艦的SN7100,以及中端的SN5000,依舊維持了黑藍盤設定,SN5000包裝為藍色,也就是替代曾經的SN580,規格來看,提升了讀寫速度,標稱讀寫效能為5150MB/s和4850MB/s,和曾經的黑盤SN770差不多。

標準的單面無快取設計,非常簡潔,2280長度,背面無任何晶片和顆粒,而正面也僅有1顆快閃記憶體顆粒、1枚主控晶片,少量電路。SN5000的散熱控制的不錯,同樣適合筆記型電腦。

SN5000國內僅有三個容量版本,分別是500GB/1T/2T/三個版本,TBW壽命分別是300、600、900。

主控清晰可見閃迪字樣,型號是20-82-10081-A1S,這顆主控在西數和閃迪的很多固態中都能看到。

而快閃記憶體顆粒則是自家的112層BiCS5 TLC 3D顆粒,容量2TB。

酷冷至尊的V SFX 850 GOLD ATX3.1電源,這個系列歷史比較悠久,在新的電源規範推出來後做了兩次更新,最新的版本是支援ATX3.1規格的。這個系列最大的特點就是有高功率版本,不過1100和1300W的目前僅有3.0規格,也是希望後續儘快更新。

V SFX 850 GOLD 提供了10年質保,3年免費換新服務,搭配了全日系電容,標準SFX尺寸可以更好的相容小機箱。

配套的線材除了顯示卡供電線均為扁排線,還是比較方便彎折調整的,長度方面比較收斂,不過用於此次的機箱部分線材還是略有些偏長。值得一提的是顯示卡的16pin供電線做了L型彎折設計。

散熱風扇為92mm直徑,採用了FDB軸承,靜音效能還不錯。

全模組供電介面一覽,16pin介面做了加固加厚設計,提供了四面彈片,雙倍接觸,避免多次拔插後造成供電介面燒燬。

超頻三的RC600-67,也是主打一款效能的下壓式散熱,67mm高度基本做到了這個級別的上限。其實這個級別的下壓散熱可選擇並不多,而且因為intel和AMD前幾代處理器積熱問題很嚴重,導致下壓散熱產品推出也比較緩慢。

支援AMD和INTEL最新平臺,拿到手是風扇是已經裝好的,另外安裝散熱並不需要拆除風扇,只要從扇葉縫隙伸進螺絲刀就可以安裝。

可以看出來是為了記憶體相容而做的經典設計,有著加厚的純鋁散熱鰭片群,折Fin+扣Fin工藝,鰭片規模雖然比不上傳統單塔,但是畢竟受限於高度。

6根6mm直徑的熱管,搭配了全迴流焊工藝,風扇轉速為2200RPM,具備FDB軸承。

最後來聊聊這個機箱,也是近期玩過比較有意思的ITX機箱。

如果要說和NCORE 100 MAX的區別,其實外觀上設計是一脈相承的,體積上小了不少,同時也沒搭配定製水冷和電源,僅僅只是單體機箱。

全身造型各異的散熱圓孔具備不錯的美感,箱體外殼為鋁合金材質,由兩個L型面板合圍而成,不過個人感覺散熱孔洞其實可以做的更多一些。

同時它也是不規則的立方體,比如上方兩個角就做了斜切設計,頂蓋是磁吸的。

我裝好機器後找了半天開機鍵,最後才發現是在一個角落裡,設計確實夠隱蔽。

佔地A5大小,體積14.7L,做了可擴充套件設計,配置了兩個頂蓋方便不同模式下更換,擴充套件設計主要是為顯示卡擴充套件的,同時機箱還具備4檔可調設計,處理器散熱高度最高為68mm,最低僅有48mm,顯示卡在擴充套件模式下第四檔支援到80mm厚度,如果你想上更強勁的下壓散熱,比如各家的67mm高度散熱,那麼顯示卡厚度需要維持在59.7mm以內。

顯示卡位置還是非常寬敞的,普通模式下支援最長337mm的顯示卡,擴充套件模式下能達到357mm長度,基本上不是90系顯示卡都有機會放進來,公版就更沒問題了。

源於A4結構,但是整體變動很大,這種設計的立式結構也相對比較實用,接近的結構之前我做過一臺銀欣的,不過那個是MATX規格,部分設計也不是完全一樣,也是各有特色。這個位置能看到頂部和背面各有一顆12mm風扇,電源為吊裝方案,顯示卡延長線為特意定製的,走線可以走比較扭曲的角度,方便安裝顯示卡。效能測試

整套配置PC Mark10 Extended整體跑分為11380分。

這張5070顯示卡的Speed way、Steel Nomad以及Port Royal跑分供參考。

Fire Strike以及Time Spy相關測試跑分供大家參考。

載入XMP配置 ,金百達星刃記憶體,在6800MHz頻率下,讀寫速度為100G/89G以及91G,延遲85.3ns,此刻時序方面為CL32-46-46-102。

西部資料SN5000這顆固態,3D Mark儲存基準測試分數中得分2842。

順序讀寫速度趨向於5100MB和4700MB每秒,接近官方資料。

SD 4.9版本手動AI繪圖測試,簡單測試花費時間2.3s,複雜測試時間9.7s。

Steel Nomad壓力測試,98.2%成績透過。

AIDA 64 FPU+顯示卡甜甜圈“雙拷”極限測試,表現有些不太好,測試的時候室溫較高,處理器核心平均溫度96度,封裝溫度99度,最高106度,破百了,不過封裝功耗依舊達到了平均170W;顯示卡溫度表現正常,62.7度,功耗250W。我一開始認定是處理器吃了不少顯示卡尾氣,但是隻是單FPU拷機,溫度還是破了百,所以Ultra5 245KF並不適合極限使用,至少這套機箱中不合適,往下更低就是黑盒230F了,這個應該更匹配這套主機。

本次裝機就分享這麼多了,如果有對這個機箱更多的問題,或者相容方面的問題,都可以評論區裡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