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奴隸社會的第 3722 篇文章


題圖:本文所有配圖,都來自畫冊《哪吒:三界往事》
作者:郝景芳,經濟研究員,科幻小說作家,雨果獎獲得者。2017 年創立童行學院,出臺了“少年成長計劃”,面向未來幫孩子發現自己內心愛好、找到未來專業和職業方向,希望每個孩子的人生自我實現。本文來自:景芳說(ID:jingfangtalk)。
截至發文,《哪吒2:魔童鬧海》國內票房已達 81.24 億(11.15億美元),專業平臺預測最終票房將達到 120.54 億。

按照目前 11.15 億美金的票房,不僅是第一部中國電影票房邁入 10 億美元門檻,而且是第一部中國電影票房進入全球票房總排行榜前 40 名。在《哪吒2》之前,全球票房總排名前 40 位的,全部都是美國電影。目前的票房還在漲,最終停留在哪裡,我們拭目以待。
這個小娃,已經寄託了我們很多感情:讚許、感動、期望。
願小小的百億影帝吒兒,走到更高更遠。

今天,我想完整拆解一下《哪吒2》電影的故事結構和創作思路,讓你理解為什麼《哪吒2》能登頂中國影史票房第一,並躋身世界影史票房前 50,創造奇蹟。
本文包含劇透,因此如果沒看過電影,可以看完電影再來看文章。我很努力等了多日,等到大家都差不多看過這個電影了,才發出來,也是不希望劇透影響觀影。
本文所有配圖,都來自畫冊《哪吒:三界往事》,這是《哪吒》劇組官方出版的一本番外畫集,除了非常漂亮的畫風和名場面,更有大量電影裡未包含的小故事。我沒有進行任何電影攝屏,也想敬告所有觀眾:攝屏是不對的。

(一)故事結構
我把《哪吒2》電影,按情節進行了拆解,大家可以觀察一下這個故事結構的拆解,有什麼特點。
第一幕:20min 開場
10min 文戲:給哪吒和敖丙塑肉身
10min 打戲:陳塘關之危,敖丙肉身之危
第二幕:61min 發展
11min 文戲:哪吒初次進玉虛宮
9min 文戲:陳塘關見申小豹
8min 打戲:第一關:土肥坡,土撥鼠
8min 文戲:六星連珠
9min 打戲:第二關:密林,申正道
7min 轉折:陳塘關慘案
9min 打戲:第三關:石磯娘娘+哪吒成仙+救敖丙
第三幕:61min 高潮+結局
9min 打戲:天元鼎現世+哪吒初復仇
10min 文戲:真相揭開
10min 打戲:智鬥三龍王+中穿心咒
11min 文戲:愛喚醒真身
12min 打戲:破鼎之戰+終局之戰
4min 文戲:結局
5min 彩蛋

從結構上拆解來看,是非常工整的三幕結構:第一幕,鋪陳;第二幕,發展;第三幕:高潮和結局。
第一幕要交代故事舞臺,給出人物動機;第二幕是人物追求動機的過程,要曲折起伏;第三幕要有最終的衝突對抗和結局。這是我在文學寫作課一階就給學生介紹過的西方理論體系中的經典故事結構。
按照中國傳統故事講究的“起承轉合”結構,《哪吒2》也是非常工整的。“起”是哪吒的動因——為敖丙補肉身;“承”是哪吒的行動——到玉虛宮降妖考試;“轉”是故事的突變——陳塘關誤會和真相揭開;合是最終結局——聯手脫困、戰勝敵人。
故事開篇,強烈鋪陳了陳塘關、東海龍族和申公豹之間的矛盾,為了在故事中間階段把罪魁禍首引向東海龍族和申公豹;故事發展階段,強烈鋪陳了世人對仙宮的嚮往、仙宮的聖潔以及胸懷天下,為了在中間揭開真相的時候造成最大程度的反轉震撼。
但反轉也不是毫無依據,申小豹找申公豹時的家庭溫存、仙翁六星連珠時端出的千萬顆仙丹、其他金仙反對無罪狀就討伐龍族,都是提前預留的伏筆。

優秀的故事不是信馬由韁,跟著感覺走。好故事對結構有敬畏心。寫作故事之前,已經知道最終的結局如何;從第一行字的鋪墊,就蘊含了高潮轉折的伏筆;當一個角色出場,說出的每句話都蘊含著命運的暗示。
好故事知道節制。該起則起,該停則停,三幕的篇幅長短,就像人的頭、軀幹、腿一樣,比例協調是重中之重。
《哪吒2》電影節奏緊湊,結構合理。從上面的拆解看,差不多每10分鐘左右跳入一段新情節,不斷在搞笑、高燃、熱淚中切換情感過程,牽引著觀眾的注意力,沒有一段囉嗦平淡無用的廢戲。
敬畏結構,就等於尊重觀眾。尊重觀眾,就贏得觀眾的尊重。

