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涉及輕度劇透,不影響觀影體驗,但介意劇透可以看完電影再看影評。)
今年春節檔之前,最火的話題是deepseek,我們也介紹過。
那會兒有人問春節檔票房冠軍會是誰,deepseek經過一系列深度分析深度思考之後,每次給出的答案都是哪吒。

本來挺多網友嗤之以鼻,說這ai根本不懂,春節檔怎麼可能動畫片第一。
結果等哪吒真的上映,大家也都真的看完以後,都傻眼了。
現在是春節檔第二天,哪吒的票房是9億,貓眼預測說它最後票房會有49.49億,春節檔第一名。

我看完哪吒,只能說這票房第一,實至名歸。
實在是太好看了。
看完你會感慨,我們的確已經是一個動畫電影強國了。

電影后面的戰鬥畫面,那如水銀瀉地般的流暢,那絲綢一般的戰鬥質感,處處都是哪吒特有的中式美學。
其實裡面每一幀細究起來都是技術進步,我看到的資料是,哪吒1的總鏡頭數是1864個,而哪吒2的特效鏡頭數都有1948個,比第一部的總鏡頭都多。
場面最壯觀的一場戲,足足畫出了2億個人物,出現在同一幀畫面上。
但我看這麼些天,也沒有影評人專門把關注點放在這一塊。
畢竟中國的動畫電影,已經不需要去炫技數毛什麼的強調特效好了。
技術好已經是個基本前提,現在的追求早就不是這些資料上的東西了。
現在追求的,是美。
所有技術都只是手段,電影最後傳遞的是情緒,是故事,是視聽層面的美感。
而中國動畫電影工業已經可以承載這些,哪吒2,正是這種中式美學的集大成者。
玉虛宮的瓊樓玉宇純白如玉,聖潔典雅,整體畫面既有潑墨山水的暈染感,仔細看又是雕樑玉柱,有著某種不可侵犯的威嚴感,真正是應了那句“高處不勝寒”。
人物的服裝,武器都極盡精細,敖丙的衣服上若隱若現淺淺的紋樣,典雅又貴氣。

電影中有好幾場和“水”相關的打鬥戲,無論是海面捲起的驚濤駭浪,還是水下暗黑的萬丈深淵,都極盡逼真,我看3D場的時候幾乎有沉浸式的窒息感。

打鬥戲本身也非常有看點,不是簡單粗暴的魔法技能對轟,而是一招一式都拍得認真細緻,動作上很明顯融合了中式武術的精髓。
以及人物的面部建模,哪吒沿襲了上一部的醜萌形象,熟悉的兩個大黑眼圈,動輒齜牙咧嘴。

但敖丙一家人都是顏值巔峰,尤其是敖丙父親的人形一出來,整個影院都忍不住讚不絕口,此起彼伏的“太帥了”。
而且這種帥,也是中國風的帥,讓人一下子就想起“翩翩君子,溫潤如玉”的形容。

電影還貢獻出了一個非常有趣,細究起來也很考驗技術的橋段,在這裡就不劇透具體情節了,但大家可以試著設想一下,讓哪吒這張混世魔王的臉,跟敖丙謙恭有禮的神情和動作結合起來。讓哪吒去“模仿”敖丙。
怎麼才能做到毫不違和?
電影裡的確完成了,還打造了好幾個有趣的名場面。

電影的劇情也特別有意思。
我覺得特別能代入如今的國際關係。
電影其實還是封神榜世界觀,但做了自己的一些演繹。
這個世界觀裡面,暫時維持天下秩序的,是闡教。
闡教老大元始天尊閉關了,由他手下大弟子無量仙翁主持秩序。
無量仙翁為了壯大他們闡教的實力,會帶著“捉妖隊”打一些妖魔鬼怪。
聽話的他就抓回去教化,不聽話的就給滅了。
當然滅之前要確保師出有名,也會歷數出你的種種罪狀。

看起來很酷,又很有匡扶正義的感覺。
所以妖魔鬼怪都特別想加入闡教,得道成仙,位列仙班,這樣就有編制了。
電影中,申公豹一家人就非常崇拜闡教,因為申公豹加入闡教——是的,這部電影的世界觀是這麼設定的,一下子就成了全村的希望,也是父親的驕傲和弟弟一心效仿的榜樣。
影片的前半個小時,講的也是哪吒作為“魔丸”,遠赴玉虛宮去“考編制”的故事。
為防劇透,後面具體發生的情節我就不說了,但大家在看的時候,可以把當今國際關係,把這些年發生的種種事情往裡面代入。
無量仙翁,你就當是美國。
細心的觀眾可以留意一下,無量仙翁煉丹爐上的符號是什麼樣子,算是個暗喻。
闡教,可以理解成是當今美國主導下的國際秩序。
而各種妖魔鬼怪,則是積極想要融入國際秩序的發展中國家。
我們的主角,就是中國。
美國對聽他們話的小弟是怎樣的,對不聽他們話的小弟是怎麼樣的,對敢於反抗的又是怎麼樣的。
怎麼羅織罪名,怎麼瘋狂打壓,怎麼用種種大道給你鎮壓了,還要在其他“同門”面前刷一波自己是正道的光,是四處照明的燈塔的人設。
一旦代入,會非常有意思。