(二)故事邏輯
時常有家長問我:如何讓孩子具備深度閱讀理解力?
我一般都回答:重視邏輯。能問清楚故事裡每個情節是為什麼。
這是考驗閱讀能力的試金石,也是考驗故事創作的試金石。
我們來看看,哪吒的故事裡,每一個人物行動和情節的“為什麼”能否講清楚。
敖丙最初創造的肉身為什麼會崩潰?
哪吒為什麼要去參加昇仙考核?
東海龍王為什麼要讓申公豹看守陳塘關?
西海、南海、北海龍王為什麼要危害陳塘關?
申小豹為什麼來找申公豹?
玉虛宮為什麼受到申公豹一家景仰?
玉虛宮的捕妖隊為什麼要到各處捕妖?
無量仙翁為什麼要煉那麼多仙丹?
無量仙翁為什麼要嫁禍東海龍族(回想十二金仙大會)?
哪吒為什麼堅持完成三關任務,然後才去復仇?
申公豹為什麼在巨大悲痛中能認清真相?
哪吒為什麼能爆發能量、塑成真身?
東海龍族、海妖為什麼會和哪吒化敵為友?
為什麼捕妖隊聽見真相後,還要支援無量仙翁?
哪吒和敖丙最初為什麼想要成仙?
哪吒和敖丙最後為什麼放棄了成仙?

所有這些為什麼,相信認真看過電影的人,都能很容易答上來。
很多影評和解讀,也就是抓住了這裡面一兩個“為什麼”,大範圍引申。例如申公豹為什麼要努力進玉虛宮,但又為什麼不受待見。例如龍王和海妖為什麼最初聽命於仙人,後來為什麼反抗。例如哪吒為什麼最初想要小綠牌牌,後來又不想要了。
每一個“為什麼”,都能讓人想到現實世界,想到生活中的無數悲歡離合,於是共情,於是聯想,於是議論,於是分析出無數隱喻和政治立場。
有人從階層角度分析,有人從國際關係角度分析。有人喜歡哪吒代表的“我要與不公的命運鬥爭”的個體精神,覺得這才是時代精神;有人不喜歡這種與天地斗的反抗,聯想到歷史,覺得教壞了小孩子,要讓孩子理解現實的妥協。也有大量觀眾不管立場問題,只感動於殷夫人的母愛,以及哪吒和敖丙的情誼。
簡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可是回到故事本身,沒有那麼簡單,也沒有那麼複雜。
如果一個電影只是為了傳達某種政治立場,用隱喻抒發觀點,這樣的電影多半是不會成功的,因為壓扁了故事與人物,只剩下了立場、口號和宣言。成功的電影和小說,都是能讓讀者總結出很多立場和觀點,但是故事本身是複雜的,不是宣傳口號。
《哪吒2》之所以引起這麼多共鳴和思考,引起這麼多不同立場的討論,主要就是認真解決了故事裡每一個角色的“為什麼”問題。
哪吒有哪吒的動機,申公豹有申公豹的動機,東海龍王有東海龍王的動機,其他三海龍王有他們的動機,無量仙翁有無量仙翁的動機,太乙真人有太乙真人的動機,鶴童鹿童有鶴童鹿童的動機。正派有正派動機,反派有反派動機。

當所有人的動機都捋清楚,裡面每個人的行動線、關鍵情節的衝突與選擇就都清楚了。最終的影評就像盲人摸象,你代入到哪個角色的立場和觀點,就會對哪個視角共情,就能寫出哪個角度的影評。
但優秀的創作者不是單一視角,而是能把全部角色的立場和動機,都塑造明白的。不是隻管主角,而是能把每一個角色立場觀點的邏輯,全都清清楚楚講明白。
好的作品,映照眾生。
我們有的時候看影視劇,會吐槽,一些角色突然降智,一些角色前後不一,一些角色毫無道理行事,就是因為這些影視劇只顧主角立場,其他角色的行為邏輯完全沒思考清楚,反派好像除了惡毒就什麼都沒有,只是為主角服務的工具。作為觀眾,看到這樣邏輯不通的情節,我們會本能很生氣。
理清所有邏輯,能回答每個角色的“為什麼”,是最大程度尊重觀眾。

(三)角色塑造
這個維度和上一個話題緊密相關:理清每個角色的邏輯,需要更深層次的,對每個角色設定的用心塑造。
《哪吒2》大火,很大程度上源於其中每個角色都鮮活生動,都有自己的擁躉。
網路評論裡,除了大量哪吒和敖丙的粉絲,不斷讚歎哪吒實在是太帥了,還有很多其他角色的粉絲。
申公豹的粉絲尤其多,這一部出來,太多人同情理解申公豹在玉虛宮不受待見的處境,以及為申公豹最後高高躍起戰三龍王的鏡頭感動。太乙真人也受到很多人喜歡,有人說“最初覺得太乙真人是最不像神仙的神仙,看到後來覺得他是整個仙宮裡最像神仙的神仙”。有人喜歡申小豹,萌萌噠、可愛的、滿滿正能量。有人喜歡石磯娘娘,她每天只是喜歡照鏡子愉悅自己,又可愛又有自知之明。更有人喜歡東海龍王,不僅長得帥,而且是有責任心、有愛的好父親。
還有李靖和殷夫人,一改哪吒傳統神話裡的衛道士形象,在《哪吒》系列電影裡,他們把對孩子“無條件的愛”貫徹到底,贏得了我們無數眼淚。

一部片子,是如何做到這麼多角色都受人喜愛的?
答案很簡單:主創對每個角色,都當作完整的人物,付諸心力去創造。
在看電影的時候,只覺得每個角色都很鮮活,但並不知曉導演和主創團隊創造每個角色的心路歷程,直到我買到這本《哪吒:三界往事》,才發現主創團隊對每個角色都設計了單獨的故事。
例如:鶴童鹿童不為人知的可愛一面。
鶴童會在表面的一本正經之下,偷偷看小說《重生之我竟是天庭繼承人》;鹿童會在表面的一身正氣之下,帶捕妖隊外出執行任務過程中釣魚、吃燒烤,享受出差偷懶,像不像上課划水上班摸魚的你我?再聯想到鶴童鹿童在彩蛋裡一邊笑一邊毆打師傅,是不是有一種夾帶私貨的快感?
可為什麼鶴童鹿童在大戰裡義無反顧維護無量仙翁?這就要問問各位打工人,敢不敢在公開場合反水對抗自己的 boss?摸魚划水可以,戰鬥維護也可以,這才是共情到真實人物的角色創作啊。


例如:申小豹如何學會變成人。
電影裡,申小豹一出場就告訴哥哥:我會變人了。在《三界往事》設定集裡,申小豹卻是經歷了一大段苦思冥想。它最初問其他修煉的妖,其他妖的答案都是“要學習人、模仿人”,但它終究不得其所。直到最後申正道告訴他:最重要的是瞭解自己。於是申小豹認識了自己的特點,修煉成了符合自己特點的人。
這樣的設定,既合理,又引人深思。
申小豹的修煉過程,就包含了最初向外求、最終向內求、接納自己的過程。可是點化他的最通透的老父親申正道,一心想要求得理想的昇仙境界,最終又能否接納自己?這些背景故事和主線故事對照,更加意味深長,也映照出主創的用心。




再比如石磯娘娘,除了電影裡呈現的短短五六分鐘出場鏡頭,在主創團隊的設定集裡其實給石磯娘娘設計了一段溫馨可愛的情節:
石磯娘娘發現了一隻可愛的、走丟的小貓咪,很想要和小貓咪親近,於是化身為自己的最小版本,小心翼翼接近貓咪,但有一天有一隻大熊來威脅貓咪,石磯娘娘為了救貓咪,現出了自己恐怖的真身,嚇走了妖魔,也嚇走了貓咪。而最終,在石磯娘娘孤單落寞之時,小貓咪又回來,接納了真身的石磯娘娘。
這是多麼可愛又無奈的情節設計啊。當你本身很擔心他人的接納,不得不用自己的另一面接近喜歡的物件,最終顯露真我的時候,對方果然被嚇退,你是不是有一種我是這個世界上最孤獨的石磯娘娘的感覺?
就連這麼一個只出場五分鐘的小角色,電影團隊都做了人物故事設計,這樣的精心,有多少劇組能比得上?