而且,帶著這麼一個預設去看,最後主角哪吒和敖丙的選擇,以及那場終極大戰,也就顯得更加熱血和悲壯。
是的,最多人看完電影之後,給出的第一反應,極燃。
這沿襲了哪吒1給人留下的印象,一句仰天長嘯,喊出來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看得多少人熱血沸騰。
而這一部,則是對這句話更深刻的闡釋——
起初,是我不讓“天命”主宰我的命運,不接受命運強加給我的“魔丸”身份。
最後,是我壓根不需要外界來定義我的身份,魔丸,又怎樣?是誰來定義魔丸是壞的,仙人才是好的?
我憑什麼,要聽他的規訓?
電影前半部的哪吒,還想要透過“修煉成仙”來獲得外界的認可。
他表面上吊兒郎當,但看到已經成仙的兩個哥哥時,還是會害羞地躲在敖丙身後,覺得自己不好意思見他們。
他對“魔丸”身份的排斥,和對修煉成仙的嚮往,是一體兩面。
但後來,隨著仙界“面具”被逐漸撕開,哪吒的內心也在不斷質疑著這一套秩序,仙界認為的好,就真的好嗎?
仙真的就比妖魔更高一等嗎?
憑什麼,我非要在那些無關緊要的人面前自證,滿足他們莫須有的條條框框?
直到最後他發出撕心裂肺的吶喊,小爺是魔,那又如何?

他徹底不再活在“他者”的規訓當中了。
然後,他浴火重生,在無需被任何人評判和定義的同時,實現了只屬於自己的“修煉”。
那一段關於哪吒血脈覺醒的劇情,音樂、畫面、特效、臺詞都是頂級。會讓你在電影院裡坐著,丹田也升起一腔熱血來。
去反抗啊!
反抗那些所有看似“為你好”,看似在“幫助”你,實則壓抑和禁錮你的規則。
反抗泰山壓頂一樣的權威,和權威背後血淋淋的戕害。
反抗那些無端被捧上神壇,居高臨下凝視你,對你品頭論足指指點點的聲音。
反抗“父”——不再是生物學概念上的父,而是權力層面的父,是以父之名,將人分出三六九等,把壓迫和屠戮合理化的強權。
這種反抗其實也是我們一直以來文藝作品的經典母題。
很多人說從這次的哪吒身上看到了孫悟空的影子,事實上孫悟空的角色核心也確實是同樣的,得不到尊重和認可,就去反抗規則。
誰說向來如此,便該俯首帖耳?

這一切的動機,未必是主角真的有多強大,有多堅不可摧。
可能僅僅如同哪吒本人說的那樣,因為我還年輕,我想試試。
想試試改變世界,改變規則,推翻那些迂腐的,泛著朽木氣息的舊秩序。
以及,我有至親之人賦予我的人勇氣。
對哪吒來說,他有敖丙的友誼,那是兩個雖然性格迥異,但同樣年輕氣盛嫉惡如仇的戰友,他們一路上沒少發生摩擦,但每當性命攸關時,兩個人永遠都在對方的背後。
他也有父母的愛和信任,在這個世界觀裡,哪吒開始理解,和父母的衝突本質上依然是新舊兩套秩序的碰撞。
他的剔骨還親,不再是對父母的埋怨,而是為了父母,衝破了無量仙翁下在他身上的穿心咒,忍受著四肢百骸裂開的凌遲之苦,卻也終於掙脫出了舊秩序的禁錮。
如果父母之愛永遠帶著舊秩序的陰影,那就直接捅破那套迂腐規則的牢籠,釋放所有人。
剔骨削肉,不再是哪吒之死,反而是在三昧真火中,真正重塑了肉身。
其實這也是現在年輕人會被觸動的部分,不再一味屈從於世俗規訓,而是更在意,是不是無論我是誰,無論我夠不夠好,我的父母朋友都能夠全然接納我,真心愛我。
如果能得到至親之人的支援,每個年輕人大概都會像哪吒一樣,有足夠的熱血和勇氣,哪怕前方看似無路,也敢孤身前行。
· END ·
感謝你還在
如果喜歡那就分享朋友圈啦
(小號,關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