(四)故事核心
最後是主角哪吒和敖丙的設計。
哪吒和敖丙一個是魔丸,一個是靈珠,既有先天一體兩面的親近,也有後天同病相憐的珍惜。
兩個人本來分屬陳塘關名門正派和東海龍族妖族,勢不兩立,可兩個人卻偏偏看透了對方的善良和孤獨,一路攜手,並肩戰鬥。
兩人一個是妖,一個是魔,都不是正統仙人體系裡受待見的身份,但是到了最後,為什麼我們在心裡都支援哪吒和敖丙掀翻仙界至尊無量仙翁?
我們為什麼支援哪吒和敖丙?

有些分析是講:當下是小人物個體時代,大家都對龐大秩序系統生厭,因此要個體掀翻系統,這種“小人物挑戰大系統”的個體精神,是時代精神,讓我們覺得燃。
但這種分析是太淺層了。
試想一下,如果無量仙翁真的帶徒弟們行善積德,在各處做好事,感化教化妖魔,而哪吒和敖丙是“不搞破壞不舒服”、“肆意橫行霸道欺負人”的小霸王,我們會支援兩個熊孩子聯手推翻仙宮嗎?
不會的。
我們支援的,絕不是簡簡單單的“個人反抗系統”、“階級鬥爭”、“反霸權主義”這樣大而空的概念。我們支援的,是敖丙面對可愛無辜的土撥鼠發出的困惑:“都要抓走嗎?”我們支援的,是鹿童追殺申小豹的時候,敖丙擋在身前:“他只是救父心切,何苦趕盡殺絕?”我們支援的,是殷夫人用愛擋下滅魂丹,身死卻一心只是愛著哪吒。我們支援的,是知道真相的哪吒,化出真身、不畏壓迫的勇氣,以及揭穿無量仙翁打壓異族的無良謊言的正義。
我們支援的,是愛、善與正義啊。

這個世界上,無論系統,還是個人,無論是哪個民族、哪個種族,都有為善的,也都有作惡的。
到底是為善還是作惡,人人心裡有明鏡照著。
救死扶傷為善,屠戮無辜為惡,這原本是如此樸素的事情,但在仙宮秩序的包裝下,為了仙宮地位的目標,就可以付出無辜者生命的代價。這惡行才是我們不齒的,最終的戰鬥也就是在樸素的善惡之念之間進行。有很多理論從各角度為系統化惡行論述,總說勝利和成功需要付出代價。電影是一枚鉤子,勾出觀眾心裡依然存在的樸素的善惡念頭:我們不同意!我們就要善良的哪吒和敖丙勝利!
說到底,是仙,是人,是妖,是魔,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良知與正義。哪吒和敖丙,也就是在這秩序已定的龐大世界裡,兩個不接受惡行與謊言的孩子。
所謂“我們太年輕,不知道天高地厚”,也就是“我們還相信善與正義能闖出自己的路”。
這是沒被社會毒打過的宣言,卻也是每個人心裡內在的渴望。
人心所向並不是“為了勝利可以無所不用其極”,人心所向就是“善戰勝惡”。
如此簡單。這才是哪吒電影打動最多觀眾的情感核心。


說到底,一部電影的成功,一定是故事本身的成功。
所有用資本運作、宣發玩法、時代情緒、政治隱喻來說明一部電影成功的,我只想說:那請用這些元素,複製一部看看啊。
所有這些都是一個故事的外部因素,我們從小就學“外因要透過內因起作用”,
內因是什麼?就是故事本身。
好故事,有能夠觸到最多人內心的情感核心。好故事,有用心設計的每一個鮮活的人物。好故事,有經得起推敲的所有邏輯線。好故事,有精心安排的故事結構。《哪吒2》這幾點都做到了,因此贏得了自己值得的票房。
好故事的核心是好的主創團隊。其實故事結構、情感邏輯、人物塑造和故事核心,都是所有影視創作團隊都應該知道的故事原理。但如果缺少足夠的深挖與耐心、足夠的推敲與打磨,就做不出一個真正的好故事。《哪吒2》導演和主創團隊在每一處情節設計、每一幀畫面、每一處特效都精益求精,這才換來了觀眾的一聲“好看!”
哪吒的成功,就是一聲聲“好看!”壘起來的成功,而每一聲簡單的“好看!”,背後都是主創對於故事本身的尊重,以及對觀眾的尊重。
感謝這樣的吒兒,也感謝這樣的主創。100 億,你們值得!

各位讀者朋友,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歡迎點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們呀。投稿或者商業合作的朋友,請郵件聯絡([email protected])。
記得點一下在看和星標哦,期待每個清晨和“不端不裝,有趣有夢”的你相遇 :)